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继同 《学海》2012,(2):50-58
2010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年份,它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进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福利时代。本文运用文献回顾、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政策咨询、政策研究、比较社会政策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儿童福利元年及标志性事件,分析中国儿童福利时代宏观背景,主要从国家政治智慧与政治意愿、国家政治承诺与政府行政管理实施机制、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建设、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需要战略性升级、家庭结构功能转型与儿童群体生活状况、困境儿童主要类型与滞后儿童福利制度、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历史经验、国际惯例与主要国家制度安排,尤其是儿童在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等角度,全面论述创建"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创建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步骤与模式,描绘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主要司局设置与职能定位,分析创设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主要好处与优势,探讨创建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与主要困难,最后提出若干国家行动战略、策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道稳 《学海》2008,26(2):117-121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以来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就业政策、税收津贴政策、儿童福利政策和养老金政策,旨在建设一个"积极的福利国家".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浪潮中,福利国家并没有解体,只是发生了结构性转型.在这种转型中,政府并没有推卸福利责任,只是改变了承担福利责任的形式.因此,在福利改革中,政府的福利责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强化.  相似文献   

3.
任何政策制定和执行都由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作为支撑,对于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而言,只有在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的基础上,突破以往的狭隘视角,以生活质量、公民权利、主动参与等更为宽阔的角度出发来确定社会政策体系中福利、贫困等核心概念,才能为社会政策体系的制度设置奠定坚实而长效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4.
熊跃根 《学海》2012,(5):70-76
作为公民权的基本内容,妇女福利的发展与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性别平等关系的进步水平.本文从福利与性别关系的论述入手,主要探讨了在经济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时期,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改革的路径对推动妇女福利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后果,并对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发展的本土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作者指出,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保障的政策背景下,未来我国基于社会正义与两性平等的福利制度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林闽钢  刘立强 《学海》2002,(2):70-73
本文以福利国家的产生、发展及其福利病的出现为起点 ,分析了福利国家对福利病的治理 ,结合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以责任的多元化分担为取向的观点 ,并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收入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神利和以个人需要为导向的个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社会保障体制的两大基本方面.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福利国家发展的早期,社会政策的重点是各类社会保险和各种收入维持项目;随着福利国家的发展,个人社会服务的种类日益增加,成为福利国家的重要产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重点发展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体制.然而,个人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类服务或公共服务,不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实践上,一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不能适应 断变化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本文认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以及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我国亟需在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同时,积极推广和普及个人社会服务概念和实务,大力发展个人社会服务,并且确立个人社会服务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7.
唐兴霖  周幼平 《学海》2011,(5):135-141
社会政策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理性认知和操作规则的集合。对社会政策的理性认识关系到社会公共问题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有效解决和顺利实现。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们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早期的社会政策理论将经济和社会对立起来。针对这一缺陷,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关系,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另一方面,社会政策的"情境性",则要求我们理性分析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选择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真正适合的社会政策理念。因此,本文在深入把握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问题背景及其进步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背景,提出继续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中国形态———整体型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8.
蔡玉辉 《学海》2007,(6):87-91
20世纪初英国实施的《失业工人法》、《劳工介绍所法》和《失业保险法》对解决当时严峻的失业与贫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更大意义在于确立了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些法令出台的动因是英国社会对19世纪后期以来社会形态、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状态和国际环境的必然反应.  相似文献   

9.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贝弗里奇报告是英国福利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不仅其建立本身的立足点是道德的,而且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也是道德的.英国福利制度理论的道德基础在于:英国福利制度追求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保护弱势群体的价值诉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单身母亲以及失业贫困人员等身上.从积极方面看,英国的福利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消极方面看,其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社会公正,但结果却很可能造成新的不公正.尽管英国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存在许多问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伦理启示:社会发展应当更加突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社会福利制度在注意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时应更加注重公平;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有助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峗怡 《道德与文明》2014,(2):112-118
政府对卫生领域的优先次序资助有助于将有限资源投向"靶点",并实现政策效能和社会卫生福利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的优先决策标准是福利社会公共财政资助的关键依据。为适应中国新医改资源的利用优化,通过梳理多国优先分配的伦理思想源泉及其决策价值观,进一步理清卫生资源配置伦理标准的优先分配规则的形成机制,除了涵盖较为经典的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分配正义等思想,也应融入东亚文化的社群主义和中国哲学观下的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李迎生 《学海》2004,58(2):64-69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转型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发展与模式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 ,工业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这不仅决定了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模式 ,而且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城乡整合的特点。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 ,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而西方各国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不恰当处理 ,以及一味推行“福利国家”模式而在一定意义上牺牲了效率等 ,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When categorized into social groups, people view members of in-groups, but not members of out-groups, as being similar to themselves. In three experiments, social categorization moderated the spread of social projection in both minimal and value-tagged laboratory groups and regardless of whether individual perceivers judged both groups or only one. The categorization effect tracked changes in the perceiver's group status so that most perceivers projected only to present but not past in-groups. The lack of out-group projection supported an anchoring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self-referent information is engaged only when it is considered applicable to the judgment at hand. The induction hypothesi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 which predict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group projection, respectively, were not supported.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ntergroup perception and bia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Witkin, H. A., Hertzman, M., Machover, K., Meissner, P. B., &; Wapner, S. Personality Through Perception. New York: Harper, 1954. Pp. 571.) Reviewed by Murray H. Sherman.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阿江 《学海》2002,(6):81-85
社会评价不是公众评价 ,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 ,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学术研究。它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功能为 :(1)给出项目能否成立的基本判断 ;(2 )实现项目的社会发展目标 ;(3 )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评价没有超出社会学方法论范畴。它的方法 ,除了常用的文献研究、观察、访谈、问卷、座谈会等方法外 ,也发展出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如协商、公众参与等方法。社会评价的内容 ,通常包括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土地与居民生计调查 ,项目机构设置 ,少数民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19.
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平等与差异的统一、自由与秩序的统一、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容与程序的统一为特征的新时代的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是确立社会发展目标,构建社会发展框架的根本原则,也是保持社会活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社会公正理论进步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