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赵孟頫,字子昂,浙江吴兴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艺术家,系宋宗室,宋亡时,初不事元廷,曾私以“遗民”自居,公元1286年应元世祖忽必烈征召而被迫入仕元朝。赵孟頫品衔虽高,但元廷对其的提防从未终止,在压抑痛苦的人生中赵孟頫以书法艺术作为自己艺术钻研的重要方向,并获得了非凡的成就。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领袖,他以书风复古的形式来表达他对元廷与当下艺术风气的不满,最终形成了独特书风并影响后世,且至今为书法研究者们所看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朝是鞍马画极为盛行的时期,许多画家之所以能入仕元朝与他们的鞍马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仕元朝的画家一直受到当世和后世的非议。本文拟以赵孟頫、任仁发家族为例,对出仕元朝画家及其鞍马画艺术进行探究并给以公正的艺术评价。  相似文献   

3.
赵孟頫是元初有名的政治家、书画家,本为南宋宗室,元初仕于元廷,在以民族气节为尚的元代,这种"仕二主"的行为是被时人所诟病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其艺术成就的评判。以南宋遗民身份出仕元廷的赵孟頫是既矛盾又痛苦的,这种矛盾心境贯穿其一生,可从《红衣罗汉图》画卷中看出端倪,而释大的《赵魏公〈松石梵僧图〉》和赵孟頫《松雪斋文集》所辑录的诗文也可由以佐证,这种矛盾心境影响了其以后的书画创作。  相似文献   

4.
前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昌(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氏,宋太祖十一世孙,元王朝五代重臣,元英宗追封其为魏国公,谥号文敏。当然,赵孟頫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特殊的身份和头衔,  相似文献   

5.
元朝在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后,蒙汉两族由长期对抗开始走向交合,元蒙贵族也逐渐脱离漠北氈酩之风习,开始了他们的封建化过程。为适应这一过程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吸取以儒家为主的汉族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从世祖忽必烈开始,就重视理学,至皇庆二年(1313)程朱理学第一次取得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加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中,海外贸易随疆域的扩大而扩大,民族、国际间相互交流的广泛,促使元朝科学技术之昌盛。唯物论无神论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湖笔、徽墨、歙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肆意挥洒之间,代表了中国人悠久的文明历程和儒雅的生活方式。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更是担当得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之根。书法,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元朝异族统治以后,传统文化的一脉香火岌岌可危。赵孟頫扛鼎大旗,力挽狂澜于既倒。将传统书法艺术,远接魏晋,回归传统。这样的正统书风,影响其身后  相似文献   

7.
<正> 浙江不仅山川秀丽,也是人文会萃之地,培育出许多伟大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余姚河姆渡文化。但它的发展和兴盛是在南宋时期。全祖望说:“吾乡自宋元以来,号为邹鲁。”(《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槎湖书院记》)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宋文化又是北宋文化的南移、继续和发展。两宋文化为浙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  相似文献   

8.
赵孟頫,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兼长各体,尤以行书最具代表性,而《洛神赋》则是其行书中的经典之作。从用笔、结体、章法、审美四方面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赵孟頫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而其《洛神赋》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元代文人画家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之题跋诗为切入点,阐述了以书入画给文人画带来的绘画生机,以及书画相通在三个方面的契合点。元代书、画两界的翘楚赵孟頫(1254-1322)画过一幅《秀石疏林图》,此画算得上是文人画的精品之作。在它的卷后有首题跋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外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  相似文献   

11.
增、删、调(tiáo)、换,本是修改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不少智者却借此来制造幽默和讽刺,表现出不凡的智慧。其中不少故事真让人称奇叹妙,回味无穷。增1729年,宋、元大军在广东新会县厓山会战,元将张弘范分兵四路大败宋军,致幼帝赵昺投海,南宋灭亡。为身后"流芳",张弘范在昺山刻石记"功",书曰:"张弘范灭宋于此"。张弘范父子本为宋臣,后倒戈降元,成为元朝的得力走狗,其刻石记"功"之举,可谓恬不知耻。明朝时新会县儒士陈献章见后,请石匠在石碑上首增刻一个"宋"字,这样,铭文就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  相似文献   

12.
李思垚 《美与时代》2023,(1):105-1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家国为怀。自宋以降,文人画开始盛行,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令中国画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文,增加画面情趣,南宋赵孟頫更是提倡“以书入画”,使得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及至明代“题款美”更成了普遍风气。宋元是中国画题款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代绘画题款艺术在宋元影响下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宋元绘画题款艺术通过文人画发展而兴盛这一现象为研究背景,解读在其影响下的明代绘画题款艺术。  相似文献   

13.
作为著名道教画家,赵孟頫创作的道教人物画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立足详实史料,细致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赵孟頫创作的道教人物画作品以及作品的产生、流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不仅以书法上的独具一格传世,绘画上也堪称圣手,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不精通。他的山水画既非一般山水画的气势恢宏,也不是奇突险崛,而是以清秀高雅、委婉蕴藉、平凡清淡为主要特性,行笔之间显得特别潇洒。文章主要从笔法、墨色、造型、构图四个方面探讨赵孟頫绘画中"书卷气"的艺术表现,探究赵孟頫清高淡然的文人情怀和蕴藉典雅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赵孟頫是元代书坛和画坛的著名人物,在当时的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是最早提出"书画同源",追求晋人"古意"的。他对后世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其艺术观点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元代著名的绘画大家,赵孟頫开启了元代甚至明清绘画的先河.而其诗文的清丽,也使他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把赵孟頫还原到其所处的具体时代,对其诗文、绘画进行详尽地分析和研究,以力图勾勒出其丰富而独特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7.
纵观元代书法的发展历史,赵孟頫大师通过他对书法独特的理解与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把元初日渐式微的书法艺术引领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面貌,使元代的书法焕然一新,独树一格。赵孟頫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为元代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张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绵竹县)。他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并称“东南三贤”。在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而被称之为“湖湘学最盛”的则是张栻。  相似文献   

19.
邹雪 《思维与智慧》2023,(12):40-41
<正>临摹碑帖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版《兰亭序》后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书法艺术体系中,此种法度之迹可在书法碑帖经典中寻觅。这些法帖的共性是中华书家在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上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提炼得来的。  相似文献   

20.
2.亲情之悲 写《承教帖》时的赵孟頫已经年过半百,20余年的官宦生涯早已看透,无奈的是大元王朝不肯放弃这位名满四海的大书法家。就在给中峰和尚写元《承教帖》的第二年,赵孟頫又不得不应召赴京任翰林侍读学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