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象学伦理学”本质上并非独立于“意识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支,而是现象学自身的内在发展与完成,构成现象学运动的灵魂与旨归。“伦理现象学”实际上伴随着“现象学运动”的始终,因此,它绝非胡塞尔“回到生活世界”之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它是驱使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指引。没有伦理意识,胡塞尔不可能提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之任务。在伦理学上,胡塞尔的独创性贡献在于,他不仅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意志现象学,而且运用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人格伦理现象学。伦理现象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运动。7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复兴与伦理现象学密切相关,哲学一方面转向政治哲学,以正义伦理为核心,一方面转向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早期的主将也无非就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存在论现象学的学生们。现象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真正构造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真正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意向和意志的展开与升华,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需要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高秉江 《现代哲学》2004,(3):112-117
宗教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中使用现象学方法来诠释宗教的一种学说,它在理论上与传统宗教的理性实体学说和自然神学理论相区别,一是将宗教的论证方式由外在实体出发转向由人的直观意识出发,二是将对神的论证由理性论证的途径改变为意识直观和生存体验的途径。宗教现象学把人的直观意识体验和生存感受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它同时把宗教理解为前导入的生存的意义纲领。宗教现象学跨越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心理学、人类学及神学等多个学科,尚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3.
郝长池 《现代哲学》2006,(1):96-102
客观的宗教现象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是一个没有主题的现象学:客观的视野是把宗教主体的存在性关怀排除在外的。宗教现象学必须既是存在性的又是诠释性的。这两个特点是由宗教生活或宗教现象本身的两个基本要素决定的,即人与神圣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现象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什么是生态现象学?生态现象学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试图用现象学来丰富那迄今为止主要是用分析的方法而达致的生态哲学.我在下面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致力于阐述前缀"(O)ko"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金亮 《心理科学》2001,24(6):722-723
现象学一词来自希腊语的现象(phenomenon)和规律(logos),意指自我显现的规律。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运动,它发仞于布伦塔诺(F.Brentano 1838~1917)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名噪于胡塞尔(E.Husserl 1859~1938)的现象学哲学运动。现象学方法是西方心理学一百多年发展中同实证主义方法相对的一类心理学方法体系。笔者认为厘清西方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西方心理  相似文献   

7.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2,(2):98-106
詹姆斯在描述宗教经验时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对心理主义的的拒斥;在诸如意识流、意向性、实在、自我等具体内容上在现象学领域所做的虽是无意但却是开创性的探索都表明詹姆斯的哲学思想对胡塞尔现象学有启发和影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与书写(writing)活动之本质或研究书写的实践理论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尝试以现象学考察去揭露书写的语言含义(Bedeutung)、结构和目的,进而厘清书写之实践活动的本质,提出有别于其他现象学研究学门之书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writing)的观点。然而,不仅构思"现象学式地书写"(writing phenomenologically)的理论原则,并且于最终将主张:现象学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对生活世界之存有意义进行理解和说明的书写活动。而为了陈构上述"现象学式地书写活动"之本质,本文将首先说明现象学中有关现象、意义和语言之思考,以此思考为基础,进一步去澄清现象学对书写活动的反思,最后提出现象学书写的理念。而研究主题的理论背景主要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另亦收纳当代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和利科等人之观点。  相似文献   

9.
哲学发端于对世界本源的惊异,可以说,世界问题与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然自19世纪传统哲学接受实证主义方案以来,世界问题已近乎被遗忘.只有到了胡塞尔那里,世界问题才重新被置于哲学运思的核心.在胡塞尔看来,世界起源于意识的成就.世界作为视域总是已预先被给予在我们的经验中,只有澄清了这一普遍视域的起源,现象学从主体性的意向成就出发去揭示世界起源的任务才能被完成,而这只有在实行了现象学还原以后的构造性分析中才能实现.胡塞尔的分析首先着力于澄清前哲学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先验现象学对世界进行构造分析的主导线索,借以通达现象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10.
宗教现象学     
宗教现象学(PhenomenologyofReligion)当代宗教学分支。其宗旨是对被视为纯意识和人类生存内在先天结构的宗教思想现象进行区分、论述、系统化和分析。宗教现象学追求世界观上的非前提世和哲学上的中立性,反对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及认识包括宗...  相似文献   

11.
I explore som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reliance that forms the focus of Aaron James' book, and I wonder how our actual practices help to settle what we should go on to do now.  相似文献   

12.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Joohan Kim 《Human Studies》2001,24(1-2):87-1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ntology of digital information or the nature of digital-being. Even though a digital-being is not a physical thing, it has many essential features of physical things such as substantiality, extensions, and thing-totality (via Heidegger). Despite their lack of material bases, digital-beings can provide us with perceivedness or universal passive pregivenness (via Husserl). Still, a digital-being is not exactly a thing, because it does not belong to objective time and space. Due to its perfect duplicability, a digital being can exist at multiple locations simultaneously – that is, it defies normal spatiotemporal constraints. With digital beings on the Internet, we can establish intercorporeal relationships. The World Wide Web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of Dasein's being-able-to-be-with-one-another and new modes of Being-with-others (Mitsein). The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digital-beings compel us to re-read Heidegger's basic concepts such as Dasein as Being-in-the-world, since Dasein becomes the Digi-sein as Being-in-the-World-Wide-Web. By exploring 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being,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e conceive digital-beings as res digitalis – a third entity which is located somewhere between res cogitans and res extensa.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