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聚来千亩雪;  相似文献   

2.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3.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4.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5.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到一古庙忽觉口渴,一农夫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 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听说后,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缘不如他。”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之为楹联,俗一点叫它是对子。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考察它的应用,则三教九流,多曾见于各处。然而,对联却一向被看作是文人们的雕虫小技、笔墨游戏,从来是不入正宗的。诗、词、散文不用说,俗曲、谣谚、宝卷、弹词,都是可以写入文学史的,唯独对联却不曾入于史传。可是,对联却并没有因此而湮没不闻,弃置不用。这是由于对联自有它的独特之功用:在只言片语、著墨无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早年的伦敦,有一条以缝制西服闻名于世的萨维尔大街。一年春季,市场萧条,生意冷淡,各裁缝店为了竞争,展开了激烈的广告战。在大街的一侧,有甲乙丙三家裁缝店并排而立。一天,甲店的老板绞尽脑汁,创意策划,率先打出广告:“全英国最好的裁缝店,欢迎你的光临。”广告产生了轰动效应,大街上的顾客们纷至沓来,老板欣喜若狂。相形之下,乙丙两店门可罗雀,车马稀少。 面对甲店的巨大成功,乙店老板对其广告策划若有所思,思有所悟。第二天,他也在自己的门前张贴巨幅广告:“全伦敦最好的裁缝店,谢谢你的光临。”精妙的广告用语,顿时吸引了众多的购物者,人们又纷纷涌向了乙店,乙店老板扭亏为盈,兴奋不已,情不自禁。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利用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功用性和观赏性,崇拜观音之风也在其中得以体现。如有一幅对联写道:万法皆空观自在,一尘不染见如来。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它短小精粹、蕴蓄丰富、凝炼概括,堪称最耐咀嚼的青橄榄。有趣的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曾在其生活交际中留下一些添字对联,读来令人倍感幽默风趣、隽永雅致、别有韵味。下面试辑录几则,以飨读者朋友。 老翁指点 苏轼受教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年少时,自以为博学多才、无人能及。他写了一副恃才自傲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可对联写出不久,就来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那老翁随意写了几个字问苏轼念什么,苏轼看了又看,竟然连一个也不认识。当时直把苏轼羞得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10.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楹联,亦名“楹帖”,俗称“对联”、“联语”,是一种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形式,也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情并茂的文学艺术。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灿烂奇葩。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圣地和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高僧大德、文人学士、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3期上,陈国华同志在《推销产品的广告要合乎逻辑》一文中,批评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说它“犯了逻辑错误。”陈文说:“既然饮酒的人喜欢饮‘佳味思’,为什么送礼的人偏要送‘金皇后’呢?到底是哪种酒好呢?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条广告的上下两句蕴涵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也就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认为陈文对广告的批评是错误的。上述广告并未犯逻辑错误,相反上述广告是一条好广告。好就好在,它运用了逻辑学上的蕴涵式。“饮酒要饮佳味思”蕴涵着“佳味思是好酒”,又蕴涵着“佳味思是  相似文献   

13.
被人们称之为“画中诗”的对联,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它形式短小精悍.词句严密,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常以此法求偶。趣味多多。  相似文献   

14.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书圣”王羲之的字,人见人爱。有一年除夕,他贴了两次春联都被人揭去,他怕再写又被人揭去,于是就写了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人再揭,年初一天刚亮,他提笔添为…  相似文献   

15.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明代大才子解缙少时家境败落,但祖上遗留的藏书颇多。有一年春天,解缙看到江门外财主家山坡上绿竹苍翠,遂借景而作,在其书斋上写下一联:"门对千竿  相似文献   

16.
词语琐谈     
(一) 一抔黄土在广播电视中时而听到演员把“一抔黄土”读作“一杯黄土”,这是把“抔”与“杯”两个形近字弄混了。其实两个字读音不同,意义有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杯”音bēi,是大家所熟知的常用字,而“抔”在现代汉语中则不大常用,因此有人就把它误读作“杯”了。  相似文献   

17.
正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载体,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张挂在餐馆酒楼的对联,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有餐饮妙联传世。现撷取数则古时餐饮妙联,以飨读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是清朝京城一酒馆的对联。据传,当年乾隆微服私访,见京郊小巷里有家名叫"天然居"的小酒店,店名很别致,便进店就餐。酒菜倒也洁净整齐,  相似文献   

18.
醒世佳联     
富有诗情画意的对联,历史悠久,浩如烟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以劝语入联,意趣横生,使人受到深刻启示。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此联看来似乎带有一点迷信色彩,其实是劝勉人们行为端正,多做好事,勿做坏事。还有一联:“泪酸血咸,尽使出口甜手辣,怎道人间无苦海;金黄银白,直看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不仅悠久,天主教的对联文化艺术更是独具特色,是圣教会的朵朵奇葩。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故被人们誉为是“诗中之诗”、 “词里佳句”,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及“瑰宝”。它语言精炼,哲理深邃,意境优美,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等。它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更能引人以幢憬、高尚的向往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0.
广告心理学,是商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广告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霓虹灯、路牌等)对消费者产生心理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其词义是从拉丁文中“大喊大叫”、“引起特别注意”引伸而来。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