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克的《世界共产主义:主要文件资料》一书,是摘录马列主义的某些经典著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某些文件的片断编纂而成的,在每个问题的文件资料前面都加了按语,在全书的前面加了这篇引言。引言中他主要指出这一辑录的四个特点。其中提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曾有过的反对派和“官方”共产主义只是“战略和策略上”的区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始终从属于”苏联共产党、特别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需要;苏联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虽有联系,但一方面的改变并不必然引起另一方面的改变;赫魯晓夫提出战争不再是不可避免的论点“这一修正是对现代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的经典的贡献”,具有“头等重要性”,而这是中苏之间“发生裂缝的原因之一”;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文件和后期文件有很大改变,而这种放弃原来的坦白语气、宣扬“和平共处”以及用“伊索寓言式的语言”的作法是为了欺骗那些“牺牲品”,满足为苏联安全的利益计、抵抗德国法西斯必须建立统一战线的需要;对共产党人及其反对派“自称马克思恩格斯的嫡系合法继承人”的主张都不能“从表面价值来看”等等。最后胡克表示也不排除共产党“放弃统治全世界的纲领和建立世界共产主义国家的目标的可能性”,但如果真是这样就要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拿出证据来”,证明已放弃这些文件中所表达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地看到有这样的词句:“我们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做到那”。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就做到那”。同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证明:不但说到没有做到,而且适得其反。关于“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例子,如马克思说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已经做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兄弟国家在不要很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列宁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个论断在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做到了;斯大林说过在一个国家中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也已经做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中说过:“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主义的根源》是一篇在苏联哲学界引起激烈争论的文章。这场争论是今年苏联哲学界的一件大事。在苏联,随着对斯大林问题讨论的步步深入,势必涉及“斯大林主义”的本质和根源等问题。学者们就这类问题各抒己见,相互批评,讨论和争论十分活跃。在众多的文章和“圆桌会议”的发言中,齐普科(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自执一家之言。但是,立论新颖不等于立论正确。争论是正常的,正如我国报刊对该文的评论所说:“无论它正确与否,对于活跃气氛,拓宽思想是有一定好处的。”本期同时发表的《全人类利益和阶级利益》、《答齐普科》两篇文章就是直接针对齐普科的。同时发表这三篇译文的目的,是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苏联哲学界就“斯大林主义”根源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B.C.施韦廖夫是一位在当前苏联哲学界受到普遍注意,在世界哲坛也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家。我曾就“苏联近两年出了哪些较好的哲学著作”这一问题请教奥伊泽尔曼、列克托尔斯基、柯西切夫等著名苏联哲学家。他们一致首推施韦寥夫出版的《对  相似文献   

5.
3 如前所述,苏联学者认为生态伦理学是“一个现代资产阶级道德哲学派别最流行的名称”,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生态伦理学的科学性。由于下述原因,苏联学术界开始关注起生态伦理学: 一是生态危机已成为遍及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与人类的伦理道德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若不能在运用其他手段和途径的同时也运用伦理道德的手段和途径,生态危机就不  相似文献   

6.
我曾与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讨论过是否应当学点逻辑的问题。有些同志说,不懂语法、修辞是当不了语文教师的,但不懂逻辑似无大碍。我于是举了个极为一般的例子请大家分析:“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优良的成绩。’这句话是否正确?”有几位同志考虑了一下后竟说; “这句话似乎没什么问题。”另一位姓赵的老师从直觉上感到这个句子有问题,便说:“我们有些学生学习倒是挺刻苦的,但只知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方法,成绩总是难以上去;可见单是‘刻苦学习’不够,  相似文献   

7.
英国逻辑史家齐亨在六十多年前(1920)说过:“在近一百二十年里语言科学的长足进展也造成了机缘,使人们深入地去研究逻辑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些研究从许多方面推动了逻辑。”(见王宪钧、吴允曾等《逻辑史选译》第163页) 我们知道,语言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对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当然也有符号性,不过主要是前二者)的系统分析。从这方面讲,文艺复兴到近代的逻辑思想家们也还未达到此一水平。虽然如此,然而历  相似文献   

8.
关于独生子女合群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科文 《心理学报》1985,18(3):40-46
目的与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不少人一提起独生子女总离不开“孤僻”、“不合群”等形容词,因而担心提倡“只生一个”会造成畸形的一代,变态人格的一代。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而极力反对独生子女家庭的。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因而也就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相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这不利于儿童发展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不少人显然把兄弟姊妹关系视为帮助  相似文献   

9.
关于Personality译名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西方心理学中的Personality 概念与苏联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是描绘同一对象的。第一、可以两个术语的词沅上考证。从字沅上推究,Personality 的本字是Persona。在不少苏联心理学者的著作中.如鲁宾斯坦在其《心理学原则和发展道路》一书巾也曾明白地说过,俄文里“个性”最初来源于希腊字“Persona”。第二,从Persona 与俄文里“个性”的词义来说,两者基本一致。苏联最新出版的美俄大辞典就是这样解释的:“Personality 1)个性,个体  相似文献   

10.
一、丧葬礼仪的演变 丧葬礼仪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人类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是弃之不管的。《周易·系辞传》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说,远古的时候,人死之后,尸体就放在野地里,盖上树枝,既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产生了埋葬的礼仪。最初的埋葬法是极为简单的,基本上就是一埋了事。但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就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  相似文献   

