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reignis”如一个谜,除了寻常义、字面义之外,还有待猜的结构之义和深层之义。它表达的“自身的缘发生”,是一个对立结构所造就的原初生成,既无任何实体的设定,又能达到真理和神意,所以总在转向的生成之中,并与海德格尔本人思想的“转向”相关。这样的思想主导词,不可直接翻译,却与中国的“道”有着微妙的联系,而海德格尔想要说明和意译“道”的努力,也很有助于理解“Ereignis”。对这个词的翻译不可本质化。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用Ereignis取代"存在",意在摆脱存在的"有化",使存在归其本源并与价值的虚无剥离开来。Ereignis的本质不是存在的虚无,而是"无"之"在"即"无化"。"人"作为"有死者"对Ereignis的领会,本质上是对界限及有限性的领会,"无"乃是"剩余",Ereignis也见证了人之"无"。透过"话语"(Sprache)而通向"语言"(Sage)即真理,必诉诸于"最后之神",但"最后之神"到底反映了西方话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50年代的《通往语言之途》中,从Ereignis(大道)、Sage(道说)与道路的关联出发,解说了30年代自Beitraege手稿开始提出的Ereignis思想。无论Ereignis、Sage还是与之相关的存在、时间、空间、世界、物等概念,都具有“道自道”的基本结构,这决定了Ereignis的运思必然走向道的思想,也内在地预示了中文翻译对于这本著作的独特意义。但是Ereignis和Sage在德语词源上无关于道路(Weg)的状况增加了在德语中思考其间关系的困难。孙周兴以“道”为基本构词元素的中文翻译有助于这一困难的克服。  相似文献   

6.
<哲学论稿>是海德格尔在30年代的重要手稿,与晚期思想关系密切.如何解说<哲学论稿>与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成为疏通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联系的关键.这个疏通工作把Befragtes的问题作为引导性问题,以之为追问的线索,考察了两个问题:一、以此在为Befragtes如何决定了<存在与时间>必须以此在的生存现象学描述为主体内容;而直接"从Ereignis而来"如何决定了<从Ereignis而来>向哲学的投稿贡献是Ereignis的自行发生成文?二、是否借助一个Befragtes或以什么存在者为Befragtes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成文时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孙周兴 《现代哲学》2002,59(4):85-95
本文讨论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中的现象学。作者从题域和方法两个角度上探讨海德格尔这个时期的形式显示现象学。就题域来说,海德格尔试图突破胡塞尔现象学的“知识”或“理论”局限,深入到“前理论的”层面,即所谓前理论的“原始东西”;就方法来说,海德格尔沉思和实践了他所谓的“形式显示”的思路和言路,以此力求与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思想方法划界。作者认为,“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乃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前的现象学哲思的最富特色和创意的成分;而由于这种方法上的探索也影响到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因此一般而言,它也标志着海德格尔全部思想的现象学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1919年早期的弗莱堡讲座"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问题"中,海德格尔通过对问题体验的分析,提出了超出意识现象学的界限,在前理论的周围世界的"世界化"中突显"自行给出的东西",这就是作为发生事件(Ereignis)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