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家对人际关系的沉思和伦理道德的调适。从“孔子贵仁”,到孟子“仁政”,再到朱子“仁统四端”,直到近代康有为、谭嗣同论仁,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追踪时代的脉动,不断更新其内容。从发展形式上观察,中华仁学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新陈代谢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孔孟儒家的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仁,而康有为论仁尤其是谭嗣同著《仁学》一书则是把儒学近代化,用近代价值观念对古代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和重建,把儒学的思想核心仁从传统引入现代。从仁思想发展的价值取向总体上判断,康有为谭嗣同对仁的新解说,标志着中国古典仁思想的终结和近代仁思想的形成。本文把康有为谭嗣同的仁思想称之为“新仁学”,以区别于前此的中世纪“旧仁学”,并从本质与特征上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演绎,以便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审视它推动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译者说明本文是海外学者陈善伟留下的一篇论文(英文),译供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研究者和宗教思想研究者参考。本文共二部分,全译第一部分(约八千字)论《仁学》与佛学的关系;节译第二部分(约二千字)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争论。这里刊登的即第一部分。作者认为,谭嗣同在发展“仁”的哲学概念方面有贡献,但也指出把“仁学”与佛学概念简单类比的缺陷。不论把谭划为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都会犯无视其主要概念双重性的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的“仁学”是一个极其矛盾复杂,五光十色的混合体,“以太”是这混合体中一个细胞。关于“以太”的性质,哲学界历有争论。最近冯友兰先生《论谭嗣同》一文,肯定“以太”的物质性,认为谭氏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他的说明比较详尽。但我和他有不同的看法。特写出来请冯先生和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与杨仁山及金陵刻经处的内在关系到底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笔者1994学曾作《仁学注析》,今年作《杨仁山评传》,颇有一些新的发现。谨列如下,以供学者指正。杨仁山与谭嗣同相识时,已是50多了,而谭嗣同则是32岁,为什么他俩一见如故,而成了忘年之交呢?其一,他俩在性格与学识观点上居多契合之处,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杨仁山居士事略》说仁山“性任快”,而谭嗣同则生来就具豪侠精神,乃至在他的《仁学自叙》中亦力主“任侠”。其次,杨仁山一生好奇书,精制造,亦长于诗词,而“雅不喜举子业”;而嗣同虽六次参加乡试,均是迫于…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述要绍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00732)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意义已经世所公认,除了康有为、梁启超之外,谭嗣同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性一直被人们所肯定。首先其代表作《仁学》可以看作是维新变法的宣言书;其次他那段“各...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如果说他那激进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忱,总是受到后人的交口称誉,那么,对他的以《仁学》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却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多的分歧。建国以来,许多哲学史工作者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按照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线索来考察谭嗣同哲学,并在五、六十年代展开过颇为热烈的学术争论,推动了  相似文献   

7.
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谭嗣同不可避免地从佛教中吸收和利用了某些有益的资源,构建其仁学思想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又不断地根据维新变法的需要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实际上赋予佛教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等新内涵。本文拟择其大要,专门进行探讨与辨析,以深化对谭嗣同思想文化性格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管星”(梁启超语),谭嗣同毕生最为光芒万丈之处就是他的死。背逆于中国常见的重生传统,他豪迈地唱着“我自横刀向天笑”,视死如归,舍生成仁,为五千年中国历史所罕见,人称“为国流血第一烈士”(梁启超语,见《仁学序》,转自《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下册,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2页。)一百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追思谭嗣同的成仁实践,依然是那样荡气回肠。谭嗣同本可以不死,但他自觉地选择了死,缘由何在?这是与他的成仁理念分不开的,本文即从心理、哲学、宗教、道德四个层面对此作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表达了“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从表面来看,这是对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论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上两者有着重要差别。在理论面向上,理学的万物一体论主要指向道德主体经过修养所达到的主观精神境界,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主要是在“以太”“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的客观存有层面进行阐述。在价值指向上,理学的万物一体论始终坚持“仁”的特殊性和差等性,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将“仁”理解为消除人我之别的无差别平等。造成两者上述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宇宙论根据的不同:理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宇宙造化生生不息的基础上的,差异性是造化之必然,也是统一性之前提;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以均质无差别的“以太”作为宇宙本原,由此无差别同一才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30岁前后接触基督教,与傅兰雅、马尚德、李提摩太等传教士交往,从基督教思想中吸收了许多观念。在他看来,孔、佛、耶三教完全能够会通,而且基督教、孔教与佛教将会依次盛行。他对孔教充满信心,希望孔教更加宗教化,并且效仿基督教来传播孔教、改革孔教。基督教思想对《仁学》的建构有重要意义,除从中引入"以太"概念外,他还将"灵魂"概念引入"仁学"体系,加深了对"仁"的思想阐发;引入"博爱"与"平等"的观念,形成"仁-通-平等"的这一"仁学"体系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解读,主要有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两种相反的观点。实际上,谭嗣同的思想中同时包含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而以后者更为显著。他在《仁学》中建立了一种"以太—仁"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世界主义的两个面向:地球"大一统"的政治愿景与个体"普遍成佛"的解脱理想。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现实危机,他又时时表现出强烈的救亡意识。然而,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固有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救中国"的合法性。这显示出世界主义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不合时宜性,也促使我们思考其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中国佛教的艰难时刻。由于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人们都在思索衰败与危亡的原因,一切古老的事物几乎都成为怀疑对象,佛教亦不能幸免。因此有废庙学、散僧人之举。但正如弘一大师所说,如果把庙拆净、把僧杀光,便可以换来个富强的国家、兴旺的民族,请从我弘一始!事实证明佛教并非社会不进步的原因,倒是社会不进步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清末民初有一批思想家看到了这个事实,他们在佛教最艰难的时刻创造了佛教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理论,即以佛教适应现代而推动现代,适应未来而创造未来的理论。谭嗣同的《仁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发聩振聋,余响至今不绝于耳。杨仁山居士是谭嗣同的师辈,也是近代佛教史上不可不讲的一位仁人。北大老教授白化文先生足涉净土,心怀虔敬,深柳瞻礼,承泽著文。主持先睹为快,称幸甚;读者有感可发,望赐稿。  相似文献   

