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重要的一环。《乐记》开篇立论就将音乐定位于治道这样一个目的,通观整篇《乐记》的论述,可以说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这是对大一统时代要求的鲜明反映。具体来说,《乐记》像《乐论》一样,是从情感问题出发的,但与《乐论》有所区别的是,《乐记》立即明确地提出了针对情感问题的治道理论。《乐记》随后分别考察了乐与礼、德、化、天四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其治道音乐理论得到完整的阐述。《乐记》的理论成为后世儒家音乐观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2.
黔娄考     
黔娄多以高洁的形象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古代记载黔娄的文献很多,如《列女传》《汉书·艺文志》《高士传》《贫士传》及有关史书、诗文等等,但这些文献在记载黔娄的生活年代与所处地域时出现了不同。即存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差异、齐国与鲁国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齐、鲁黔娄之别。对于这种差异,后人没有留意,常常混淆之。大概是由于古人姓名具有复杂性,加上齐、鲁接壤,后人对黔娄没有细致区分,造成齐、鲁黔娄混淆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多种黔娄的说法。又由齐、鲁黔娄及文献记载的不同引申出马国翰辑佚本《黔娄子》及其作者与《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黔娄子》及其作者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之 间的关系。一是《乐记》对《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把握;二是《乐记》对《易传》 对立统一辩证观及其思维方式的承袭;三是《易传》的哲学和谐观与《乐记》的艺术和谐 观。总之,《易传》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观照和影响了《乐记》的文艺理论 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依据儒家文献,结合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资料,通过对气论、礼乐论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荀子《乐论》与《乐记》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风貌的差异三方面的研究,可知尚不能根据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得出《乐记》为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的结论。蔡仲德先生关于《乐记》成书于汉代与作者为河间献王刘德的看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管子》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一书,版本众多。本文在历代著录及个人所见版本的基础上,对众多的《管子》版本进行了考察,澄清了前人的一些误解,介绍了各主要版本的基本情况,勾勒出自汉朝刘向校订本以来《管子》版本源流演变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礼记》论礼诸篇与《仪礼·丧服》经、传中有关丧服制度的同、异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从《仪礼·丧服》经、传与《礼记》论礼诸篇三者的性质及撰作时代入手推究了形成三者内容同、异的原因。文章认为 ,《丧服传》之所以与经义偶有不合之处 ,而多与《礼记》一致 ,其原因就在于《丧服传》与《礼记》论礼诸篇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同源于孔子当年的讲学 ,而《丧服经》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依据宗周丧服礼俗遗制整理而成的仪节单子 ,孔子的讲学内容与宗周丧服遗制偶有不同之处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7.
《洞林》是郭璞的易学著作,目前所见的集本及辑本均存在辑录不全和未经校勘的问题,同时有些非《洞林》的内容羼入。通过研究《洞林》,可以纠正、补正史书对郭璞的记载,进一步明确郭璞的行历,明确郭璞作品的创作时限。  相似文献   

8.
通过辨析相关文献史料,认为《乐记》乃公孙尼子所作。研究《乐记》与《周易》的关系,应当跳出以往《乐记》袭易还是易袭《乐记》的单向思维,深入比较《乐记》与《易传》思想。《乐记》创造性地援易解乐,同时创新了礼乐哲学与易学,形成礼序乐和的重要思想,将传统的以礼统乐发展为以乐统礼,由更重视秩序之“中”发展为更强调感通之“和”,建构了新的礼乐哲学和美学典范。同时,《乐记》以礼乐代乾坤,将乾坤易发展为礼乐易,成为孔子以德解易的完成式,开创了天人合一的新形式,由此奠定了它在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杨思范 《中国道教》2005,1(2):43-46
《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然《庄子》何时有《南华真经》之称,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说法认为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这种观点源于史书的记载。如《旧唐书·玄宗本纪》云:“(天宝元年)二月丁亥,上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庄子号为南华真  相似文献   

10.
《周易集解》从成书到流行,是有一个过程的,其版本的流变正好反映了这个过程。目前讨论《周易集解》版本传承的文章,或侧重于早期,或仅仅据清代以来目录学的著作抄撮一番。然而许多公私目录的记载都是有问题的;而仅仅通过书的封面题记来说明历史上《周易集解》都有哪些刻本,不免过于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每种版本的目见和校勘,发现各版本的异同,进一步揭示版本之间的传承影响,并对版本状况作出判断,以为进一步的经典内容和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著名的道书《性命圭旨》中有一句“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的话,而传统道家的理论则是白虎在西青龙在东──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常识,《性命圭旨》连这常识都不具备,究竟是含有深意还是印刷错误,便成了桩有趣悬案。 《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与写书作者也是悬案,普遍认为是明代书,在清末变得大大有名,至于书的作者,有的版本标明是尹真人高弟子,这位尹真人究竟是谁,他的高弟子究竟是谁,便不得而知了。有的版本说尹真人又被称为尹蓬头,不过多了一个外号而已,至于那位高弟子,有的版本说是黄元吉。 史书上的黄元吉生平可简约…  相似文献   

