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纪晓岚是位对联高手,他的文学才华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所以,乾隆经常用联句来考他,纪晓岚总是每问必答,对得天衣无缝。一次,乾隆逛京城,由纪晓岚陪着。他们路过一座东岳庙,在庙宇的旁边,有个地方戏台班子正在表演《西厢记》。《西厢记》是当时流行的一出名剧,所以观看的人很多。乾隆就借此吟出一联: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联语中,巧妙地嵌入了方位词"东""西""南""北"四个字,表达了较好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纪晓岚爱好猜谜,也喜欢出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纪晓岚在一对大灯笼上写了副字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狼狗半边仿佛,即非家禽,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一片模糊,虽是短品,亦是妙文。”黑白红黄都不是,那就是“青”,半边狐狸狼狗即为“犭”,合起来就是“猜”字,诗词论语上都有就为“言”字,四方模糊即是“迷”,合为“谜”。所以其谜底就是“猜谜”二字。此则谜联用语诙谐,对仗工整,隽永清新,且耐人咀嚼寻味。曾有个不求至道的僧人向纪晓岚索联,纪晓岚就为其撰联曰:“日落香残…  相似文献   

3.
正拆字联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别具一格。我国历来不乏含义深刻、富于谐趣、构思奇巧的拆字联佳作,读之意趣盎然,兴味无穷,令人拍手叫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至交。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见他正与三个木匠为庙顶设计一只木质的小狗。四人围在一起,对着小狗品头论足。苏东坡灵机一动,上前对佛印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副拆字联,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头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來(来的繁体字),人短木长。"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相似文献   

4.
正元宵吟灯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  相似文献   

5.
枕文化品趣     
正枕头,是睡眠的伴侣,恰如人们所吟道:"谁说绣枕小,夜夜有好梦。"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枕文化,如:枕诗: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吟咏枕头的诗句,如王安石吟道:"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唐代刘禹锡  相似文献   

6.
知识本身往往枯燥乏味。但它一旦被巧妙入联,便会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数学知识联相传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应邀赴宴者达3000余人,其中有一老叟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大学士纪晓岚对句。乾隆皇帝出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上联说的是:按我国古代历法,60年为一花甲。"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120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21岁。这样,120  相似文献   

7.
唐中宗李显(656—710),高宗第七子。高宗崩,他即泣,旋即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圣历二年(669年)召还。神龙元年(705年)复帝位,景龙四年(710年)被韦后、女儿毒死。他在位期间,信用韦后,宫闹靡烂,刑政错乱,官员冗滥,政绩平庸。但他之于佛道二数则是表面上平等相待,实质上护持佛教。这是因为,他从小就随玄奘法师出家,法名“佛光王”,又“受三归五戒”,披着“袈裟”服装,俨然是一位小沙弥。及长又受父皇、母后崇佛敬僧的影响,所以刚一即位便于诸州置寺观各一所,赐名“中兴”,后改为“龙兴”。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又下诏曰: 初太宗以老子为皇宗,升于释氏之上。至则天朝,复在释氏之下。今此以往,遂为正式。  相似文献   

8.
奴役与自由     
正寺院里新来了一高一矮两个小沙弥。他们本是山下的孤儿,因无人管教便走上了邪路,整日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在村民们准备把他们扭送到官府之时,路过的住持出面拦下,把他们带回寺院,并向众人表示要开度感化二人,使之走上正路。来到寺院后,住持在他们手腕处各戴上一串佛珠,指着佛珠告诫道:你们在此要虔心向佛,每日按时诵经、打坐,并负责挑水、劈柴、扫地、浇园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5)
三论玄义二卷(金陵刻经处本)唐释吉藏撰。此论题云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盖是开皇之末,晋王初延入都居慧日时,奉命之作也。总序宗要,开为二门,上卷通序大归,下卷别释众品。通序大归中有二:一曰破邪,谓摧外道,即天竺之四计,震旦之道流也。次以十义折《毗昙》,以十义排  相似文献   

10.
古时,一些诗人在作诗时,遇到逻辑上的意外难题,常能随机应变,因势而补,使诗理绝处逢生,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看见一只鹤从远处飞近,便让随从的官员作《吟鹤》诗.进士冯成修应诏作诗:“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故意刁难说:“朕要吟的是黑鹤,不是你所说的白鹤.”冯成修随机妙转,续成后两句:“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白鹤落入洗砚池,染一身墨汁,成了墨鹤,将诗意补得天衣无缝,乾隆听了称赞不绝.明朝才子解缙奉明太祖之诏作《咏鸡冠花》诗,他开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一语刚落,皇帝忽从袖中抽出一支白色的鸡冠花,解缙一见,从容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犹带一头霜”.以一句“今日  相似文献   

