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果倒置就是根据结果来推导出原因,根据结果来判断正确与否。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宝贵”经验,因为对于许多事情,一看结果就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殊不知,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时候却是个隐蔽得很深的陷阱。  相似文献   

2.
“哥哥你错了” 某年轻老板与一女士谈上了。他看到一本书中引用了“昧昧我思之”(语出《尚书》,“昧昧”是深思的意思)一句,于是把此句用在了写给女士的信中,他写成了“妹妹我思之”。女士回信只有五个字:“哥哥你错了!”老板想,喊“哥哥”怪亲热的,于是趁热打铁又去一信,意欲乘胜追击。谁知女士回信说:“既然你们商店打出那样的广告,何必找我?”原来此老板在广告中把“削价袜子”写成了“削价妹子”。 是谁骗人? 一位姑娘走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一个打扮挺时髦的男士前来求爱:“你长得太迷人了,我真心地爱你!”姑娘平静地…  相似文献   

3.
木棒和面包     
小林所在的公司没有职工宿舍,他便在附近的小镇上租了问房,房租不高,水电方便,也比较清静,各方面都很满意。只是小镇上养狗的太多,而且大多是放任狗在大街上到处乱窜。小林本来就怕狗,那些狗也都欺生,一见到小林就边叫边追边咬。有一次甚至把小林的裤子都撕破了,害得小林只好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对表达直言判断的语句进行逻辑分析时,常常碰到一个麻烦的词:“不”。对它稍不留意,往往就会把判断彤式认错了。因此,有必要研究、掌握运用它的规律。一、“不”所否定的对象和“不”在直言判断中的位置。从语文意义上讲,“不”是个否定副词,单独使用,常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述宾词组前,否定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例如:  相似文献   

5.
一把椅子     
正主人擦窗户时,把一把椅子放到桌子上忘了搬下来。结果这把椅子骄傲得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现在在这栋房子里最重要!"他满脸傲慢地说。于是他就吩咐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叫他国王的宝座。一只苍蝇听完他的话,落到了椅子上,说:"既然这是国王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问题解决中的“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洪礼 《心理科学》1993,16(4):247-249
一、“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是作者近几年来联系实际去思索、探讨和运用后提出的。它是一套在教学中探索完成智能任务和解题的最佳方法的重要思维模式,它包括着在问题解决中思维的策略、技术和方法,并要求将此模式中思维的策略、技术和方法养成思维习惯,在头脑中形成定型,达到能广泛运用。此模式要求中学生(包括教师和其他类别的学生等)在解答或解决有难度的题目或较复杂的问题时,要“先三思、后解题、解中要监控、解完再三思”。“先三思”中的“三思”是指:1.审题或接触到问题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首先从整体上全面把题意和与题意有关的知识及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7.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明:“你想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课堂上,我向学生讲了原点思维的定义,然后讲了一个小故事。清朝末年,重庆商人刘继陶到川北收购桐油。没想到桐油尚未榨出就已被先到的商人订购一空。正当他无计可施时,一个推销油篓的小贩启发了他的灵感。他了解到今年桐油大丰收,油篓需要量大,因桐油尚未榨出,还没有人注意油篓市场。他果断地将计划购买桐油的钱全部用来订购油篓,垄断了油篓货源,结果获了厚利。讲完故事,我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刘继陶思维的原点是什么?”部分学生应声答道:“买桐油。”同学们看到我否定的神情,稍为沉寂后,如梦…  相似文献   

9.
一是不要轻易相信“只有一个答案”的结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的问题是有的,但是不多。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不确定的,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如果我们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可能失去的是我们最宝贵的创造发明成果。 二是不要轻易怀疑 “不合逻辑”的结论每当我们运用逻辑思维想出一个新意或当准备实施时,常常犹豫不决,往往会因“这不合逻辑”予以否定。结果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丢掉了一分创新的灵感。科学的思维往往是从令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开始的。 三是…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常常因为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如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心想升大学,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个人前途”。但是,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因而心灰意冷,消极悲观,认为一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殊不知,没有上大学而前途光明甚至辉煌的人,多得很。这位高中毕业生“只有上大学才有前途”的思想形成了思维定势,而没有想到或认识到“不上大学同样是有前途的”。这说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一个人作出正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预备心理状态,它影响着后续思维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它的形成一般受有意注  相似文献   

