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箴言25章11节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句话的原意不是很清楚,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概的意思不难意测。前半节的意思清楚,后半节是一种暗喻,在描写“合宜”两个字,关键在于“金”和“银”的相称,两者配合起来显得很合适。两者都是贵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说的“不A不B”四字格的两个否定词“不”只各自否定后面与之搭配的A或B,而不是互相否定,表达肯定意思的双重否定四字格,如“不是不去”之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A不B”四字格的逻辑涵义内容丰富,或表达概念,或表达判断,或隐含着逻辑推理,下面略加分析。 1.不A不B=半A半B=半AB这类“不A不B”可当作正概念看。如: 不新不旧=半新半旧=半新旧不中不西=半中半西=半中西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半死活  相似文献   

3.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佘贤君 《心理科学》2001,24(3):368-368,362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性词组,通常以三字格为主。如:炒鱿鱼,开后门等。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与其字面意义是不等值的。如“穿小鞋”不能解释成为是“穿尺码小的鞋”的意思,而应当解释为“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非”_般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含义。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非”在现代汉语中应用也很广泛。如: “非把这件事情办成不可。”(《金光大道》) “何况,夏太太又远非虎妞所能比得上呢。”(老舍) “非把事情办成不可”意思是“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办成,就不可以”。“远非  相似文献   

5.
“不A不B”四字格因语境不同而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它或用来表达概念,或用来表达判断,有较强的表现力。下面分别说明。一、“不A不B”可用来表达正概念用公式表示:不A不B=半A半B。例如: 不新不旧=半新半旧不中不西=半中半西不死不活=半死半活这类四字格中“不”的否定意义显然被弱  相似文献   

6.
嘛呢堆,藏语称“嘛呢多朋”,是一个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塔形石堆。“嘛呢”是观音菩萨明咒“六字真言”中的内容,意为“如意宝”;“多朋”是藏语“石堆”的意思。嘛呢堆主要是由刻有“六字真言”等经文和各种宗教图案、造像等石块垒积而成的一种石堆,上面插挂各色经幡和哈达,散见于藏族地区的高山、高原、草原、关隘、路口、河湖以及村落周围等处,供当地信教群众和过往教徒祈祷或祭拜之用。嘛呢堆最早称为“门扎”,意为“曼陀罗”,它的起源与藏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教信仰有关,本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以占卜休咎、祈福禳…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约六百万。 彝族文字,是一种形象会意的音缀文字。它在历史上出现是很早的。古代汉族文献记载中,对彝文多称“爨字”,又称“韪书”。如《天启滇志·爨蛮》载:“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精者能知天象、阴晴,在酋长左右,凡疑必取决焉。”《滇系》说:“汉  相似文献   

8.
王弼宇宙本体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无”及其“别名”王弼的贵“无”论哲学体系主要是运用名理方法改造《老子》的“道”论而完成的。他首先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给老子的“道”起一个具有时代新内容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名理思维方法认为,事物的“名”,产生于事物的形状,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道”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将其改造为含有“无为”内涵的“无”,成了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第一步改造工程。老子称宇宙本根为“道”,同时又指出这个名字是强加上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相似文献   

9.
“摧”与“催”、“寥”与“廖”是两组容易混淆的词,它们因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往往会发生差错。先说“摧”与“催”。“摧”有两种读音:一种是“cuī”,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另一种是(“cuò”错),通“莝”,锄草。“催”只有一种读音:“cuī”,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11.
供动句浅析     
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等。从字面上看,这些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稿纸”哪会“写字”?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是说“一锅饭供十个人吃”,“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是说“一张稿纸供(谁)写五百个字”。这种句子我们管它叫供动句。供动句虽然为数不多且用得较少,却是汉语独有的、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句式。本文把供动句分为三类,先描写它们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说明它们的形成及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2.
吴映群 《心理科学》1999,(6):563-564
1前言本研究选用中文句子做识记材料,用单字或双字词做探测项,探讨中国人对一般中文句子的信息提取特点。选题的出发点是:①句子比单词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更接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应用,而相应的研究至今很少。②汉语的字、词与拼音文字的字、词具有不同的特点。汉语的字、词本身的形态、意义比较固定。③中文句子中的词相对于句子中的字来说,能更好地表达完整的特定的意思。④汉语的词有80%是双字词,这些双字词是不能再被分解的独立的意义单位。如“白菜”是一个双字词,如果被分解为“白”、“菜”或“白的菜”,便失去了它原…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这个词,看来好象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它常常意味着,对过去的解释和评价,要防止脱离历史时代的做法。在这个意思上,历史主义是指,理解过去的事情要使用能使当时与这些事情密切相关的人们所能明白的术语。此外,人们时常以历史主义意指:怀疑和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标准或价值观能够超然于相信它们的人们而存在。怀疑的历史主义常被认为是一种很坏和腐败的学说。如:胡塞尔痛斥它是对哲学思想的否定(见《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1年);并且在《自然权利和历史》(1950年)一书中(这本书在美国保守主义者中间仍有奇异的影响),L.斯特劳斯诅咒它是攻击“自然权利”的古典观念。他称怀疑的历史主义为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15.
称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也表现出东西方的区别。对于中国的称谓说来,有三个特色最为显著。一是自谦自抑。我曾听到一位老学者幽默地说:“五四以前,‘我’字不能随便说,如果谁开口总是‘我’怎样怎样,那就显得有些狂傲。”子女对双亲自称为“不肖”或“不孝”,学生对老师称“不才”、“不学”,下级对上级称“仆”、称“牛马走”。总之,尽量降低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习惯还有许多表现,如称自己家为敝舍、寒舍、茅舍,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如此等等,都表现出自我贬抑的文化心态,与西方称谓中的自我意识形成很大反差。  相似文献   

16.
“一义两说”句子是指表示同一意思而表面有相反、相对两种说法的句子。如: ①没有经验难免要犯错误。②没有经验难免不犯错误。从表面看①是肯定句,②是否定句,但都表达了“没有经验会犯错误”的意思。这种“一义两说”的句子,是两种说法都对呢,还是只有一种  相似文献   

17.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除非”与“除了”》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提出:“除非”与“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认为“除非……才……”与“除非……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除了……才……”与“除了……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些句式中的“除非”和“除了”都可以用  相似文献   

18.
“部分”与“有的”都是表示没有断定全部的量词。但是二者也有区别,我们不能把用“部分”和“有的”作为量词的判断,简单地视为同一种判断。“有的”是表示“至少有一个”的意思。至少有一个是多少?数量是不确定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是全部,它是一个特称量词。“部分”是表示“至少有一个,但是并非全部”的意思,它所表示的数量是比较确定的。因为“部分”不仅表示“至少有一个”,同时还表示“并非全部”,所以我们称它为复合的特称量词。  相似文献   

19.
不着     
诗歌达到高妙的境界,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歌里的“不着”,我的理解,是“意在言外,撇开皮相”的意思。我这里说的“不着”,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意指“不沾不滞,与物推移”。  相似文献   

20.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