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性,礼法并用、德刑并重,发展经济、农商并重,为历代君王将相和学者所尊崇和探究。文章立足于《管子》成书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从周公和姜太公两者的治国思想探讨了《管子》治国思想的渊源,以期从历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管子》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2.
北大汉简《周训》中蕴含一种恐惧情绪,不仅包括对于国亡身灭的恐惧,而且还特别提出立嗣的问题,害怕立嗣不贤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正是由于这一点,简文中出现大量的"不可以"和"毋"等词,体现出作者对其治国思想的自信以及其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些特征均与黄老学特征相符。《周训》认为养身与治国是一体的,身治则国治,身乱则国乱,治国首在于治身,而治身之关键在于保持气之平,由治身过渡到治国,治国之平就体现为持守公平公正,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周训》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黄老学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天地-道-修身-治国"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就在老子那里形成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道德经》讲述"道"、讲述自身修养的部分其实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故而说《道德经》乃治国之书似乎亦不为过。《道德经》一书充分体现了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成体系的治国思想。综观《道德经》,"圣人"一词在其中出现了30余次,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道德经》第五章)等。过常宝认为"道家的理想是成就自己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自我  相似文献   

5.
以修身为本     
正孔子"政者正也""为政以德""庶、富、教""民无信不立"的思想,反映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为政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稳定,百姓的安定富足;治国的实质不是管制,更不是镇压,而是"正";治国的手段主要不是强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在民心,不在物。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立足于人的完善的思想。它从人出发,为了人的完善;又依靠人的完善,把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们"有耻且格"的基础之上。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整个儒学的核  相似文献   

6.
《管子》在《七法》和《明法》中探讨了其治国策略,明确提出了“正天下有分”、“动无非法”及“以法治国”理念。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治国策略思想本源出发,以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剖析《管子》这两篇文章中所渗透出的企业管理精髓,在管子治国策略与企业管理之间架一座桥梁,为今天的企业运营服务。  相似文献   

7.
论荀子的治国方略及其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秉承儒家价值立场的前提下,对儒、法两家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了综合,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并从礼和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三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治国方略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法治作为两种治国模式或治国理念 ,中西方古已有之。只是由于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污垢 ,又值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重组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忽略或放弃了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批判和文明传承。对人类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治国思想遗产进行比较甄别 ,是现代德治获得历史文化合理性支持的必要路径。本文拟从德治思想内涵、德治与法治关系、德治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德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的治国新思维吴鹏森所谓治国新思维,就是一种新的治国思维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思维的出发点和参照系才能谈所谓的"新"思维。邓小平同志的治国新思维正是通过上述两点实现和表现的。首先,在思维出发点上,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立场上,坚持民族本位的思维方式,始终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从民族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邓小平同志治国新思维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他的思维参照系上。他明确强调,要从现代化的角度,世界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小平治国新思维的两方面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邓小平的治国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务实性、时代性、开放性、战略性特点。邓小平治国新思维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争取民族振兴、民族翻身的思想结晶。其"次,它也是在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邓小平治国新思维是源于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及世界关系本质(仍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所展开的全球性竞争)的正确看法。最后,邓小平治国新思维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治国新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理解邓小平全部治国思想的基础。第二,它是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0.
谭峭《化书》以“化”为核心,认同循环演化的社会历史观,提出了“均食而俭”的道教治国思想,提倡以“俭”治国,认为儒家“五常”并非治世良药,需要以道教治国思想为基础,因此强调统治者应当从自身做起,减少个人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乐、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