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到一古庙忽觉口渴,一农夫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 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听说后,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缘不如他。”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  相似文献   

3.
眼不见亦实     
恩惠 《天风》2009,(12):64-64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说明传闻不如眼见,但却并非是普遍真理。如果以此推断唯眼见的东西才可信,那是对这句话的“耳听”,既不客观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4.
形同而求异     
人不可亚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徐悲鸿大师的一句名言。“傲气”弓“傲骨”,看似趋同,实则求异.这一字之异,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格相去甚远矣.连种语喜的组合方式,可以形成一种反差。比如民间流传的谚语,试录如下:身安不如心,心宽强于屋宽。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入,只是恃道。生气不如争气,心动不如行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生访在于运动,当富在于活动。同中求异,这神“反差”于是形成了两个对立面,孰是孰非,须加思量。趋同,是表面的,乃“顶压剑”。本国,是实质的,乃“意在两公”。用汉种方法来说理,往江段…  相似文献   

5.
欲向山中寻宝路,独取无人涉足处——古谚艺术求异生 经营亦如此艺术界有谚:“异生同死”.意思很明显,艺术是一种创作,只有创新才有生机,如果都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传世之作呢.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就极为中肯地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相似文献   

6.
A 我发现你根本不爱我,你从来没在乎过我的感受……我们还是分手吧!”张诚说这话的时候,我正从电脑上下载资料。忙完了,我才回过头去,“你刚才说什么?我没听清……”张诚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瞪着我:“我说我们分手啦!”然后摔门而去,临出门还听见一句,我还不如你的那台电脑!”  相似文献   

7.
金山寺有一匾,篆刻着四个字,“生欢喜心”,倒过来读是“心喜欢生”,很有意境。“心喜欢生”,你的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内心真实的喜悦才是对爱的尊重。只有心存欢喜,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命才会开始快乐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生”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儒家的许多范畴和命题基本上都能从“生”中得到说明。只有正确理解“生”的内涵和意义上 ,才能准确理解“中庸”、“仁”、“忠恕之道”和“天人合一”的含义 ,也才能把握儒家重精神情操的思想特征和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名言。然而以“人和”为立国之本的蜀国最先灭亡,以“地利”为保国之根的吴国随后灭亡.而以“天时”为国策的魏国却胜利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这也可以...  相似文献   

10.
(5)三子:指“金”、“木”、“活”三子。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它们是“四元”配合而成: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也可以说:地(土)生一;天(气)生一;天(气)地(土)合生一。所以说,如果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莫  相似文献   

11.
黄幸平 《天风》2009,(6):62-62
(一)都不如我 一棵树长得很茂盛。 叶子说:“我青翠美丽,谁都不如我!” 花儿说:“我鲜艳芳香,谁都不如我!” 树枝说:“我柔软多姿,谁都不如我!”  相似文献   

12.
§14 三才与三极:易道开显的存有格局而《易经》哲学正是以“三如实”的求真态度为出发点的超切主义哲学。《易经》的语言基本上乃是诠释易道的哲学语言。而所谓“易道”,用《系辞传》的术语来说,就是“三才之道”或“三极之道”。“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极”就是天极之道,地极之道、人极之道。在中国先秦的哲学里,“才”与“气”都是权能的代名词,而“极”则含有“如实之道“或”真之极致”的意思。“三才”中的“天地”(“天”与“地”的合言)就是权能场有;天地之道也就是权能  相似文献   

13.
性神学的嬗变与后医学文化思潮南京铁道医学院(210009)孙慕义圣经文化以性原罪意识为开端,从此影响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对性的态度。性最初成为罪恶的标志,圣保罗反复宣称:“性交阻碍得救”,“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哥前7:26),“若常守节更有福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兴趣.故事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通过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常被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采用,名曰“故事教学”.  相似文献   

15.
论生、死与不朽——新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H. 托尔斯泰说过:“只有能够继往开来、有助于今天生命福祉和未来生命福祉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生。”托尔斯泰这位人的生、死与不朽的伟大研究家的上述简捷、明快的至理名言,深刻地洞察了我们必然面对的“永恒的”人道主义问题的实质——不论是在寻常意识的水平上,还是在获得科学、哲学或宗教形式的世界观反思中,我们总要面对这些问题。整个人类思维的历史都充满了这类问题,而今天,人们又重新、有时竟是出人意外地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而且  相似文献   

16.
正《后汉书》中有一句话:"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唐朝太子李贤在这句话下作注:"若秦穆赦孟明,而用之霸西戎。"孟明是春秋时期秦国将领,吃了败仗自上囚车请求处罚。秦穆公以为,经大风浪才能成长,让他吸取教训再战。孟明痛改轻敌毛病,强化针对性训练,最终在关键性战役中获胜,秦国扩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显然,所谓"使功不如使过",并非使用有功者不如使用有过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命运颇为曲折的一个世纪。它是在民族的重重危机中跨越世纪之门的,紧接着又不得不承受“百事不如人”的责难,于是,国人弃旧图新的愿望终于酿成了对传统的否定运动,酿出了“打倒孔家店”。此后,对传统的否定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文革”中达到了高潮,──整个传统文化已被概括为封、资、修三字而成为彻底“决裂”的对象了。不过,随着“文革”的告结,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人们才发现,传统并非否定它时那样毫无价值,也不是说否定就能轻易否定的东西,于是又形成了一个反向的运动……但是,由于近一个世纪的否…  相似文献   

19.
心生何处     
《金刚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佛学中,第一大难关是了解“名相”。“名相”二字,原意指用耳朵能听到的,是“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二意相合,概指一切事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一篇分析,但也是一篇证词:笔者所属的青年一代公民的证词,这一代人对于遗传学的最新成果既热情向往,又惶惑不安。在我们这个时代,世人的心态演变得实在太快了。在20世纪60年代末,妇女们洋洋自得地宣告:“在我想要的时候,才生孩子!”继之而来的是避孕的权利。后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又听到另一个口号:“只有我想要,才生孩子!”稍后,我们承认了妇女的堕胎权。今天,又有若干新的要求正在逐步形成:“生一个我想要的那样的孩子。”优生学的幽灵正在民主的心脏地区慢慢地和狡诈地复活。对优生学的界定那么何谓优生学?1883年,达尔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