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政治哲学精神是一种安详或极为清醒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孔子的中庸思想当中。孔子积极倡导并履践着这种精神,目的是为了在理想与现实、哲学与政治、哲人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的生活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性的协调平衡关系,以便使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孔子的精神追求在后世儒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使儒家思想政治化。  相似文献   

2.
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孔子思想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孔子思想的主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认为,只有在伦理与政治的关联性角度为其思想定位,才可以期望对其思想进行清晰解读。为此,本文强调从三个层面分析孔子思想。其一是对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孔子运思进行同情理解,指出其是在伦理与政治的相关线索上去求解上古政治史秘密的;其二,通过历史中伦理与政治的关联,孔子以仁礼结构理智地确立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系,为后儒“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奠定基调;其三,以时代状况为伦理政治理论确定任务指向,一者对如何治理混乱时局发表意见,二者对如何追求理想政治加以表达,从而确立了伦理政治理论面向实际政治生活时的双重解释任务。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爱与耶稣的博爱、孔子的先义后利与耶稣的重义轻利、孔子的群体倾向与耶稣的个体彰显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之比较,可以充分洞悉儒耶不祧之祖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思想的分野与契合。  相似文献   

4.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了意在惠及天下众生的"仁爱"学说,为儒家所宗,奠定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民为本。孔子的全部学说,关注的最终焦点都是百姓的幸福。汉代以后,儒学被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封建丈化的正统。但是,统治者标榜的儒学,已非"原典儒学",而是经过文人政客改造了的儒学。儒学政治演变成了政治儒学。孔子的学说近乎理想化,存在两大严重缺陷:"尊君抑臣"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自律"的调控手段。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追求"学而优则仕",但他理解的政治与俗常政治迥异其趣。他辞官以表达对好利无德的为政者的不赞同,并从"道""德"出发去理解政治的本性。他认为政治不只意味着官职或行使权力,而是将"为政"理解为伦常道德实践,把政治与人的本性本原地联系在一起,使政治朝向"道"。孔子认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因其不断践行伦常道德而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本性就是弘道。孔子指出政治的本性由人的本性决定,政治是人成为人的最根本方式,为政就是人的天命。在形而上层面,孔子确立人人拥有政治权利的全民政治;在形而下层面,孔子确立"学而优则仕"的精英政治。在孔子心中,人"知天命"而好学才能真正获得从事具体政治事务的资格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政由谁出与政治何为是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议题,孔子对其作出深刻思考并给出了明确回答.孔子的私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士人君子,而在他的新政治构想中,士人君子是治国为政的理想主体,其资格的正当性就来自君子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与精神品格.孔子基于人类"性相近,习相远"的复杂特性提出"学以致其道",在不破坏人类习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孔子对天命的理解和体认,是在对殷周时期对天的基本价值观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个由信仰、怀疑直至超越的历程,经历了由神学、道德天命观向带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念转化的过程。在人性论上,孔子作为“人性”理论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调,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后来的孟子、荀子将人性问题从善恶两个方面做了极端性的发挥。本文指出,由于受殷周以来传统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孔子把其天命论、人性论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政治价值依据。如果说天命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外在价值依据,那么,人性则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内在价值依据。孔子的思想体系正是寻找到了具有超越性的两大价值依据,因此,不但具有了超稳定的仁—礼政治结构模式,而且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社会与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陈王     
把孔子和陈涉联系在一起,自司马迁始,且与“汤武革命”相联,说明秦汉之时,孔子、陈涉在历史上的地位提高了。孔子后裔孔甲收拾礼器诗书、投身陈涉起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孔子“兴周道于东方”的理想。这也正是孔子与陈王的内在历史关系与政治思想关系。在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的情况下,想应公山弗扰之召而去费,后未成而去鲁,就是为了“兴周道”。孔子由季氏授权而取得在鲁专权“当国”,说明孔子一贯关心自己的出仕,以图实现理想。而孔甲等人的投奔陈王,正是遵孔子之遗教。陈涉首事而其所立各地将师竟亡秦,故司马迁以陈涉、项羽为受命之主,与刘邦合而为三,上比汤武、孔子,非为偶然。古代中国同世界各地古典文明时代一样,有许多改革家与独裁者相结合的历史人物,孔子与陈涉皆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在条件成熟时就成功为伟大的革命家,陈涉、项羽、刘邦当之。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后世通常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成熟,可以视为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孔子的仁学思想源远流长,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精髓,探讨仁学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施教者革新教学提供方法指引,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求知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有一个根本观念,即政治与教育二者互为表里,经世与育人相统一,也可谓政教一体。孔子将个人修养和终极关切与社会和政治的平衡融合起来,并能相得益彰,就在于他发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某些内在联系,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对事物运动所需求的平衡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人、教育家 ,他的思想涉及到许多领域 ,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孔子的致富观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丰富 ,文化意蕴独特 ,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孔子致富观的基本内容致富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愿望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期 ,提出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独特文化意蕴的致富观念。1 肯定了致富的合理性。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基本欲望 ,是合理的。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孔子到卫国去 ,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为政》篇有两段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记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从统一说明德与政的关系,“道之以政,……道之以德”,从对立说明德与政的关系;德与政的对立,指出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德与政的统一,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总要求。朱熹在解说“为政以德”的时候,提出:“政之为言正也,所  相似文献   

15.
孔子积极赞同出仕,并以推行“道”、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出仕的目的。富贵、官位、生命、个人的荣辱,其重要性都无法与“道”相比,能否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是决定孔子行为的最高准则。当其他处世原则与这种最高准则相冲突时,孔子即采取区分大小轻重,牺牲小节义遵从大准则的方式来进行抉择。《论语》中孔子在出仕问题上看似矛盾的言行,实际上都在推行政治理想这一层面上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西文化源头的两位杰出代表,孔子与柏拉图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与人生经历下,呈现出思想上的诸多巧合,而在诗歌问题上,态度则迥然相异,孔子主张学诗,柏拉图驱逐诗人。二人不同的诗学态度有着来自历史背景、思维路径、自然地理方面的影响因素,折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在情理关系与艺术传达上的显著差异。表面来看,诗学态度迥异,实则作为道德教化与宗教神化的外部手段,本质上皆归于统一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孔子所缔造的中国文明之"长寿"令诸西方文明无法匹敌,孔子本人的成就与影响也令众多西方哲人瞠乎其后。有别于"轴心时代"的其他东西方文明,孔子所创的儒学是世俗化的而非宗教性的,且属政治伦理学而非政治哲学。近代德国哲人莱布尼兹率先因宗教上的"中国礼仪之争"认识到儒家文明的独特之处,但却主要局限于科学与宗教维度。继之而起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对"中国实践哲学"进行了伦理学上可知论与渐进论的解释,从而对前者赋予了超越其时代的现代性,并对康德的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思考的主要部分,自孔子以来就提出了德与政的一系列讨论,孔子以为政者的“自正”转变了西周春秋政治“政以正民”的方向,孟子则引入“他正”的“批评政治”,并被朱子继承。以美德政治为古代中国政治特色,就刻画传统中国政治而言是不充分的,必须同时强调批评政治,才能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与传统的实际。儒家与西方人文主义的政治观相接近,而与立宪主义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相一致。首先,孔子继承西周礼乐相辅的传统,通过对乐的规范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其次,孔子将“仁”的内涵也扩展到乐之内。在孔子的逻辑中,乐中包含着人的本然情感,而这一本然中又蕴含着成“仁”的感性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