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全球主义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学复兴。如果说,20年前的美学还是艺术哲学和美的哲学,那么今天,美学已经被转化为一种平行的理论话语共存的广阔领域,全球的美学已经失去了中心。尽管美学延续了其来源于一定文化帝国的存在,但是原来形成的分化界限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这些帝国化的国家已通过地域的传统而得到补充甚至被取代,或者已被重新创造,或者已复兴了来自过去的历史。由此,美学就终止了作为一种霸权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构架,而投入到地方化知识的生产当中。于是,一种拼贴全球美学地图的工作就出现了,美学在民族或地域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问题亦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是一门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崭新的交叉学科。生态美学一方面是要引导人们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则是引导人们贴近自然生态,留存生态之美,并进行生态审美。虽然生态美学在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者正式提出,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存在着很多朴质的生态美学思想,并与现代生态美学理论一脉相承。其中,风水学著作蕴含着大量的生态美学智慧,但长期以来又被人们所忽视。本文试图从我国古代风水学著作——《葬书》中,剥去迷信的成分,发掘其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自从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开展以来 ,被称为“后实践美学”的诸美学学派兴起 ,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 ,中国美学已经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场讨论尚未终结 ,至今仍不断有新的文章发表 ,这无疑有助于这场讨论的深入发展。最近彭富春先生的《“后实践美学”质疑》一文 (载《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7期 ) ,以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方式为实践美学辩护 ,值得注意。彭文先证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 ,由此否定后实践美学存在和命名的合法性。这就涉及到美学以及哲学的现代性问题。对此 ,彭文认为 :“所谓的美学具有三个历史维度 :古典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实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与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遭受着强烈的冲击并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分析美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不需要对分析美学作任何介绍并不是我们对分析美学确切是(或曾是)什么,甚至那些被准确无误地称为分析美学家的人(以及在他们的哪些著作中)都是谁,知道的很清楚。我们所谓的分析美学究竟以什么方式谈论美学上的分析运动,或者至少可以谈论美学中的分析方法或风格?分析美学在何种程度上以及在什么方式上,区别于它的先驱者或敌对者?分析美学是否满足了要求彻底变革和哲学进步的希望,就是这些希望曾鼓舞许多早期分析的尝试推翻传统美学的设计和理论?在这些年里,分析美学自己的纲领是如何做的和修改的;它能指出哲学能引以为荣的任何进展吗?  相似文献   

6.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7.
在威廉姆斯(B.Williams)看来,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最好的出发点,它要优于‘我们应当做什么’或‘我们怎样才能是善的’甚或‘我们如何才能幸福’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预设了太多的东西,而人们又总是很难在这些所预设的东西上达成一致。(Williams,p.4)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在当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中充满混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一种体系的转型与重建,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美学界同仁的共识。美学的这一变革说到底,是文化开放的必然结果。从新时期我国美学研究的现实看,人们已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美的本质问题的纠缠,而试图从新的角度深化美学。随着改革开放与文化的进步,美学研究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人们深切感到:美学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它的背景是人类的整体文化精神,用纯粹实证的、认识论或心理学的方法来界定美学,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的美学探讨──“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罗筠筠由中华全国美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分部中文系共同举办的“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研讨会5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一、在商品大潮下专家们的思考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美学家汝信研究员就在当今这个大变动的时代,艺术应该向何处去这个目前美学和艺术工作者颇为关心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它指出,“时代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激情,新的精神动力,但是能否产生伟大的艺术,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批真正献身于艺术的有才华的艺术家”,“美学研究和艺术评论应该起积极推动作用,使真正的艺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而不要帮倒忙”。他还就当前艺术家纷纷下海的状况谈了看法,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质疑:“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但这些年人的文化素质、文艺修养提高了多少呢?审美的能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目前城市青年、尤其是中学生中间对那些港台歌星的狂热说明了什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做得怎么样?”周来祥认为,目前美学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落后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落后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所以美学脱离了艺术。要促进美学与艺术的结合,应注意三点;一是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学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学教学如何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新情况?如何把自然美的发现、利用与保护纳入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中去?这些问题,将是美学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美育学术委员会于8月9~11日与新疆大学联合举办了“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着美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美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代表们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碧辉在题为“‘和谐社会’的美…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并非一个新概念。在古希腊,审美教育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对审美教育不同时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正是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阐释,使审美教育概念日益显示出其深刻、丰富的维度。读《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审美教育部分,给人的感受就是如此。该书点出了审美教育的现代使命,显示了对传统美育概念的超越。传统美育概念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将美育简单化。这表现在将美育“仅仅理解为认识某些最低限量的艺术作品和多多少少能够分析一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才能”。二是将美育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态美学引起了中国美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从美学角度来说,对生态问题的考察至少有这样几类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是否存在“生态美”这一美的形态?如果存在,它的内涵是什么?它和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怎么处理?其二,从学科形态来说,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理论支持是什么?其三,提出生态美的意义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是否存在“生态美”?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无论是生态也好、自然也好、社会也好,它们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  相似文献   

14.
张文莲 《美与时代》2006,3(7):60-61
设计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探讨设计领域中美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美学,它把美学应运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设计美学思想古已有之,但设计审美问题的真正提出即现代设计美学,是在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粗陋的机器产品日渐不满意,工业产品的审美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产生的;同时,无数美学先辈对之不倦研究,为现代设计美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审美自律的形成过程中,审美无利害性(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理论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诚如杰罗姆.斯托尔尼兹所言,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然而,它也遭到诸多理论家的强烈反对。例如,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公共艺术作为具有开放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的环境设计,也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多是局限于技术层面,忽略了设计观念和美学原理相关的理论研究。设计中的美学理念可以传递出设计者的个人情感及地域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对空间和美学的关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希望通过对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运用到的美学元素进行探讨,来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幅图和一段说明文字: “前面的图可以表示这个道理。大圆圈是用来表示象‘船’‘纸张’‘房子’等这些所指范围大的词,套在里面的小圆圈是表示‘轮船’‘红纸’‘四合院’这些所指范围小的词;更小的圆圈表示所指范围更小的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对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主要作品进行探讨研究,在美学、历史维度下研究机器美学在什么背景中被确立与发展,以及它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什么影响,给予了怎样的启示,进一步阐释机器美学在萨伏伊别墅中的具体体现与表达,最后思考机器美学在解决建筑居住问题时存在的机械性与不足,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  相似文献   

20.
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庄锡华笔者很早就读到过陈辽、王臻中先生的许多研究当代美学史与当代美学家的论文,这些论文或纵横捭阖、提纲挈领地描画当代美学的发展线索,或鞭辟入里地解剖某一美学家的理论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在,由他们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