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青 《佛教文化》2016,(4):114-117
沧海桑田,曾经在中国人生活中长期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心灵的佛曲和充满禅意的乐曲渐渐被现代人冷落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人的悲哀。在这一章里,我从大海般浩瀚的佛曲禅音中捞起几颗珍珠献给读者,这里有长期流传在乡间的民间佛曲,也有充满禅意的古老音乐。  相似文献   

2.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无人的时候,无人的地方,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真正的考量。  相似文献   

3.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4.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5.
弘法要当机     
前不久,有一位作家跟我讲了一件事,他说,有一位虔诚学佛人(原本是一位知名作家),应邀到一所大学去讲学。这位学佛人怀着十分悲悯的心境,利用此讲学机会,演讲了佛学。演讲完毕之后,有些听众对他演讲的佛学产生众多质疑,向这位演讲者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提出许多反驳的观点,尽管这位虔诚学佛人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0)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  相似文献   

8.
佛母洞探奇     
久闻五台山佛母洞,却不曾亲自前往,此事成了我心中的缺憾。有幸,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冬日,又有七佛寺宽明、悟健、小雯三位比丘尼师父的同行,给我这次佛母洞探奇之行增添了浓浓的特殊情趣。车子刚一上路,我闭目怀想,估摸着佛母洞是何等的神奇,今天我不仅要一睹为快,...  相似文献   

9.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杂志社:我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前几天,有幸得到《佛教与生活》一书,是某法师把佛教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阐述,此书非常好,直指人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觉得自己信佛后似乎毛病反而多了。我信仰佛,成为一位皈依弟子时间并不长。但我觉得自己很有所得,并感到时时在得佛的加持。在这同时又觉得自己变了,变得很孤僻,不爱接触人,没事基本不出屋,与人交往、接触后就会增加许多烦恼。在与亲、朋相处中又觉得自己变得很小气了。以前在亲、朋面前是很大度的,破费几十是不犹豫的,心想,你让我花…  相似文献   

10.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11.
儒学和佛是几乎同时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的思想学说。儒佛所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对于人生价值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说明。两家思想的核心都是人生价值观。儒佛的人生观表现出现实主义与出世主义的鲜明对立,在人生价值观方而的差异是: (一)对于人的地位高下看法不同。他们所取的参照系不同。儒家是就其他“物”尤其是一般动物的比较而论人在天地间的意义。佛教则主要就“佛”而言人在世间的地位。 (二)对于人的生命——空有观点的对立。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唇一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有一位朋友信奉佛教,我发现她总是快乐的样子,生活的很开心,我向她讨教,她对我说:“只要你相信佛,什么烦恼都会消除的。”并介绍一些佛的书给我看,于是我开始涉猎佛学方面的知识,接着我又看了一些佛经,尤其是《金刚经》使我受益非浅,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把“我”字看的太重了,人的起心动念哪一个不是“我”字当头呢 ?我如获至宝,心绪豁然开朗,如见天日,这不就是我等待久的企盼和归宿吗 ?这使我忆起了十几岁时曾经萌发想出家的念头。   六十…  相似文献   

14.
旅途闲话     
甲:以上两期和你对话的都是挺有知识的人,他们想得很多,顾虑也很多。我是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人,以前从来没有多少想法,现在看看、听听,反到是有点糊涂了。我想提些问题,又怕你觉得太幼稚……乙:不会的,在佛面前我们都是有惑、有烦恼的人,惑与烦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甲:那我就放心了。乙:我想先问您一下,您说以前没有多少想法,那时对信佛也没有想法吗?甲:有的,不过很简单。我觉得佛慈悲,能包容我的各种对错。我做善事他会保佑我,给我添福;我做错事他会让我在报应中知错。信了佛我就知道怎么做人了。乙:怎么做呢?甲:不…  相似文献   

15.
心佛     
朋友信佛,我相信,这与迷信无关。    一日,朋友大老远地跑来看我。现实社会,事务繁芜,久未见面的我们一边喝着故乡山野里采摘自制的本地茶,一边闲淡地交谈着古今世事。伤心处,自是一番感叹:高兴时,难免大笑两声。    临别,朋友小心翼翼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尊铜佛送我,其佛高两寸,重过百克,是一尊在莲台上打坐的观音。我生性好洁净,心自喜佛,朋友有这么贵重的礼物送我,自然无比高兴,爱不释手。朋友说:“送你一尊铜佛,只愿她能唤醒你的心佛,从而带给你安宁和快乐。”朋友还说,人们自古就喜欢在天下众多的灵山秀水间,供奉各种…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敬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全家人信佛,所谓佛化家庭,倒有所闻,至于全村人信佛,且不论大小都会念佛的佛化村庄则很少见.当初,我听说有这样一个地方,觉得很是难得,心想如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一天,机会终于来了,该村一位老者定邀我到他家作客,我就欣然同  相似文献   

18.
学佛四题     
我是如来 一朋友来我家中坐,问我学佛以来得到什么,我答:“什么也没有得,恍惚间倒觉得失去了许多。”朋友又问我失去了什么。我答:“记不得了。”朋友又问我,学佛几年总应有所感吧,我答:“我是如来。”朋友睁大着眼睛望着我,不知是以为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还是学佛学得精神错乱了。我向朋友讲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讲了众生是佛的道理,又讲了众生不能成为佛的屏障所在。朋友有所悟,刹那间如同换了一人,对佛学顿感兴味。他万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迷信的佛教里居然还有那么一套启人心灵的学问。他决心学佛。我送他出门,合掌祝愿朋友,祝愿所有沉睡的如来,早日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9.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20.
访印纪实     
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应迹的地方,是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只要是到过佛陀故乡的人.都是有善根、有福德、累劫修因、与佛有殊胜因缘的人。冈此朝拜佛陀圣迹,成为佛教徒心目中无上荣光的一件大事。佛教徒有千千万万,真正能实现这一夙愿的又有几人?在佛阳慈光的加被下,我有幸随中因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朝拜佛陀成道、说法、涅导的子进.深感同缘殊胜.嘉会难逢。谨以抽笔.纪此胜事,与广大读行分享朝圣的喜悦。途经曼谷拜见僧王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辉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应全印比丘僧伽会的邀请出访印度。访问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