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台智者所传三种止观①中,以《摩诃止观》所讲的“圆顿止观”最为重要,最能代表天台佛学的宗旨和特色,总摄天台佛学的精要,是“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止观》卷1,第1页)“定慧兼美,义现双明,撮一代教门,攒法华经旨。”(《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以下简称《辅行》,湛然述,第142页)天台宗最重要的思想“一念三千”就是在(摩河止观)中提出来的。本文疏释《摩河止观》一书中“一念三千”思想,力求把握“一念三千”思想的精义实蕴,纠正一般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一、实相“圆顿现,从初发心即观实…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3.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维摩》、《金刚》、《仁王》等经疏,已著录。(岂页)字德安,俗姓陈氏,初颖水人,晋世移荆州之华容。父起祖,仕梁元帝,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开国侯。年十八,依法绪出家,北诣慧旷律师,复入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二旬而究竟。修方等忏,胜相现前。乃往大苏山。依慧思弹师,诵经至《药王品》,因入法华三味,发旋陀罗尼。自是慧观无碍,禅门不壅,说法人中,为第一矣。出金陵,停瓦官八载,太建元年,初开《法华经》题。后入天台,少主敦请,复出金陵。陈败,西次湓城,晋王邀奉为菩萨戒师,奉师号曰智者,事讫仍西至荆州。开皇十三年于玉泉说《法华玄义》。晚归台岭,开皇十七年示疾,弟子智朗请问所证,曰,是五品位耳。其年十  相似文献   

4.
王小明 《法音》2000,(3):17-22
智顗(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6)
日本佛教天台寺门宗,为追思开祖智证大师(814~891)于唐大中七年(853)入唐学习天台教义,回国后,在近江开创日本佛教天台寺门宗的光辉业绩,今年3月6日该宗宗务总长小林庆存等一行来天台山国清寺,同方丈可明法师商谈建造智证  相似文献   

6.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占先成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因隋代智凯禅师于此习静修学,著书立说,融合三教,破斥南北,而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说,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揭示了“一念三千”、“三无差别”、“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殊胜的佛教义理,发展了僧肇的“立处即真”、慧文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慧思的“诸法实相”等理论,从而奠定了一宗的哲学思想体系,故称智凯为天台大师,其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天台九祖湛然曰:因其是“以《法华》为宗旨,《智论》为  相似文献   

7.
重印本《满文大藏经》于2002年11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本《满文大藏经》共108函(夹),收佛教经典699种,计2535卷,刻版48211块,96422页,约1780万满文字。贝叶夹装,双面朱印,每页长73、宽24.5厘米。当时共印12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存世的《满文大藏经》仅有二部。一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76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32函);另一部存于西藏布达拉宫(107函)。清代满文印刷品中工程最大的是《满文大藏经》,始译刻于乾隆…  相似文献   

8.
释智(公元538—598年)。(依照传统的说法,智的生卒年代为公元538—597年。杨曾文先生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智卒时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应为西历598年1月7日。参见杨曾文《关于中日天台宗的几个问题》一文,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史称天台智者大师,是中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天台宗高推龙树为初祖,以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实则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 在创立天台宗的过程中,智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气势恢宏的佛学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佛教心性论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讲成佛问题,众  相似文献   

9.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10.
《三慧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被18种大藏经及多种经录所收录。《三慧经》最早收录于道安所编经录《凉土异经》中,到唐代时,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将其附在北凉录,此后元明大藏经皆沿袭之。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比对发现,《三慧经》并非翻译佛经,而是抄录、改撰众经而成,并且成书年代大致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至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之间。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12)
继香港郭兆明博士送我会巴利文《大藏经》之后,9月4日,泰国教育部长卡斯瓦斯迪·帕尼契博士偕夫人一行5人赍英译本巴利文《大藏经》三套赠予我会,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接受了这套经典。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带传大藏经”,为南传佛教所依据的圣典。据《锡兰岛史》记载,公元1世纪末,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王婆伽马尼王于无畏山精舍集500圣者书写口传“巴利三藏”,始具今日巴利文《大藏经》的原型。至5世纪,佛音前  相似文献   