11.
冯新 《思维与智慧》2005,(10):53-53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茶助文思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联。这些茶联或咏茶以言理,饱含生活哲理;或吟茶以遣兴,富有诗情画意;或借茶以喻讽,充满幽默机趣。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或三教论衡是唐代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活动从唐初持续到唐末,五代时期仍有其余绪。三教论议在唐朝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不一样,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太宗朝,此一阶段的辩论与佛道二教的排位有关;第二阶段为高宗朝,内容主要涉及佛道二教的教理争论;第三阶段则为中唐以后,逐渐演变成庆祝君主诞辰的一项颇具娱乐性的活动。唐代宫廷三教论议承当了双重的功能:三教的思想对抗与取悦人主,而正是后一种功能的强化,导致了三教论议的日益沦落。  相似文献   

13.
<正> “三归”一词屡见于《论语》等先秦文献,历代虽不乏注释者,然而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确诂。已故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管仲有三归而富于列国之君,这件事前人没有作出适当的解释。按《论语·八佾》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官事不摄”是说管氏家臣众多,各职均备,不用兼职或代理。至于“三归”是什么,二千多年来还是一个谜。汉刘向《说苑·善说》云:“桓公谓管仲:‘政卒归子矣。政之所不及,惟子是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清武亿《群经义证》从这“台”字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他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管子·山至篇》‘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是齐旧有二台,以为贮藏之所。……《晏子春秋·内篇》  相似文献   

14.
多么想     
徐云峰 《天风》2004,(9):29-29
河流最初带来的不是颜色而是流水的声响其实伊甸园的河水一直在流动昼夜不息滋润了生命之树四道流水满是金子珍珠红玛瑙遍了全地在痛苦中生养众多雾气从地升腾百纳归川潺潺暖流追寻众水之源就像我的内心始终有流水怜怜浅吟河流@叶予之!浙江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学家纪昀.丰晓岗.曾任《四库全书》总篡官,学识渊博.文思敏捷.平素喜欢吟诗作对与人戏谑。尤其是他运用抑扬修辞手法撰写的诗、联.语言非常幽默风趣。失将对方贬抑入地.令他大惊失色:接着笔锋陡然一转,又将对方褒扬上天,使他转想为喜、仿佛使人们欣赏到一幕幕滑稽生动的悲喜剧。.一天,纪晓岚正在书安里读书。有下人传进一张名片,说:“门外有衡阳太守刘朝玉拜见大人。”纪晓岚把客人请进,问:“你的公务部办完了吗?”刘朝玉欠身回答:对公务已办完了.明日便启程返回湖南。今日求见,一是辞行,二是请大人赐以墨宝.”…  相似文献   

16.
二F早(路娜嘟福奢2: ‘卜一~!4)乏止乙旦旦上~准至高之夕七6 1 65荣耀归与神5 65、殆呀J路{6万.丁一丁5一j匡、2 2 235}2 2 32—一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一且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_,尸一一一一万一一~一l上呈二!兮里三旦{I’早}3·互!准地上手安.夕二与他听喜.吮的人;示.J路亚!互迄旦立旦}在至高炙处6 1 65荣堆归与2 2 2 352 2 32!,互遏里卜厄刃一亏一!砷:蜘健路亚!里{,拿拿旦{币司叭、卜l在地上平央归与也所喜悦的人,蜘J路亚!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黄西美 @邢思青~~…  相似文献   

17.
禅道两则     
正高与低一个小沙弥开悟明道后,他准备下山云游世界。临行时,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父,请求老师父再给点儿开示。老师父说道:"徒儿,我只提示你两点。"小沙弥问道:"哪两点呢?"老师父说道:"第一点,高能升华自己。"小沙弥问道:"何以为解?"老师父说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高才能提升自己。"小沙弥问道:"第二点呢?"老师父说道:"第二点,低能平安自己。"小沙弥说道:"师父,我一定铭记您的教诲,明  相似文献   

18.
楹联又叫对联。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带有警策、哲理的对联,十分深刻,充满思辨,发人深省。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写木炭,但又说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何须有路寻无路莫道无门却有门此联充满着人生哲理的思辨,尤其是“莫道无门却有门”有  相似文献   

19.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在巡逻寺院时,偶然发现后院的墙角下放着一把方椅。于是,老方丈明白了最近寺院为什么有人懈怠的原因。老方丈把方椅摆回客堂。当夜幕降临时,一位小沙弥从院外爬上围墙,然后纵身跳下。忽然发觉今天的椅子特别软,有弹性,好似加了个软座垫。“啊,你回来啦!”老方丈缓缓启口。小沙弥一惊,原来正站在老方丈背上。小沙弥惴惴不安,等待“寺规”的责罚。老方丈怡然地走开。过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小沙弥原以为的“跪香”受罚始终没有降临。小沙弥忏悔了,从此凭着刻苦与精进,终成一位有道僧人。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9,(9)
(一) 《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说明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必须修习的两种行门,菩萨修习这两种行门,则能圆成佛道,亲证佛性,所以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修行成佛的总持法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就是具大智慧,上求无上觉(佛)道,发大悲心,利乐一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