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中趣味长     
淡,是一种独特的美。它不繁华、不热烈,甚至不漂亮,却朴素真实、长久。像水:世界上名牌饮料有很多种,而营养学家说,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像艺术:“心淡方入妙,意到不求工。”要领略艺术的妙境,首先要达到自心的无求。像天气:“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风轻云淡的天气,最是宜人。像花:一位老花匠说:“几乎所有浅颜色的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缺乏芬芳。”像友谊: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像爱情:“情到浓时情转薄。”情浓似火的同时,往往产生厌倦;平淡如水的夫妻,却能白头偕老。年轻人轰轰烈烈的恋爱固然动人,而最感人的,是白发苍苍的老夫…  相似文献   

2.
聪慧四法     
美国有个资本家请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他画一幅肖像。肖像画好以后,资本家却拒绝交付原来议定的5000美元的报酬。他的理由是:“画的根本不是我。”怎么办呢?画家很不痛快,因为他确是花了不少精力才画成这幅画,而且肖像和资本家本人也确实很像。资本家说不像,只是一种无理的挑剔。画家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  相似文献   

3.
淡化生活     
淡,形声,从水,炎声,(说文)解释为“薄味”。老子曰:“淡乎其味”。淡义由此引申,其间就有平淡。清淡、淡泊。淡然之意。淡,是一种境界;纯真而不幼稚.脱俗而不超凡,平常而不卑微,寂寞而不孤独。以平静之心量一切:高与低、起与伏、贵与贱、贫与富、荣与辱。老...  相似文献   

4.
周展翅是个比周杰伦还要年轻的年轻人,他是依靠模仿周杰伦出名的,模仿得真的很像,从长相到唱歌,淡淡的隐涩的笑容,含糊不清的发音与周杰伦如出一辙。有一次,梁静茹参加安徽卫视的剧风行动,甚至都为周展翅的长相和神态所惊诧,因为太像周杰伦了,梁静茹不断地说:“回去我要跟他说,一定要跟他说,有一个人太像你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笑的境界     
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像齐白石先生那样微微一笑,的确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网上藏书     
网上藏书并非“虚拟”,可以是真实的。藏书是很有文化意义的,过去的土财主“米烂谷仓”不足骄人,还必须“耕读之家”或“书香门第”才算有底气。就像现在的某些老板经理,生怕别人说他“铜臭”,一定要在身后置一书架,上面摆几本精装书。要奉承一个商人,最好叫他“儒商”,这是最高称誉,商人的德性好像一下子就改变了。  相似文献   

7.
<正>临帖是学书的第一关,但是我们很多人对临帖不明其理,他们临帖只停留在“抄书”的层面。有的人临《兰亭序》,每次从“永和”到“斯文”抄一遍,没有一个笔画和原帖相似。这样临得越多,中毒越深,习气越重,没有任何意义。比抄书好一点的叫“描形”,他能将点画的样子尽量写得很像,但是只停留在一个描形画态的层面,笔笔漆黑,速度均匀,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这两类临帖都是不明其理。我们说要明其理,这个“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知道作品与工具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两种花     
有一神叫做“紫茉莉”的花,花色有紫、白、黄。如果把两种颜色的花种植在一起,临近的花朵中就会出现拥有对方颜色的杂色花来,且两色界线分明,突兀得像是人工染上去的一样。  相似文献   

9.
加灵 《天风》2018,(12):24-24
十几年前,正在恋爱的时候,我和刚恋爱不久的女友穿着情侣装去坐长途车,大概那时还不太兴情侣装,司机见了说:“你们是兄妹吗?”我们没回应。他继续说:“你们长得很像!”我回应说:“很像吗?”心里暗喜!结婚后,在好多场合,我们被赞为有“夫妻相”。我相信,这种夫妻相以及接下来的夫妻像,会越来越进深。夫妻相,我想不一定每对夫妻都有,也不能强求,更不能迷信,但夫妻像却是一个事实,且是可以在每对已婚的夫妻中间发生的,更是越久越像。当然,我所指的像,不仅仅是外貌相像,而是就各个层面而言的。  相似文献   

10.
岳母自从退休后,就迷信上了。全家其他人没有人信那一套。尤其是我,在圈内是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可岳母依然热衷得很,不断向我们介绍说"局长、"总经理是他们的同道,似乎回敬我们:“连这些大人物都信,你们才是异类。”我的儿子即将面临中考。岳母三番五次对我妻子说,她要带“仙人”来我家看看,测测我儿子的中考前途,以及我们夫妻俩的“前世今生”。说这个“仙人”说得如何如何准,因为日程排得很满,所以别人花巨资都请不动,是她好不容易才请来的,对我们唯一的要求是要我到时候“闭嘴”。妻子因为也不信那一套,好几次捎信都被妻子“贪污…  相似文献   