12.
高丽国僧人谛观所录的《天台四教仪》(以下简称《四教仪》),在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对天台智者大师五时八教判教理论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学者资之可了解天台一家教旨的纲宗,有力地促进了天台佛学的推广与普及。不过我们在研究《四教仪》时应注意天台教判学说所固有的圆融精神,避免以偏概全的过患。  相似文献   

13.
为增进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台湾基隆大觉寺向天台山国清寺、中方广寺赠送《大藏经》两部.不久前,已山香港转运至天台山.天台山国清寺、中方广寺各自将大觉寺赠送的《大藏经》作为珍贵的典籍收藏在藏经阁.  相似文献   

14.
陈金龙 《法音》2005,(2):23-26
《清藏》又称《乾隆版大藏经》,因其每函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故亦称《龙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雍正帝敕令雕造汉文大藏经,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刻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开雕,乾隆三年(1738)刻完,历时五年。《清藏》收书1670种,7240卷,724函,依《千字文》字序编目,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十卷,合计经版79036块[1]。《清藏》完全按照经律论、大小乘、杂藏的顺序编排,成为中国历代最权威的皇家宫廷版藏经。《清藏》经版,原存武英…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的《法音文库》之二——周叔迦居士所著《法苑谈丛》,涉及佛教殿堂、制度、仪式、文化艺术等,内容至为丰富,得益良多。《漫谈大藏经》一章,所举“汉文大藏经”,单是国内刻本,自宋至今达21种。其中提到《宋安吉州思溪圆觉院大藏经》和《宋思溪资福禅寺大藏经》二种(安吉州即今浙江吴兴),但宋元间同在吴兴所刻的尚有《妙严寺版大藏经》一种未见提及。早年日本《中国佛教史学》第五卷第一号载有小川贯式氏所撰《吴兴妙严寺版藏经杂记》一文,资料虽不全面,然亦可补《法苑谈丛》之缺,因为译载《法音》。  相似文献   

16.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二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观音义疏》,已著录。此玄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自普昙无谶游化北涼,值沮渠蒙逊有疾,以问于谶。谶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持诵,所患即愈。于是此品久于部外别行,亦称《观世音经》,故此书亦简称《观世音别行玄义》,以别于《法华玄义》也。亦以五章明义:初以人法、慈悲、福慧、真应、药珠、冥显、权实、本迹、缘了、智断十义通释观世音及普门之义,有列名、次第、解释、料简四科。次以境智因缘别释观世音,境智有思议、不思议之分。思议复有理外、理内之别,一一各有天然、相待、因缘、绝待四种不同。观世音从不思议境智得名,世音是境,观即智也。观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之差,先历教释,后观心释。以十普别释普门,初以六义明门:一  相似文献   

17.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8.
由天台智顗(538——597)系统化的天台学,以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为中心得到发展。但是,智顗在他的晚年为报答自己的出身地(荆州颖川)创建的湖北省荆州玉泉寺,作为天台学另一圣地盛名远扬。智顗圆寂后,天台宗以江南东西二处——天台山国清寺和荆州玉泉寺为中心弘扬发展。 荆州玉泉寺的教化,仅仅持续了两年左右(593年2月——595年春)。时间虽短,但在此进行了三大部《摩诃止观》和两大部《法华玄义》的讲说,是特别值得铭记的史实。在天台宗历史发展中,荆州玉泉寺所占据的位置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王仲尧 《佛学研究》2004,(1):115-125
智yi在《摩诃止观》中讲到天台止观思想时,自称是根据《大集经》有关内容而提出三十六兽说,作为禅病对治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智yi此说另有渊源,实际上并非出自《大集经》,而是出自古式书《六壬大全》。本文对晋代葛洪著《抱朴子》、《晋书》、隋代萧吉著《五行大义》、近年出土的六朝铜式盘,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界人士熟悉三十六兽说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对智yi生活的时代三十六兽说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摩诃止观》中的三十六兽说与天台止观学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智化寺藏四卷元延祐年间刊印的孤本官版大藏经的考察,发现:(一)《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是由两部经误粘接为一部经;(二)延祐本之经文及版式、字体之特点均同金藏本,只是修改了千字文函号而已。由此得出新的结论,《延祐藏》是一部使用了《金藏》经板并进行重新编排刊印的大藏经。同时揭示了《金藏》流传后期已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而为大藏经雕印史及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