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国的盐业     
齐国的盐业吕世忠研究齐国史,盐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以往论者较少。现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请学界同仁指正。一、西周时期齐国的盐业齐地在夏、商二代属青州。《史记·夏本纪》称:“海岱维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纟希,海物维错。”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2.
齐国玉器文化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古齐国地域内出土的玉器考古资料,从考古学和矿物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地分类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齐国玉器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并对齐国玉器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东周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对齐国玉器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齐国玉器文化所包含的思想道德观念;阐述了齐国玉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因而对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全国发现的自商代以来至战国前汉的车马和殉马分时代和地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齐国为例对出现殉马和车马厚葬的因由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4.
齐国的金属细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古齐国地域内出土的反映齐国金属细工工艺的文物考古资料,从考古学、金属工艺学和齐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地分类研究,论证了齐国是中国古代金属细工工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该文还对齐国金属细工工艺器物的使用等级及金属细工工艺发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对于齐国科技文化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献记载齐国早期"方圆百里"的腹心地区商代存在着蒲姑、逄伯陵等方国,西周时期齐国早期都邑——营丘和临淄齐故城的始建规模及扩建过程,对上述问题和研究探索可视为齐地古国和齐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齐地的考古工作对此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我们在梳理考古发现古城勘探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上述古城古国的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刘瑛 《管子学刊》2010,(3):32-37
该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尚封齐,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八百余年间先秦齐国的休闲娱乐文体活动进行研究,发现休闲娱乐文体活动作为人的灵魂的驿站,其发生、发展与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先秦齐国以工商业为基础而高度发达的经济结构,为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的繁荣提供了保证;具有"三代之遗声"的齐《韶》乐历经姜尚、管仲、晏婴等明君贤相的大力推广成为先秦齐国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有钱有闲为先秦齐国蹴鞠活动的普及提供了保证。齐人歌舞、鼓瑟、吹竽、弹琴、"齐人隆技击"、"临淄重蹴鞠"等,先秦齐国丰富的休闲娱乐文体活动为现代人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国自弹丸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冠,而后又在短短的六十多年时间内迅速衰落灭亡。齐国的兴衰当然有诸多的原因,然而齐国用人政策是否得当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欲从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盛、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衰亡及齐国的用人政策对后人的启示等三方面来探讨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是比较清晰的。其中,西周时期是以"礼治"为主体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若干新思维,战国末期秦国的法治最后获得了胜利。但礼法并重的长久持续力在齐国却显现出了突出的社会适应性,即便在现代社会中,礼法并重的管理理念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是变法图强的时代,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大国都曾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了不同的程度的变革。在各国的变法中以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最具特色。因此本文欲对齐、秦两国在战国时期的变革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齐、秦变革对两国兴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齐国“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不仅为“尚变革”的齐文化奠定了基础,也给齐国的音乐艺术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在齐国,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宫廷雅乐,都显现出了五彩缤纷的景象和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本文以齐国的民间歌曲和宫廷《韶》乐为例,利用文献史料对其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自姜尚封齐至秦国灭齐,从思想观念、政治生活领域至衣食住行、丧葬祭祀,齐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礼仪思想,像一张无所不包的秩序大网,通过硬控制手段,使各等级各安其位,各行其是,起到了规范秩序、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齐国政治家与社会思想家们也在各个层面对礼仪进行了有时代特色的论述与实践,其主要落脚点是秉礼治国平天下,维持齐国社会秩序,导向则是王权专制.  相似文献   

12.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周王朝对齐国丝绸服饰色彩的影响、崇尚“阴阳五行”的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紫色在齐国丝绸服饰中的开创性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与自身的独特性,以此寻找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产生、流变的动因与源点,进而探求丝绸服饰色彩语言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临淄商王村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以根据其风格区分为两组。M1与M2所出玉器可能来源于楚地,并非齐国玉器,M4属于典型的战国晚期齐国贵族墓,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是齐国玉器。根据目前资料可以推测以水晶、玛瑙、滑石为代玉用品是齐国丧葬用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齐国乐舞艺术是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诗、歌、乐、舞、器等构成。齐国乐舞发展水平十分高超,充分反映出齐国乐舞的艺术成就,呈现出鲜明的齐国地域特色,在中国乐舞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齐国青铜器秉承齐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既兼容并蓄又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在装饰工艺中不断求新善变、寻求突破,以鎏金、包金、刻纹、镶嵌、平脱等多种工艺技法,体现了其在装饰工艺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像银平脱装饰工艺技法的独创性,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审美观和齐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些装饰工艺在为齐国青铜器增添无穷艺术魅力的同时,从侧面揭示了齐国手工业的发达,为今后全方位、系统性研究齐国青铜艺术,开启了新的空间,拓宽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齐国是我国古代较早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国家之一,且特别重视科技的应用与发展。青铜器作为体现科技应用的重要载体,在生活等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文章通过大量文献和出土的齐国青铜器实物资料,阐述了齐国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采矿业及成熟的冶铸技术,在青铜器制作中,针对不同使用环境和条件而精心设计,自然巧妙地将物理学、数学等科技元素融入其中,注重和强化其实用功能,从而赋予青铜器崭新的生命力,成为齐国青铜器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铜鸭形尊、铜汲酒器和铜餐具等经典之作。它们对于后世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8.
简论德法与齐国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自姜太公分封齐地建国,到田氏代齐,凡800多年。本文主要从姜太公建国,齐桓公首霸,齐景公争霸不成,田氏代齐,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齐国政权的兴衰。德法并举,国泰民安,霸业有为;不法不德,政衰国败。  相似文献   

19.
齐国晏氏考     
"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出自齐国东部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后来"晏"地被莱所兼并,晏氏部族归附齐国,并成为齐国大族。晏氏在齐有晏子1、晏弱、晏婴等,他们为著名的齐国大夫,特别是晏婴,在齐景公时为齐相,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乐舞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它是一种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古代社会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古代齐国乐舞《韶》乐又是其中古人所推崇的以规矩、中和为特点的雅乐舞中的典范,它以其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展示着我国古代乐舞的辉煌成就。本文从《韶》乐的起源、蕴含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入手,对《韶》乐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旨在能够更好地了解齐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情况,弘扬齐国古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