11.
郑敏 《天风》2011,(1):60-61
一位受洗不久的姊妹曾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受洗前,在博客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加以评论或批判,极少受到人的指责。可受洗后,却屡屡受到一些基督徒的质疑。比如,有一次,这位姊妹在博客上搞过一个“贪官该不该杀”的调查,结果在近600名投票者中,93%的人赞成贪污100万以上就该杀。但有7%的人认为,不论贪污多少都不该杀的。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中的隐含判断技巧最能体现“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这个特点。有一对夫妇吵得很凶,吵到后来丈夫觉得后悔,就把妻子带到窗前,去看一幅不常见的景象——两匹马正拖着一车干草往山上爬。丈夫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两匹马那样一起拉,拉上人生的山顶?”“我们不可能像两匹马一起拉,”太太回答说,“因为我们两个之中有一个驴子。”尽管这句话表面上看有些伤人的成份,但它的趣味性还是异常突出的,因为其中隐含着一个判断:我是那匹马,可你却是一只倔强的毛驴子。这位妻子的话之所以妙,原因就是她通过预留的隐含判断幽默地表达了自己…  相似文献   

13.
赞“小”     
“大”与“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中孕育“大”,“大”中包含“小”,不因其“大”而流于空泛,不因其“小”而陷于琐碎。这本是最易理解、把握之常理,但环顾四周,许多人是长于宏观思维,概括总结提升拔高能力甚强,凡事均能大处着眼,喜欢谈大原则、大思路、大问题、大理论,气势宏伟,高屋建瓴。而对平凡小事、世俗小节这类等而下之的琐碎具体问题,则往往兴趣不大,或不屑一顾。忽视“小”,其弊端可谓多多。领导者只讲战略,忽略战术,以战略代替战术,把战略思想当成了操作的方法,今日一个“工程”,明日一个“蓝图”,长…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贯串着人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要做到对事物认识准确、分析透彻、判断无误,就必须使思维具有严密性。在汉语中,就不乏涉及思维严密性的成语。“投鼠忌器”与“杯弓蛇影”即是。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8年1~2期合刊有吴江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在该期第45页上说杨献珍讲哲学根本问题时,“当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时候,多数话就不能听了,不仅不能听,还要批判。比如他讲,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又在同页上说我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五种经济成分是  相似文献   

16.
林国彬 《心理学报》1992,25(1):60-67
本实验对三只恒河猴和一只熊猴在一系列判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上进行训练,继而让动物对呈现数多少的刺激对进行“同”和“异”的判断。刺激物是画在白色卡片上的黑点,在设计上排除使动物利用黑点累加面积和卡片亮度作为线索的可能性,也使动物不可能记住黑点排列的特定模式。本实验共有六项实验程序,在最后一项中,把数从2到6的所有“同”和“异”的刺激对全部呈现给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有两只恒河猴和一只熊猴达到所有六项实验程序的预定标准。本文讨论了实验结果在皮亚杰关于数量守恒观点上的含义,以及据以解释数多少判断的可能的内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忠良采取的办法是:第二天国王命他抓阉时,他很快即吞下一个阉,结果就不会被杀。 其聪明之处在于国王认为盒内必有“生”阉和“死阉”各一个,当忠良在抓阉时,抓起一只马上就吞下去。国王这时不可能知道吞下去的是什么阉,只能通过另一只阉来判断。若剩下的阉是“死”阉,那么国王即认  相似文献   

18.
禁锢和奴化了的思想,根本迈不开创新的步伐。所以一位学者讲:“人类真正的监狱,是自己的头脑。”以破格与新奇为己任的野性思维,就是焚毁这座“思想监狱”的火把。用野性思维的火把,在“又一村”里烧荒,就会有最美的秋景。思想平庸,知识贫乏,永远攀摘不到生活这棵大树上的新绿。思想懒惰,导致眼光只能在事物的表面旅行;只有用野性思维的钻机,才能钻透生活的岩层,找到有价值的矿床。勤于思考,善于变通,就能使人的头脑进入野性思维的门槛。天津的“泥人张”张明山,从不受传统框框束缚,打破父亲“白猴偷桃”的传统,敢于冒砸名…  相似文献   

19.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  相似文献   

20.
惯性与思维     
现实生活中惯性被用来指对那些经常耳闻目染、视而不见的事物,依经验照葫芦画瓢,一路做去。思维与惯性确实有些内在的联系。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话确有其道理,即常见的事物就耳闻不奇、经而不怪,不再去“浪费”精力去认真思考,只管依猫画虎。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却事与愿违,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个朋友曾讲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考题”,使我受益匪浅。其大意是:问一只戒指掉到了咖啡杯里,虽然杯里装满了咖啡,但戒指却没有湿,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咖啡是干的。由于平常我们接触较多的是溶就了的咖啡,我们便形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