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圆圈找楔子     
1.一只圆圈缺了一块楔子。它想保持完整,便四处寻找那块楔子。  相似文献   

2.
(一) 马克思主义源自西方,普及于世界,西方之所指,其实是当代的西方,所以完整的提法应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先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任何人想象出来或者编造出来的;其次,它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一般性,还具有它的  相似文献   

3.
走出舒适圈     
导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教授,那一年他带了我们八个研究生。明天我们就要各奔东西,走向工作岗位。教授请我们这些学生聚餐话别,也可以说是给我们上最后一课。吃完饭,我们请教授赠言。教授没有说话,而是在一张大白纸上用笔画了一个圈,在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4.
知识涵义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何以在现在变得如此重要?我们必须从知识观念和知识涵义的转变来认识它、把握它,并由此得以理解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到来的必然性。一、知识观的演变知识涵义变化是动态的,知识涵义变化的历史顺序可以下列三个方程式表达:古代:知识=学问,所以学习它,崇尚它;近代:知识=力量,所以追求它,保存它;现代:知识=能力,所以共享它,应用它并使之不断倍增。从柏拉图时代开始,西方存在着两种有关知识的理论:关于知识的功能和知识的意义。一种以苏格拉底为代表,认为知识的唯一功能是自我认识,即人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犹太教是一种伦理一神教,这决定了它必然放弃对上帝的知识论态度,转而使用实践理性去确证上帝的存在。不是神性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人对上帝的虔诚回答成为犹太教的真正内容。所以,人在最内在的意义上发现自己与上帝的永恒联系并从中找到生活意义的神圣源泉。借助这种对人们的精神本质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道德确证,犹太人响应了上帝对他们的召唤:认识唯一种,相信它,印证它,在它那里寻找到一切的意义,在它那里得到庇护,这就是犹太伦理一神教所公示于世的真理。拜克的观点凸现了犹太教的实践理性品格,有利于实现犹太教的现代化转化生成,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6.
气功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十分不同。心理学的有关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但从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产生说,仅有百年的历史,它是由国外传进来的,到现在我们还面临着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问题。所以,人们常说,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而气功在我国则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在历代很多医学书和其他书籍中都能找到气功的文献资料,气功流派众多,代代流传,蕴藏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论体系。气功神奇功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使我们相信心理现象的研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空泛议论,而是扎根于人类实际生活的科学活  相似文献   

7.
有完整与连续之美,也有断裂与残缺之美。从本质上看,残缺之美是完整之美的反动,断裂之美也是连续之美的反动。断裂与残缺是人生不幸命运与痛苦遭遇的象征。断裂残缺之美是这样一种特别的美:它是人人都想拒绝的美,却又是人人都无法摆脱的美;是人人都敬而远之的美,也是人人都最终受益的美。它与人最亲近同时也最疏远,当你领略了它的美,就会马上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断裂残缺之美最不可思议的品质,就是美在"绝处逢生"——于现实世界之绝处获得艺术与美的新生及补偿。美与艺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在这个本来残缺不全的世界上生活的信心与乐趣。  相似文献   

8.
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笛卡尔给《哲学原理》法译者皮科(Picot)写信说,“所以,全部哲学就象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在树干上长出来的枝杈则是全部其他科学”(《笛卡尔全集》,亚当—丹奈里版,第九卷,第14页)。为了坚持这幅图景,我们问:哲学之树的根在什么土地里找到它的立脚之地?这根  相似文献   

9.
论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肖雨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它济世救人利物的一种奉献精神,还是关于生态环境的一种伦理道德。当前,它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所以,特加论之,且请方家指...  相似文献   

10.
情感的洞穴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非智力方面。情感与理性和意志等相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成为人类从事主体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根据和主体性条件。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情感之区别于高级动物的心理,在于它总是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相关联。作为人对  相似文献   

11.
感谢挫折     
人生的旅途,没有平坦的大道,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机遇与风险,时刻激励着我们奋进、跋涉。因此,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正视挫折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挫折是一味苦口良药,挫折是一帖清醒剂,挫折是一座加压泵,挫折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歌。它能使我们发热的头脑清醒过来,也能使我们找到真正的朋友。挫折时多了份宁静,少了些喧闹;挫折时添了份成熟,少了份单纯;挫折时添了丝惆怅,少了些应酬;挫折时没有了往日的惺惺假意,流露的大多是真情实意。 挫折是黎明前的黑暗,挫折是波谷到波峰的前奏。挫折时屈原赋出了经…  相似文献   

12.
4〔中观悟超思维〕除了“美”字的整体运动轨迹之外,《道德经》还使我找到了最能接近美、最能感受美的“美学思维方式”──破除执著的悟超思维。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用手杖画在沙地上的圆圈表明:圆圈内已知部分的面积越大,接触圆圈外的未知领域也越大。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不知上,不知知病”(71章)这个知识悖论使我们顿悟:要较全面地把握世界,单纯靠科学方式是不行的,还需要哲学方式、神学方式和美学方式。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看,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大宇宙的线性区。大宇宙是非线性的,整个宇宙是非线性动力学的世界。依照理解大宇宙奥…  相似文献   

13.
我时常静静地沉淀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角落里,寻找着美。寻来寻去,终究无果。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最开始。“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1]在自我的世界里审视着美,那种美的直觉让我莫名安心、简单和幸福。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该与不该随心而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领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发掘、感知我们的“真心”;并到找到“真心”的“真我”中去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4.
走出舒适圈     
导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教授,那一年他带了我们八个研究生。明天我们就要各奔东西,走向工作岗位。教授请我们这些学生聚餐话别,也可以说是给我们上最后一课。吃完饭,我们请教授赠言。教授没有说话,而是在一张大白纸上用笔画了一个圈,在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教授开言说:"这是你的舒适圈。这个圆圈里面的东西对你至关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工作。在这个圆圈里头,人们会觉得自在、  相似文献   

15.
论信仰价值的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说精神机制。它虽然属于一种精神性现象,但它的指归却是具有社会文化性的终极关怀。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发生发展、转化运作,所以,它无疑更属于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信仰只是属于人之所特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天然性地就蕴含着价值,或说就是一种价值。作为价值,它的特质在于给人们提供知识以外的关于未来的信念,以此构成人类向历史纵深处延伸和向未来极限处挺进的精神支柱。然而甚为遗憾的是,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形态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关于宗教信仰价值的论述(关于…  相似文献   

16.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变卖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旦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玛十三,44—66)  相似文献   

18.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谈兵法与经营之一路若华孙武在《孙子兵法》(简称《孙子》一书中,用简洁的语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概括出一个唯物主义的普遍规律。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前无古人的,它是《孙子》的精华。《孙子·用间》篇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  相似文献   

19.
我总以为,一棵树也有梦想,哪怕它是高崖之巅的一棵。 鸟儿对树说,你是一片绿阴,虽然你无法像我一样自由飞翔,但你也算是最顽强的植物。所以你的名字不仅叫自卑,你还有其他陌个名字,奉献和理想。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苦恼烦闷的事儿。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自寻烦恼”。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让他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和尚做完功,睁开眼睛一看,那个圆圈原来就在自己的肚皮上。可见,许多我们推给他人或外物的过失,毛病竟在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更难以用笔“圈”定。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