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观察外界客体时,都会知觉到它的远近、大小和高度。当我们欣尝一幅画时,我们却在平的画面上看到景物的前后、左右和遮掩。对这种现象人们称它为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那么,人眼的视网膜只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为什么能看出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呢?深度知觉在人们生活中又有何种意义呢?对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深为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关心。  相似文献   

2.
猴子,在人们印象中是一种很灵巧的动物,殊不知它有一种很蠢的习性,就是死活不肯放弃已经抓到手的食物。这固执的贪性使精灵的猴子在危险来临时变得很愚拙,造成了它的悲剧。摸透猴子这一习性的猎人,就在木箱内装入猴子喜食的坚果,箱板上旋开小孔,孔的大小仅够猴爪伸进去,但握住坚果,猴拳就拔不出来了。就这样,猴子悲哀地成为猎人的猎物。 这是一个介绍动物习性的小故事,很有趣的,但这小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人类生活中发生的类似事情,那些事情就不那么有趣了,而是令人慨叹,发人深省了。由于和猴子同样的贪心,人们屡屡成为骗…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主要被人们看作是扭曲地反映社会现实或者利益关系的思想体系,或者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体系。然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还会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物化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一种思想体系或者价值观只有物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它才真正地发挥作用。研究意识形态就必须研究它如何物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它的这种社会功能可以  相似文献   

4.
神钟与道教     
中国古钟源远流长,从石器时代的陶钤算起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有形、有义、还有声,严格来说,钟不仅有一种声,还有阴阳多种声,而更有趣的是,与这声相和的,是天地间的吟咏和人世间的吟咏,这种大小吟咏相和,居然和谐共存了两三千年的历史,这大概也就是至今人们吟咏相和乐此不  相似文献   

5.
期望最好的     
骆霞  康军 《天风》2006,(23):46-47
如果你希望看到人们最好的一面,人们就常常把最好的一面做给你看。以人的外在表现对待一个人,只能使他更加糟糕。但是,如果把他看成是一位成功者,这将使他竭尽全力,做得最好。人一直存有希望或期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从如何将希望变成人生追求的一种方法,在生活、工作中学会不断努力。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人们把椰子挖空,用绳子固定在树上或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丰富着人们的情感。艺术美并不是孤立的形象,它必然反映真理,并用真挚的情感来表达,当人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并追求它时,就会产生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是统一广大群众情感的一种工具,一种组织力  相似文献   

7.
陈杭 《美与时代》2014,(7):88-88
当初之所以选择版画,是因为我没见过版画,也没接触过版画。我一直对新鲜事物和没尝试过的东西充满好奇。 版画是一门越学越爱的一种艺术。它不单一,它融合了多种手法,我最喜欢它的未知性。一幅版画在没有做出来之前,任何人都不知道它最后的效果,这个过程驱使我去探索。油墨的大小、木板质量、雕刻力度大小,任何一个步骤掌握不好,最后出来的效果都可能差别很大。这其中的神秘性和多样性使我沉迷其中。  相似文献   

8.
在本人居住的宿舍某三楼,有一位张先生,人们管他叫"神算",一是因为他平素喜欢对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情总要作个预言,二是因为他有时倒还真的算得很准。  相似文献   