12.
考察玄武——玄帝神格地位逐渐演变的情况,是研究玄天上帝信仰文化的基础课题之一。由于道经及史书、笔记对玄帝信仰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记载不详,甚至互有歧异,故本文将综合史书、道经、碑文等方面的资料,对其演变的大致时代及有关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敦是东晋之初的柱国之臣,同时由其一手发起的叛乱也差点颠覆东晋朝廷,其在史书中的形象也是一个强臣,但是在《世说新语·品藻篇》中却记其“素惮周顗”,周顗是当时的名士,考察史书,也的确有王敦“素惮周顗”的记载,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奇怪。本文通过重点考察《世说新语》的其他条目,并结合史书记载,得出结论:“王敦素惮周顗”指的是西晋之时,其时社会普遍重名,由于周顗名声远扬,当时并来掌握朝廷核心权力的王敦的确是忌惮周顗的;但到了东晋,由于政治形势及思想风尚的变化,周顗作为名士的地位已经不足以对王敦构成威胁,所以其忌惮周顗的事实也就不再成立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各种版本《齐云山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利用现存石刻、方志等资料,基本厘清了各版本志书的作者、刊刻时间、增补情形等,从而订正了前人记载的失误。认为《齐云山志》在明代曾编修三次,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十七年祁门人方汉撰写的《山志》,此志大概流传到清初佚失,现已不存。其次为嘉靖三十六年休宁县县丞方万有等人编撰的《齐云山志》,此志有嘉靖三十八年刻本,共七卷二册,至今尚有两部存世。到万历二十七年,休宁县知县鲁点重新编撰《齐云山志》,刊刻行世,流传久远。此志共五卷五册,体例完整,内容详实,刻印精美,成为明代山志之精品。此后直至清末,《齐云山志》至少重修五次,均以明万历本为底本,内容上稍加增补而已。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清真寺在我国修建历史逾一千多年,相关史书、地方志和文集中不乏记载,尤其是流传于世的清真寺碑记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专门的清真寺志书却难得一见。民国时期,《月华》报社发起了一项调查全国各地清真寺的活动,开清真寺调查研究之先河。同时,也出现了如牛街礼拜寺的《冈志》之类的寺志。  相似文献   

16.
《史记》向来以文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而著称,这源于司马迁喜用符合时代特色的今字、新词,俗如白话的语言自然易被人接受,而班固则善用古字、古句,有规律的删减《史记》以求句义严谨。此种做法虽使得某些句义不够清晰、明朗,但从史学的角度看,《汉书》对《史记》做出了有益的校正和补足。《史记》和《汉书》作为两汉史学之精华,无论从何种角度,在任何时代,都有着无限解读与分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王军 《管子学刊》2001,(3):11-16
《管子》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全书有十多篇文章论及音乐,每篇文章涉及音乐的文字多寡不一,内容涉及音乐各个方面,无论是乐律学、古代音乐史,还是兼采诸家之说阐述先秦音乐的美学思想,其深邃的文字,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关乐律学的文字记载,现成为今人研究古代乐律学的经典,一些美学观点曾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名著《乐记》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穷尽考察《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称述引用《论语》的情况,可充分了解三国时代《论语》的影响和三国时代理解运用《论语》的历史特点,并从《论语》出发对《三国志》有关标点问题提出商榷,即认为:虽然佛教与诸子合流所形成的玄学是魏晋思潮的主要特色,但儒家思想仍是这种思潮的背景和底色。  相似文献   

19.
叶法善生卒年辨析 唐世特重道教,道士叶法善即以阴阳、占繇、符架之术屡受诏于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玄宗先天二年(713),甚至被拜为鸿胪卿,是唐史上颇为显赫的宗教人物。但史书有关其生卒年的记载却相当混乱,乃至错讹;今人著述,多莫衷一是。试作辨析并考证如下: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法善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八年卒。”按,“隋大业之丙子”即大业十二年(616);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成公十六年》所记载的"雨木冰",是已知的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冻雨形成雨凇这一气候现象的记录。而自唐代以来,以至于当今的许多学者把"雨木冰"理解为雾凇现象,以及历代史书或文集中把《春秋》的"木冰"当作雾凇来引用,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