11.
礼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内容极为广泛 ,大而包括国家的根本法 ,小而遍及待人接物待生活细节 ,几乎整个上层建筑的领域都在它的支配下。《礼记》说 :“夫礼始于冠 ,本于婚 ,重于丧祭 ,尊于朝聘 ,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关于礼的分类 ,有“五礼”、“六礼”、“九礼”等名目。礼在西周起着法律的作用 ,实际上 ,礼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礼”字在商代已经有了 ,甲骨文中礼的字形 (参见《殷虚书契前、后编》) ,象征用器皿盛玉 ,以祭祀上帝和祖先。这种祭祀时所用的仪式就叫做“礼”。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礼”的含义也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2.
理想人格是达到当代精神境界水平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人的人格。进行这种人格的培养,并不是不可能的。《孟子》上就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外历史书上曾记载过许许多多为人们所敬仰的理想人物。但是,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产生以后,理想人格才被赋予全新的科学内容,才有真正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也才为理想人格的培养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英俊少年哪一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这人类的至洁至纯,就是毛岸英也不例外,在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中,就曾与三个女性有过恋爱关系。第一位女性是巴西某共产党员的侄女,当时她与毛岸英及我党领导人的子弟同在苏联共产国际儿童院学习。英俊潇洒、聪明博学的毛岸英深深打  相似文献   

1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的宗教问题进行了极为深刻和透彻的分析,科学地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宗教工作指导方针。这一正确方针为中国基督教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回顾中国基督教的历史,远在唐初的景教及后来元代的也里可温教都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过,但昙花一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与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与中国的国情不适应,所以广大的…  相似文献   

15.
全民国家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共产党理論杂志《今日馬克思主义》今年三月号上,美国共产党理論杂志《政治月刊》今年四月号全文轉載。作者杰克·柯汉(Jack Cohen)在这篇文章中重复了赫魯曉夫修正主义集团关于“全民国家”的一些濫調,竭力为修正主义的謬論辯护,幷且歪曲我們党在这个問題上的論点,指名攻击我們党。作者认为:阶級斗爭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經“不起作用”,当馬克思和列宁談到資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时,他們所說的共产主义“指的是以其第一、低級阶段开始的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作者武断地說:“中国同志强調国家的‘阶級性’,意思是要特別强調它的强制性”,并且断言我們党“沒有看到”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在这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建設时期的期間会发生“辯证的转化”。作者还把我們党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阶級和阶級斗爭的正确論断,曲解为“阶級斗爭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而尖銳化”的說法;幷且牵强附会地說,这个思想“是从斯大林那里拿来的”,但是“早在三十年代末期斯大林本人也抛弃了”。接着,作者否认苏联产生新資产阶級分子的可能性和事实,理由是,在苏联,“‘产生’資本主义分子的社会基础的小所有制,事实上已經消失了。”作者还硬說我們党“把全民国家的概念当作主张‘超阶級国家’来攻击”,“把两个不同的观念学究式地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6.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主体间的交往问题正在悄悄地成为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化。因为,从理论上看,只有建构起合理的交往范式,才能真正发展起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为基本内涵的实践哲学;而从实践上看,随着困扰人类的物质匮乏问题的相对缓解,通过语言等中介建立起的主体间性结构在未来人类生存中将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是今天苏联哲学界一位最引人注目的人物。1978年8月,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最重要的哲学杂志《哲学问题》在题为《学者的诞辰》的编辑部文章中,称他为“苏联最大的哲学家”,说他在“研究当代许多重要问题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社会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为此也发表了专文,给予赞扬。大家知道,这种情况在苏联,是十分罕见的。从六十年代起,费多谢耶夫就犹如新星擢起,  相似文献   

18.
贾丽莉 《美与时代》2003,(12):87-88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探讨和认识也发展起来,美育作为我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已经显得日益重要起来。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和历史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美与人们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使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积极从事劳动、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的生活禅,也就是人生活于日常人伦当中,无时不刻地有机会体验生之价值。这也是一种禅或禅悟。禅要悟个什么?祖师们说,是求“父母未生之时的面目如何”。用今天的西哲化语言说,是求具体而个别之后的自我的终极意义。这自我便是“大我”绝非“私我”,绝非五蕴之身。下文中的作者有一颗极为平常的心,他活得必不会很累。作者平淡而深厚的生活观有两点思想背景:一是慎终追远,常思祖德;一是顺时应运,不作妄想。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的领域。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的影响,也包括对婚姻家庭生活、婚姻家庭道德的影响在内。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药学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优生学的产生,试管婴儿的出现,优选精子与遗传工程的应用,器官移植的推广,已经和正在给婚姻家庭生活带来许多变化,提出并改变了许多婚姻家庭道德观念。对于这种变化,有些人持宏观态度,认为它将使家庭职能逐渐削弱,一夫一妻制趋向瓦解,从而出现“人的危机”、“家庭危机”、“社会危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应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高离婚率、两性关系放荡和家庭生活混乱的原因,从科学技术中去寻找,而应该归罪于日益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为从社会历史前进的总趋势看,科技的发展是有利于婚姻家庭道德进步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