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园林的造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理水的意境多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池、潭、湾、涧等。文章从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寄情于园林山水咫尺山林的意境追求,艺术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理水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力求在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再现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3.
    
中 医 认 为 , 精 是 构 成 人 体 和 之 名 。 卦 硔 , 先 天 乾 坤 为 后 天 坎 离 所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本 物 质 。 又 认 以 精 要 逆 行 督 脉 , 似 河 车 之 化 ,此 名 为 后 天 返 还 先 天 ,返 回 父为 ,肾 主 精 ,人 身 有 精 则 存 ,无 精 运 转 ,有 黄 河 水 、逆 流 水 、漕 溪 水 、 母 未 生 前 。人 由 母 腹 中 降 生 后 ,剪则 亡 。 精 有 “水 谷 ”之 精 后 天 之 …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泰州学派的中坚,罗汝芳(以下简称"近溪")在中晚明尝掀起很大波澜。究其缘由,则牵涉其生平经历、学术宗旨与思想流衍。而欲对此展开讨论,实须借助于近溪之著作。四库馆臣言:"其(汝芳)学出于颜钧,承姚江之末流而极于泛滥,故其说放誔自如,敢为高论,著述最易,成编者多至四五十种,即其集亦非一刻。……"~(1)道出了近溪著作之实况。是故,对近溪著作之关联进行探析,实有  相似文献   

5.
模态与本质     
模态(modality)是指可能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根据关涉对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两类:若模态性质指的是命题或语句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言模态;若模态性质指的是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物模态。  相似文献   

6.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 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 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  相似文献   

7.
春寒料峭,车出南昌,在昌九高速上疾驰。我们一行五人,因缘相凑,虔诚地去寻访中国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寺前有溪,名虎溪;溪上有桥,称虎溪桥。桥畔蹲伏着一尊古拙的石雕虎,水淙淙地在乱石中流淌着,似乎在述说一个千古流传的佳  相似文献   

8.
一、景观概述齐云山又名“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距黄山市(屯溪)33公里,山下有齐云山镇(岩前镇),与黄山南北对峙,最高峰585米。山名由来,据明《齐云山志》载:“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谓之齐云。”山中自然景观优美,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秀岭,十六处洞穴和众多的泉、池、潭、瀑、河、湖,各具特色。又有名木古树,苍劲挺拔,雄姿昂然。人文景观众多,道教的宫观、殿阁、庵堂原有二十处,现存六处,或傍崖借势,或依山而筑,选址极妙,巧夺天工。山中原有古道院十四处,现存二处;原有九里十三亭,现恢复六亭;坊原有十六座,现存八座;有古桥登封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重修于清  相似文献   

9.
正释文:心到则笔到,心宽则字逸,吾心为清水一潭,春日缓缓而行,清纯于茂林修竹、崇山峻岭之间,可谓快哉!白阳学书有感。  相似文献   

10.
誉与毁     
正誉、毁与人,有当与不当。誉、毁之名,若不副实,则誉、毁不当,沦为妄誉、妄毁。反之,若誉、毁恰当,则"民不至枉道以求誉",也不至枉道以散毁。誉、毁有施、受之分。就施誉施毁之人而言,能不徇情徇私逐时而誉而毁,则必为直道之人。若徇情徇私逐时而誉而毁,则誉、毁不纯。盖因施誉施毁者皆以求利己。就受誉受毁之人而言,"闻誉而喜必妄誉人,闻毁而怒必妄毁人。不苟喜怒,斯不妄毁誉"。因此,闻誉而未必喜,闻毁而未必怒,始能明辨誉、毁,不为誉、毁所累。  相似文献   

11.
论高峰、退溪“四端”“七情”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朝著名学者奇高峰曾就“四端”、“七情”能否分属理气,与李退溪展开辩论。从1558年高峰首见《天命图》,对退溪手订“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提出批评,至1566年李退溪在《与高峰书》中认为二人“始参差而异序,卒烂漫而同归”,论辩历时八载,成为朝鲜儒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朱子学内部的一场争论,思辨性很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二人都声言自己是对纪儒思想的阐释和继承,而真正坚持朱子正统观点的是奇高峰,李退溪则对朱子性理学做了重大修改。所以论辩过程中高峰文理谨严直壮,话难迭掷;退溪上下迂曲…  相似文献   

12.
陈兵 《佛教文化》2010,(4):14-17
<正> 一、禅宗之悟与修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摩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  相似文献   

13.
一、陶公洞因陶弘景而得名陶公洞,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境内。大若岩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的一部分,位于小楠溪中游,景区总面积  相似文献   

14.
正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也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缘起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或者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如果从空间方面说没有自性,从时间方面说则无常性,无自性即空,空是一切事物生起的条件。佛教一般将《中阿含经》所说的"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视为对缘起的最早解  相似文献   

15.
徐晓鸿 《天风》2017,(7):22-24
“何以故?若有知见,则为有身;以有身故,则怀生想;怀生想故,则有求为; “是什么缘故呢?(人)之所以有知识,是因为有自己见解的缘故;由于有了自己的见解,就会孕育产生想法;因为孕育产生想法的缘故,就有了需求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神性相,为三法之始。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恶业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一明·智旭《阅藏知津》截取世俗观念的每一个闪念,其中都具备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呵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十种性相(即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方面),这是三种认识途径或认识角度的起点。如果有无明烦恼性相,那就是智慧观照性相。产生无…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玄奘法师 《法音》2005,(10):1-1
复次,或由止为先而入圣道,或由观为先而入圣道。若由止为先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观为先入圣道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奢摩他增,或有毗钵舍那增。奢摩他增者,名随信行;毗钵舍那增者,名随法行。复次,或由止熏心,依观得解脱;或由观熏心,依止得解脱。若由止熏心依观得解脱者,名随信行;若由观熏心依止得解脱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钝根,或有利根。若钝根者,名随信行;若利根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说智,或有开智。有说智者,名随信行;有开智者,名随法行。复次,或由缘力而入圣道,或由因力而入圣道。若由缘力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因力入圣道者,名…  相似文献   

18.
菩提一叶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借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这段话是佛陀在浸染之际对弟子们讲述的。要想把握住心,就一定要说到“定”。什么是定——禅定?后世的解释甚多。但佛阳在此处没有注重去谈如何修习,而是分三个层次讲到“定”的微妙。一是心态如果能处于“定”的状态。就能明了人世间一切现象生住坏灭变动不居。为什么?因为心态像一潭水,水不定时,波影寸断,任…  相似文献   

19.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20.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而心理健康也需要丰富的“营养”则知之不多。事实上,心理“营养”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人类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