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考试文化生态因社会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影响而形成从保守封闭性向包容开放性转变的特征。本文从三个层面考察中国考试文化的当代嬗变: 考试观念文化从单一的政治情结向综合人文素质嬗变, 考试制度文化从僵化到创新嬗变, 考试行为文化则从场所、教学行为、主体、应试行为和实践行为考察。通过合理挖掘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的道德诉求与和谐理念, 力求凝练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竞争意识的考试文化。  相似文献   

2.
相较外来宗教而言,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诞生之初就有着中国的社会基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道教中国化的内涵、历程与意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研究道教中国化,总结相关经验,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当代道教中国化的方向,更有效地引导当代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这是认识和观照自我的过程;对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力的自觉,这是经由认识他者而反观自我的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特殊矛盾的自觉,这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理想的实践审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伦理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调节、调整人们的政治行为及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线索很长,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历史相伴随的;但研究线索却不长,片断的研究也有,系统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真正起步.从观念上,中国传统思想整体自始至终都表现为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倾向,其中又以儒家的政治伦理理念为核心.从方法上,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理念是前后承接的,由此,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可划分为政治伦理基本理念的形成阶段、实践阶段、制度化阶段和解体阶段.其中呈现的中心问题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下,在伦理政治与法理政治之间如何选择?伦理政治在当代的合法性如何?  相似文献   

5.
儒家经济伦理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1.儒家“家族主义”的群体观念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儒家经济伦理的理论核心就是家族主义伦理。重群体而抑个人是儒家调节、处理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这一思想囿于其文化背景,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6.
张桂珍 《学海》2003,1(5):5-8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任务时 ,提出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更加明确了以德治国在内容、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追求目标等方面所具有的时代性。以德治国内容的时代性以德治国是根据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而提出的 ,其内容有着与中国历史上的德治以及西方国家政治伦理完全不同的内涵。以德治国中的“德” ,既继承了…  相似文献   

7.
关于市场经济基础上制度性伦理道德秩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道德建设问题,是当代中国最为重大的社会生活问题之一。本文力图从制度性伦理道德这一范畴入手,探究市场经济基础上伦理道德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建设过程中所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大致地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制度性的道德体系和日常生活的道德体系。所谓制度性的道德体系,是指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通行为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制度性道德体系由来已久,如盘子所言的行“仁政”,这“仁政”便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体系的核心,但…  相似文献   

8.
生成论规律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现,经济学领域中对经典经济理论的一系列突破,以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关于客观规律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是从"先验规律观"向"生成论规律观"的转变.这种规律观的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公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公正具有严格的概念范畴和内涵尺度,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分析模式的指代符号.在政治哲学的语境中,公正意味着促进人对公民性、价值认知、观念认同、制度均衡和社会结构稳定的产生、发展或实现.这就意味着公正概念必须建立在某种特定的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对于当代公正概念分析而言,这一基础离不开政治评价行为、政治生活结构和政治价值构建等三个维度,且表现为这样三个维度之间的均衡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于桂芝 《学海》2011,(6):5-9
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交织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就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规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成功转换的角度,探讨以实事求是为理论硬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力图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席卷当代资产阶级社会整个政治文化上层建筑的深刻危机,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对社会哲学和政治观念进行改旧翻新,以便理解该社会内部发生的社会和文化进程。除了传播各种旨在维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基础的辩护理论之外,某些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制度黑暗面的作者们的理论,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些作者提出了自己改造现存社会的积极纲领,但却不去触及该社会的根基。目前,包括各种抽象人道主义理论在内的社会批判主义观念,在  相似文献   

12.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13.
徐锦贤 《学海》2006,(1):143-145
邓小平的公正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正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政治公正、经济公正和社会公正三个层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力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脉络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社会运行的模式都受到所处政治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又刻画、改变着政治文化。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内涵,就必须细致考察社会治理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治理中角色定位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价值目标的设定,引导着社会治理参与,牵引着人们治理参与的行为选择,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有助于改变政治权威文化,有益于公民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凝练新型民主文化。把握社会治理机遇,发展政治文化的要点在于以社会治理为抓手引领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建构现代政治文化话语体系,以社会治理为平台拓展政治文化的现代视野。  相似文献   

15.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任平:交往实践观:市场经济的哲学精神世纪之交,当代中国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从单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贯穿着实践结构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一)计划经济:传统实践观。就单一计划经济而言,它内含着一种偏狭的实践结构,即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人权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宪法法律的基本价值诉求。而这一价 值观念的巨大变迁, 要归因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 济重塑着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运行规则。人权伦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 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法律运行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人权伦理在现代道德体系中也居 于最核心的地位。人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经过哲学、伦理学界学者们几十年的艰辛 探索,有关人权的道德基础(或道德论证)、道德内涵以及人权伦理的实践应用等理论研究 也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凤炎  郑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4-244,241
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中华民族是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心理特质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若只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手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难免会断章取义,造成研究上的偏差。只有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即心理学研究走中国化的道路,才能揭示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大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题有三个要点:一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外延与内涵、结构与功能、精华与糟粕;二是准确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条件与要求、内容与特点、过程与趋势;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着重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批判与继承、重整与革新、综合与创造。作为三个要点之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大课题,而探讨儒、道、佛三家的关系又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自东汉以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逐…  相似文献   

19.
岑树海 《学海》2006,(4):76-83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本文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李二曲的经世观念与讲学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1岁为界线,李二曲的经世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向:从以政治、民生等为主要内容 转变为以“明学术”、“醒人心”的社会教化为重心。本文认为,若完整地把握儒家传统的“经世”内涵, 似应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制度或政治的,物质或经济的,精神或文化的。而二曲成熟期的经世观, 即主要指向以“正人心”为重点的精神或文化层面,力图重建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系统。同时,二曲 主要以“讲学”作为完成其“阐明学术”、“救正人心”的经世事业的基本实践形式。他不但对先秦王明 末的儒家讲学传统作了深入、完整的总结,而且其本人曾有多年在关中和江南讲学的经历,在讲学实 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讲学经验。综合观之,二曲经世观念的主要特质为:以“明体适用”为“经世实义”, 坚持以体用关系作为其学理系统的基本构架,反对将经世学非本体化和完全实用化的价值取向,并 非常注重经世之实践。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系统的重建,颇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