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中西皆有,不过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就早期历史发展言,西方的科学和人文原本是一家。早期希腊人以科学的态度来看人文的问题。希腊的哲学是科学的形态,其中包括了对人文问题的思想,也是科学性的。古代希腊人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自然”,也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人”。“哲学”是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这是“哲学”的“古典”传统。西方哲学的古典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黑格尔仍是如此:哲学以科学的形态对“自然”和“人”的各个领域,有一个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成为“知识”(科学)的“最高形态”。这个…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世纪前,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名文章,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命题。后来,人们普遍承认,“劳动说”解决了古猿向人转变的机制问题。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不断有人提出:现代科学否定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的命题没有说明古猿向人的转变。事实果真如此吗?否。事实是“劳动创造人”的学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科学洗礼,它得到了深化,却并没有被证伪。我们的确…  相似文献   

3.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4.
幸福在品。而今,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可用一个“快”字来形容。快节奏,快速度,快发展,快作风,甚至连就餐,都是“快餐”。这种“快”,给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带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感。好像不“快”,就与时代脱节,就会波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5.
“言”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孔子讨论“言”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言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相似文献   

6.
郑东 《管子学刊》2003,(4):15-21
《管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蕴涵着丰富人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库。《管子》在人欲横流、思想动荡的大变革浪潮中完成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挖掘。《管子》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掘人的独立性价值;二是“人与天调”思想,提倡人的和与合,从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中发掘人的完美性价值;三是“长年、长心、长德”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养生,从人自身的发展中发掘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略论科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科学的价值孙伟平齐友所谓“科学的价值”,是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因此它的完整确切提法应该是“科学的社会价值”——在我们看来,任何价值都是指事物对于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的意义,都具有属人的、社会的性质。因此科学的价值问题不仅是个科学学、科学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历史观问题。但以往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宣传,大多注意了“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现实联系,而对于“价值”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与社会关系上的普遍形式,则缺少更深入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导致一些概念和观念上的未明甚至混乱之处。…  相似文献   

8.
一、读书与听书 曾几何时“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久而久之,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想”,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读书”的“乐趣”,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读书”自学。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在关于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知识经济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设了条件,并使之成为可能”。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推敲。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时性来看,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充足的根据可以说明知识经济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可能”。因为,当一些人举出许多知识经济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例证的同时,另一些人也可以信手拈来与此相悖的例证。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历时性来看,我们也只能说知识经济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些因素和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伦理文化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叫“隔代亲”。地无论南北,家不分贫富,祖父母辈的老人对于第三代人的疼爱,似乎都要比对儿女辈即第二代人的态度,来得温和亲切慈祥得多,“子孙绕膝”、“含怕弄孙”是中国人天伦之乐中最为温馨美满的~种境界,换个角度说,儿子心目中的严父,在孙子眼中完全可能换了个人──是须发如霜、快乐慈祥、有求必应、最疼自己的爷爷(或姥爷人对于相当一些中国人来说,释迪牟尼可能正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祖父”,在这位老人家与中国人之间,有隔,有不隔。先说“隔”,释祖与我们中国人至少有三层之隔。首先,…  相似文献   

11.
时下有人按职务能力或人的信仰及工作的特点,把中国与宗教界有关的部门和人群划分为三部分,即所谓的政.教、学三界。“政”是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部门,“教”是信仰各宗教的团体,“学”是宗教学术研究界。这三界中,“政”是有实权的部门,“教”是有经济基础的实体,...  相似文献   

12.
“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 ,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 ,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而事实上 ,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 ,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但是 ,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 ,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 ,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 ,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入、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现今人们或钟…  相似文献   

13.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14.
董宇宇 《管子学刊》2014,(1):114-119
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生哲语     
一、短暂与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生就有死,即使百岁高寿,在永恒发展的宇宙长河中,也只是瞬间的瞬间。人生的永恒性,不是指寿命,而是指事业。无论谁,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将在世界打下印记,永垂史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不死,永垂不朽。二、一与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躯体只有一个。孙悟空七十二变,是神话。变来变去,总要现原形。分身术,不可能。轮回转世说,更荒唐。人死如灯灭。人积善,逝后入不了“天堂”;人作恶,死后也变不成畜生。但,做为人,除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还有学习、工…  相似文献   

16.
王正 《哲学研究》2022,(1):12-19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原子式个人主义、工具理性“铁笼”、柔性专制主义、技术至上主义、世俗主义、虚无主义等弊病,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对“人”的全新理解为基础的。这种对“人”的全新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成果。它以个体与社群和谐互动的观念丰富、深化、完善“人”的理念,进而推动“人的解放”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7.
规矩与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众所周知的古训。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规矩”在变化,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画地为牢,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世界是先有“方圆”,然后才有“规矩”的。如今更可以用电脑代“规矩”,成“方圆”。不囿于规矩,允许出格,这是出人才,出成果的一条法则。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大凡杰出人物,只守方圆,不拘规矩。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牛顿,晚年却一头扎入基督教的研究与考证。他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真理,而感情却脆弱得象孩子那样,爱哭鼻子。爱因斯坦研究严肃而深奥的相对论,却生性“顽皮”,不修…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及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珠海市委和市政府联合发起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4日至28日在珠海召开,与会代表SO多人,论文4O余篇。会议围绕邓小平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特区”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在当今世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理论是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世纪之交,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使中国跨进21世纪,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回族医学承袭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大师拉齐(al-Razi,865-925年)的“真一流溢说”和伊本·西那(Avicenna,980-1037年)的“任何自然物质皆是(现实)形式因和(潜在)质料因所构成”的形成与转化学说,且与伊斯兰宇宙学和哲学密切相关。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宇宙存在的象征,是个微观宇宙,把人看作是灵魂的外延,它与精神和灵魂紧密相关。人被视为“真一———元气”创造的宇宙万物中最完美的生灵。人,不只是血肉之躯的物质的人,也是有精神和灵魂的高尚的人,因而对人体的认识也包括对精神及…  相似文献   

20.
“侃”是从“侃侃而谈”一词里来的。“侃侃而谈”本指的是一种说话的状态、一种气氛。但自从“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的顺口溜风靡神州并成为一种现实写照后,人们即认同“侃”是一个动词,一种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说话状态!只是,讷于言辞、并奉行“言多必失”、“好哨的鸟没肉”之价值观的国人,为何在一时之内兴起好侃之风呢?恐怕大多数人都承认,“侃”的策源地是发动于惯有语言表现放和政治敏感性的北京人。以李冬定和企玲间的斗嘴(《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的“侃”派的兴起,很快便有了冯巩、李金斗等相声小品的成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