9.
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差异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记录被试在观看不同文本位置的平面广告时的眼动轨迹,探讨了广告中文本和图形加工的差异性、文本在广告中的不同位置(左上、左下、右下、右上)的加工差异、人们对广告图片及文字的评价与其眼动指标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与再认成绩的相关程度等。结果表明,(1)瞳孔大小是比较敏感的指标,在观看广告时,文本的位置及评价水平都可以引起瞳孔大小的改变:而不会对注视时间产生影响。(2)人们对文本和图形的加工方式上存在差异,它不仅表现在眼动指标上,同时也表现在再认成绩上。广告中适当的文字有助于广告内容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大潮,正铸就着一种新的存在。而这一现实存在凝聚成的热浪,正以其磅趋之势,一次又一次撞击着人们思想、观念中的传统堤坝。这种撞击不是短时间内能结束的,它将使人们的心灵在不断震撼之中,体味着各种感受而步入_二十一世纪。挥不掉的困惑、迷茫将长时间困扰人们。面对当代这~怀疑、困惑、迷茫的心境与思潮,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与评价?它是如何生成的?它将如何走向?它能否成为长久地支配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本文不揣浅陋,“试图通过分析现实与再现历史的方式,来表述一下陋见,以期与同行们达成共识。相对主义怀疑论的生…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的"质",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它是道德自觉,规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发展趋势;它是道德灵魂,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软实力;它是道德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规范体系,它是保证力量,维护和实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指路明灯",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律精神,它是精神之"钙",帮助人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它是生活动力,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它是心理支撑,增强了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它是价值共识,为人们确定了德性修养的标杆。  相似文献   

12.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惟贤 《法音》2000,(12):11-13
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净化人心、指导人们履行正道的灯塔。从近代开始至今,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使人们眼花缭乱;各大国军备竞赛,核弹、导弹的制造,互竞优势,致战争潜伏,威胁和平。在此时期,人们精神空虚,前途悲观。于是,东方佛教文化提倡的净化心灵、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儒家提倡的诚意修身、维护人伦道德、实现和谐相处,作为人们提高理性,维护社会秩序及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日益显其重要。  诞生于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  相似文献   

13.
龚自方 《心理科学》2001,24(4):496-496
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是实验心理学中制作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它最早由心理学家J.Chon在他的颜色爱好研究中介绍出来。此法是把所有有待比较的刺激一一配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献给被试,要求被试对各个配对刺激就给定的某种属性作比较,并判断其中哪一个属性更强。当每个刺激都分别同其它刺激比较后,便得到它的各自强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再依据它们百分比的大小形成一个顺序量表。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强迫人们在两种差异不大的刺激中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人是宇宙的主人,根本不存在上帝、神唯物论、无神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承认它或否认它,丝毫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比如:大自然界并不因为人们讨  相似文献   

15.
地景雕塑是当代艺术家关注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让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透过这一件件作品,让大家思考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和得到人们对自我生存环境的一种认知。它让人们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些被工业化和人类其他活动破坏的地方可以被艺术化地再利用,它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将会是巨大的,它启示着我们一切艺术都来自自然,而艺术也可以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错误为研究人类智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对于记忆的研究多是建立在遗忘的基础上,对知觉的研究常常基于识别力衰退,对于语言和思维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失言。关于人类错误的研究格外重要,因为它表明了人类智力的某些局限,它时常暴露出隐藏在人们行为之下的规律和机制,它常常提示出可以改善人们表现的方式。错觉是一种特殊的错误,它特别令人困惑,因为人们造成的这种错误始终具有迷惑力,甚至当人们已彻底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时亦然。例如,我们会感到在图1中右边的线  相似文献   

17.
月亮,自古以来就给人以美的感受.无论是关于它的神话传说,还是有关的文人诗词都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寄托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并以一种弱美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千百年来,人们在第二世界中以它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借它渲染着感伤的意蕴,通过它表达着对和谐圆满的无限追求,并通过实践来探索它那无穷的奥秘和承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为一种游戏方式,它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方式,提供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方式。这未尝不是件好事,起码使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多了一份娱乐、调侃、自由发泄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袁蓉 《天风》2001,(5):21-23
超越——宗教里永恒的概念。“提起宗教,有些人会想到超越,以及宗教就是超越出人间的苦难。”(1)它在这,在那,在一个人们永远无法“求证”也无法“证伪”的地方,人们一旦触及到它,它就不在那里了。它在空气中,在人们的心里,它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还是它早已经就时间之先而存在于这世间?处在历史惯性中的人们不断地在发问、在探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同人,进而同人性的善恶有关。笔者试图就这一特定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性善恶的对于超越(特指宗教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