13.
<正> 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荀子和韩、李虽为师生关系,但他们的思想学说却颇不相同。因为韩、李曾经师事过荀子,所以向来不少论者认为韩、李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有人明确提出,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由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人把秦始皇、李斯所实行的一套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甚至把焚书坑儒的责任也算到荀子的帐上。谭嗣同指责荀子的思想“一传而为李斯,而其为祸亦暴著于世”(《仁学》)。梁启超也说:“曾谓李斯坑儒之祸,发于荀卿亦非过言也(李斯坑儒,  相似文献   

14.
“仁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的仁学,是上承先秦儒家仁学、下启宋明儒家仁学的中心环节,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值得作一认真深入的研究。 一 “仁”这个概念。早在儒家学说创立几百年前,就在社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了。当时,它主要是被用作一种对有善良品德的人们的赞美之词。孔子最早把它系统化,并发展为“仁学”,使之成为他的学说的核心思想。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学家,却赋予“仁”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春天,台湾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贾馥茗先生的新著《《中庸释诠》出版之后,很快给我寄来一本,粗读之后,获益匪浅。她认为中庸章句中的一个概念,往往分散于若干章,而不连贯,因此,她不仅对《中庸》的每句话作了释诠,而且对《中庸》的段落作了重新编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会有不同意见,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学术观点,都会启发人的思考。还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她对《中庸》有极深的研究。酷暑7月,谭嗣同百年诞辰《仁学》学术讨论会,她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会后专程来到北京,我有机会同她几次晤谈,对《中庸》的理解又进…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哲学动态》2023,(6):23-30+127
现代仁学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是在现代生活世界中重建一个以道德为统摄(仁体统摄)的文化人生系统,还是只将道德作为文化人生的某个特殊的部分或领域。因此,现代仁学的开展中关于道德“本体性”强弱的思想线索有二:一是仁之本体性的“扩展”方向,二是仁之本体性的“收敛”方向。冯友兰明确否定在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上讲道德,甚至肯定一个“非道德”的生活领域。牟宗三致力于道德形上学的建构,认为仁体既是道德(狭义)的根据,也是一切存在的根据,此乃“一本仁学”之极致。杜维明所建立的“精神人文主义”虽主张存有连续中的精神性,但其仁学收敛于“修身的人学”。现代仁学的“扩展”与“收敛”形成了多元化的儒学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朱子继承了程颐偏言仁与专言仁的思想,认为一方面仁是与义礼智并列的德性,另一方面仁又包含了义礼智在内,在前一种情况下,仁是爱之理,在后一种情况下,仁是心之德。朱子所说的心之德首先包含了得之于心的涵义;其次,心之德是兼性情而言的;再次,心之德包含了生意流行的意思在其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疏会发现,在仁学问题上,朱子对程颐的继承主要是形式上的,而对程颢的继承往往是内容上的,从哲学气质上来看,朱子的仁学更接近程颢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0,23(2):246-247
谭嗣同 ( 1 865— 1 898) ,字复生 ,号壮飞 ,戊戌变法时期激进的理论家。他思想深刻 ,在许多领域都颇多建树 ,其中也包括心理学。本文是对谭嗣同心理学思想的探讨。1 纷繁复杂的认知心理思想谭嗣同在大量吸收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对人类认知的思考有更多的科学成分 ,其认识论具有反映论色彩。例如 ,他认为 ,脑是心理的器官。脑有复杂的结构。脑活动的本质是电活动 ,脑气筋象电线遍布全体。一旦物与人体相切 ,电线即传信息于脑 ,脑产生感觉。脑还是思维的器官。人的意识是“大脑之用”。谭嗣同的这些观点已经接近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他还认…  相似文献   

19.
仁学思想是《论语》及其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重视的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意义的内容。笔者近年致力于以四大主义阐述仁学理论,弘扬仁学精神。这四大主义就是人权主义、宽容主义、抵抗主义和新宪政主义,其共同精神可以概括为“仁学原则”。四大主义既内在于仁学之中,又兼容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唯仁是务。它源于传统仁学,又不囿于传统仁学。笔者以四大主义阐释仁学,旨在将仁学与外来科学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 仁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内容。仁学的现代化问题也就是仁学还有没有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能杏发挥其积极作用的问题。“全盘西化”论者完全否认这一点,而现代新儒家则绝对肯定这一点,并且要在现代文化中保持仁学的核心地位,“保内圣而开外王”。本文首先肯定仁学可以现代化这样一个命题,但下面将要着重分析的是:要使这一命题得以成立,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即仁学必须克服它与现代社会相抵触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