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教传入后最初在上层社会流布。显然汉代的皇帝和宗室接受佛教是后者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确凿的材料显示南北朝时代的后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僧官制度。其实还要早一些,即在北魏时代皇帝就已经委任了管理佛教僧人的官员。法果就曾受命为“道人统”。僧官的设立早在东晋及北魏之际。  相似文献   

2.
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3.
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4.
公元5-6世纪的北朝是中国民族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则在这时起到了特殊作用。北朝三教以"戎华之争"为特点,佛教一方面反对儒道二家,另一方面又用儒家的"孝"之学说去批评正在进行的灭佛行为。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忙着从传统文化到儒家文化的转型,佛教一时成为各民族政权的公信仰,国家建立了僧官管理系统,佛教的回报就是拜佛即拜皇帝。  相似文献   

5.
辽代人对佛教的尊崇,使佛教在辽国具有很稳固的地位。为了对佛教进行管理,辽代统治者仿效中原国家建立了僧官制度。辽代僧官与唐宋僧官有很大不同,即许多僧官拥有俗职。这些俗职名目是:门下省的侍中,三师、三公和鸿胪寺卿等公卿官,崇禄大夫和特进等文散阶。僧官的俗职有三个特点,一是所加的官职都是政治地位较高无实权的加衔,二是有俗职的...  相似文献   

6.
僧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管理汉传佛教事务的重要措施。清王朝对地方僧官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在《清会典》中有制度性规定。山西省五台县的僧官制度具有特殊性,与《清会典》中的规定并不一致。在定义“僧官”一词的基础上,首次分析了五台县特殊的僧官制度,并得出了清代地方僧官机构与行政体制并非简单对应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是五台山僧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华严寺智頵担任十寺都检校是五台山僧官之始。五代时五台山僧官称十寺都监,北宋称十寺僧正,金代称十寺都提点,元代称都僧录,自成系统,各具时代特色。在元成宗大德年间,还以五台山为中心成立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所",是已知白云总摄所、江淮(浙)诸路总摄(统)所、隆兴等处释教总统所、陇西四川总摄所、宁夏甘肃释教都总统所之外的又一个地方性僧官机构,其宗教史学价值极为重要。这种变化不仅是各个时代僧官制度的不同所致,也是封建王朝为确立自身正统性的必然要求。五代以后五台山僧官多出自真容院系统,对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明初真容院从显通寺分离出来奠定了基础。宋代除了僧官系统之外,五台山还有一个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五台山寺务司"。佛教事务管理的双轨制是五台山宗教管理制度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一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模式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8.
北魏僧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僧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僧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僧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僧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僧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僧官制度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北魏僧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僧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僧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僧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僧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僧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僧官制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的僧官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中日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宋代僧官制度问题,补充了中央和地方僧官的职位设置情况;还重点探讨了学界未涉及的僧官任命制度的变迁问题,并从历代僧官所拥有的宗教自治权的大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宋政府欲将佛教置于更严格的国家行政控制之下的施政意图。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融合"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大特色。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生动展现了从丝绸之路传入的古印度、中亚等不同文明的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北魏太严五年(439),北魏灭北凉,迁3万多北凉国人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沙门佛事俱东"。来自凉州的僧人昙曜后来担任北魏最高的僧官——"沙门统",并于北魏和平元年至  相似文献   

13.
昙曜兴佛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在北魏佛教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通过开凿石窟、改革僧官制度、新设寺户和撰译佛教典籍等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他“弘教护法”的愿望,而且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1980年至今,全球票房较高的基督教题材的电影就达20部。相对而言,佛教题材的电影很少。受困于资金、人才与技术,佛教传播在利用现代科技方面曾远逊于时代。但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佛教的"像教"特性一脉相承的佛教动画,加速了佛教传播的全球化。在百度上以"佛教、动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1,630,000个词条,其中视频为13216个。"佛教动画",本文指称为佛教题材的动画。至于分类,本文没有采用动画短片、动画电影或电视,抑或二维或三维,因其都未触及佛教动画的本质,故无逻辑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晋孝武帝是晋代信奉佛教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一直礼遇高僧,经常与著名的高僧来往问道。他还听从尼僧的建议来管理朝政,并以皇帝的命令厚葬那些圆寂的高僧。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孝武帝还皈依在高僧门下受持五戒,成为一名虔诚的佛弟子。下面就对晋孝武帝与佛教的关系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80年代,全球进入计算机时代;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佛教进入重大发展时期。进入90年代中期,我们"佛教在线"建立佛教网络;进入21世纪,佛教信息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寺院财产的管理问题,这是中国历代佛教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洋政府时期政权变动频繁,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宗教管理问题也时时困扰当局执政者。由于自身的财政压力所以政府对佛教的寺产时存觊觎之心,佛教事务的管理的重心也主要在佛教寺院财产方面。在佛教管理机构设置上,盛行于封建帝制时代的僧官制度被废止,佛教事务由内务部礼俗司管理。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与法规,将佛教事务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但是佛教寺产的归属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本文从宗教政策的变化、宗教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寺院管理暂行规则》的颁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期的佛教政策以及政府对寺院财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极端专制集权政权形式下的佛教政策,突显着既限制又利用的强势倾向。认为务释氏教不能保国,又主张利用佛教“阴翊王度”。讲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关系的摆置更显娴熟务实。其通过健全僧官设置并纳之入世俗官僚体系,加强对僧伽事务的管理;以强力...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2017年12月23日,"2017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什刹海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为主题,重点探讨"人间佛教"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智慧光芒,回应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革新、挑战与机遇,以及利用智能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最近发表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全新材料,对已往研究中论述不足的西夏佛教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行了论证和补充,还重点讨论了赐衣、师号、僧官官印等问题。在国家法律典籍中对佛教徒作出如此详细的规定和处罚条款,实属少见。这也正反映了佛教在西夏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历史特点.在西夏史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材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