11.
女人最想听什么话?婚后觉得最沉重的又是什么事?该如何点燃太太的热情,让她永远明亮动人? “我们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她突然说要离婚?而且说走就走。” “我必须说,离婚真的很痛苦,天啊,我只能说,真的很痛。” 这是几位男士离婚后,内心痛苦的呻吟。 男人真的很迟钝,像美国电影《克拉玛对克拉玛》里的情节,当太太提着箱子离家,先生才知道太太不高兴了,也才负起照顾儿子小克拉玛的工作。烧  相似文献   

12.
氽这仅仅是庖厨文化中的一种烹调方法吗?不,当今社会它已经适用于行行业业、方方面面,并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卖酒要加“水”,卖肉要加“水”,卖菜要加“水”……甚至大大小小的汇报材料更要加“入”多多的“水”。否则,何利之有?贺人若喜事连连,我必贺事繁繁。你想想——结婚必祝贺,生子要祝贺,升学需祝贺,乔迁应祝贺,过生日该祝贺……甚至病了、死了也毫不例外的得“祝贺”。而这祝贺仅仅出“力”干,用“口”说那是断然不可以的。要知道,“贺”的基础是“贝”,少钱能行吗?歪“歪”,虽然不像“回”字那样从里到外都见棱见…  相似文献   

13.
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我家花的名字,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是从单位同事那弄来种养的。我和同事聊天时,说自己不会养花,很好的花,让我一养就给养死了。她说你养“落地生根”吧,它极易活也好养。于是,她给我从落地生根的叶上取下一些带小细根的小叶朵(因是由四片小叶组成的一个像花一样的骨朵,故我叫它小叶朵),告诉我说:这就是它的花种,你回去撒在花盆里,不用管它,自己就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微淡     
正有些花,颜色会越开越淡。宅前的红蔷薇,开在春暮的晚风里,一洗铅华,似乎有了隐者之心。微淡微淡的淡红花瓣,薄薄地颤。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彼时,露水濡湿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也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鹅在  相似文献   

15.
央视10频道《大家》做过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那些杰出的老人作了一个回顾.重放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镜头。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问他:“你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  相似文献   

16.
常见有人说甲骨文中已有了“仁”字①,依据是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的第1片卜辞中收有一个很像“仁”的字。然而,许多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这片卜辞上下文字皆有残缺,其中这个很像“仁”的字也有残缺,而且构成这个字的左右两半边隔得比较开。有专家指出,这个字右边的“二”,实际上是一个“兆序”数字,并不是该字构形的一部分,因而这个字不可能是“仁”字。而且,“这条卜辞虽有一些字残缺,但大意还是明确的……此卜辞应是某方国向商王朝进贡二十匹马的记录”,若将此残存的“”形与兆序“二”当…  相似文献   

17.
婉言涵真情     
肖伯纳先生有许多幽默趣闻。有一则是关于他和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邓肯给他的情书中说:“如果我们结合,一个位厂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该有多么美妙呵!”削e纳婉言谢绝了,他的回信这样写道:“哪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会怎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可就糟透了。”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在人们的交际中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上称之为“迂回战术”。婉言,可以是明意暗说。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曾写到:“在街门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开个得。一你看,从“布仁”到“…  相似文献   

18.
“你愿意嫁给他吗?不论贫穷,不论富贵,不论……”年轻的牧师说。“愿意。”披着圣洁的白婚纱的新娘回答说。一对年轻的基督教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步入婚姻的殿堂,踏上神圣的红地毯。牧师为他们证婚。这是六月下旬的一个礼拜天,很普通的日子。稍有不同的是,较之前些日子那酷热难耐的天气,这一天无疑要凉爽许多。对我来说,这种凉爽的感觉在到了缸瓦市基督教堂之后,更加明显。对于缸瓦市广大的基督徒来说,这一切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来得那么自然。当然这一切要归功于2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1980年7月18日,在缸瓦市基督教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安安说,要开一间咖啡店,取名"花·生",花时间,生活。她是我的大学同学,我还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听课的时候,她已是一名走入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的记者。那会儿,老师经常说,要是你们也能像那谁谁一样,我也可以不管你们。是呀,三流大学的学生,进电视台,做记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