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公疟》杂糅了传世本《景公病》《景公有疾》《景公信用谗佞》等章的内容,或许是后人将其分开以合《汉志》之数。《景公疟》虽否定通过祭祀就可以求福,认为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又认为如果君主不行德政,天也会惩罚君主,具有一种较为朴素的天人感应色彩。从《景公疟》为楚简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齐楚文化存在一个密切交流的时期,两国文化交流在楚怀王时期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2.
李秋红 《现代哲学》2021,(1):156-160
《吕氏春秋》的政治理想是"法天地",即效法"天道圜"与"地道方"。政治上的"圜道"是指君主的意志能够顺利地下达百官、影响人民;反之,人民的欲求和心愿也能顺利地上达君主;君主、官员、人民之间形成良性地互动和循环。而"地道方"是指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的君臣分职论。"法天地"的实现有赖于君主自身之"德",此"德"是一种具有感通能力的精神力量。"德"论沟通了"道"与"无为"、养生与治国,将《吕氏春秋》的政治理论贯穿起来,其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为"养生-全德-圜道-无为"。  相似文献   

3.
曲蓉  李萍 《伦理学研究》2003,(6):106-110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他将善良意志提升到道德领域的至善地位,从而确定了道德的纯粹性。他还借助善良意志划分了善与恶的界限,指明了责任作为检验善恶的标准,将传统德性论的品质和功用主义的幸福都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由此,康德还将伦理与道德的界限做了区分,他强调伦理与道德各自明确自身的权责,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儒家之一的牟宗三以朱子道德为他律道德而判定朱子哲学是别子为宗,其核心理据是心是气心,理是但理,性只存有不活动,心具理是当具而不是本具。因此,朱子道德哲学没有道德主体,只能成就他律道德。其实,朱子之仁,作为仁心则是善良意志,是道德实践的自律主体,是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统一,仁作为心之德本身即具有实现道德法则的力量;作为仁理,则是仁心所颁布的道德法则;作为仁情,则是具有先验性的道德情感,乃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一种表象,即四端;作为仁境则实现了意志之自由,即意志之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其结果是康德自律道德之证成,自由意志之实现。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李若晖 《现代哲学》2023,(1):111-119
清华简《系年》第九章述晋灵公君位失而复得。诸大夫主立“强君”,是以称职为居于君位之必要条件。襄夫人却巧妙地将称职理解为君主的下位概念区别特征,亦即称职只是君主的一个类型而非所有君主的必要条件。进而分析君位传承诸要素并排列组合,可得出以称职为充要条件者为禅让制,以称职与血脉为必要条件者为族内尚贤,以血脉为充要条件者为传子制,传子制的极致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历史进程中,嫡长子继承制最终成为君位传承的标准制度。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不以称职为居于君位的必要条件,而是凸显继位者乃是生而统御的天选之子,因此君权不必以君职所规定之君位与君主相结合,从而不仅构造出不受制约的君权,更培育出肆无忌惮的君主。  相似文献   

7.
陈晓杰 《学海》2014,(4):73-80
近年来,对于朱子学的君主论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之趋势。本文以为朱子学之官学化做出很大贡献的真德秀为例,探讨其君主观。儒家传统有"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之理念对立,在宋代,天子之继承权仍以"家天下"之血统继承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加入"天下为公"之要素而已,真德秀对此也完全承认而无反省。就其君主论之内容来看,一方面真德秀全面继承了朱熹的皇极思想而绝对化君主之"名",另一方面还要求加强君主之权力以对抗权臣,因此有绝对尊王论之倾向。此外,对于不正之君主,真德秀也不取孟子之"义合"而选择继续为官,正是因为其重视君臣名分之故。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其政治哲学是逻辑一致的,康德认为正义的优先性在于人先天的自由,而自由的主体坚持正义和遵从道德,则在于人的实践理性自身具有的善良意志,康德就这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仍然是先验的、空洞的,唯有从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这一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才能理解道德并使其获得自身存在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9.
在昨晚的会议和讨论中,我寻思:这里除了,我用我们刚才听到的某些话来说,未必会有的辩论、反问和无法找到的对象之外,还会有些什么?我一直在这样寻思着。我们以伽达默尔教授为中心,相聚一堂。因此,我希望我这些话首先是向他说的,我还想向他请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他昨晚对我们所说的善良意志,和对善良意志及协调愿望的绝对确信的号  相似文献   

10.
以钱穆先生的《稷下通考》为依据,我们对稷下先生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排异式的分析。我们认为齐国稷下先生是有“师”或“大夫”之职的君主之臣,而非单纯的君主之“师友”,稷下先生的社会地位具有模糊性、不连续和不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戴利达先生提出的问题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就本文和本文诠释的说明,在针对戴利达的众所周知的立场方面,没有达到目的。我很难理解他向我提出的问题。但我将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就象一个希望理解和被理解的人那样。我绝对看不出这种努力何以属于形而上学时代或更进一步属于善良意志的康德概念时代。我的思想,我已经在包括巴黎的讲演在内的讲演中说得很清楚:“善良意志”对我来说意味着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政治伦理化意指政治以伦理为基础、方法和目标,其人性论根基是性善论。在天人合一前提下,人之性善首先是人对天、人应然德性的价值选择,这对政治的要求即君主禀赋德性教化百姓、施行仁政以获民意。人之性善更是人对人、天实然德性的情感自明,这可推动家族伦理延伸形成政治秩序。政治伦理化提示政治的终极目标在于人性的自我完善。儒家这一独特理念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极具启示。  相似文献   

13.
《管子·法禁》连续提到严禁臣属违犯法律、欺瞒君主、独断专权、结党营私的18种行为,称为"圣王之禁"。"圣王之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通过维护君臣"和同"、惩治官员犯罪以实现君威国安;"圣王之禁"是约束官吏的行为准则,严厉禁止和打击官员的不忠不义、欺君叛国、勾结拉拢、结党营私、滥用权力、不尽职责等行为;"圣王之禁"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法治手段。前提是要有法律制度,关键是要做到"禁必欲止",实现的保证在于君主自身的治国本领。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现世君主观实现了对君主理解的转向,将先秦时理想的君主拉回到现实。韩非认为,君主的现世治理以道为依据,虽然以君臣关系为核心,但又不忽视人民,同时韩非理解中的君主具有非人格化特征。韩非试图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中人之治的治理模式,反对智治和德治。虽然韩非"术治重臣"的政治主张是以加强君权为核心的,但这只是过程性目的,其终极性目的是君主为国而治。韩非的这一论断建立在不稳定的"君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上,现实中则常常出现"君国分离"的情况,此时君主强权下的人民会受到很大压迫,而这一点是超出韩非预期的。  相似文献   

15.
胡安国吸收并发展了传统儒家制约君权的思想,他秉持儒家"道高于君"、"以道事君"的精神,建构起以"天理"、"王道"批评君主和制约君权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就在于胡氏《春秋传》中所提出的"圣人以天自处"论与圣人是"天理之所在"说。对君王进行批评和贬责,与儒家"君为臣纲"以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伦理秩序发生了冲突。"圣人以天自处"论与圣人是"天理之所在"说的提出,使儒家士大夫摆脱了"臣子贬君上"、"以匹夫而黜天子"的政治伦理困境,为批评甚或批判君主与制约君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英 《学海》2004,(2):21-29
法家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假设 ,提出“以暴制恶”的治国路线 ,期求通过君主高度集权、以暴力控制群臣、役使全民而寻得“安定秩序”。对君主不作任何伦理与理性的诉求 ,只以能否保证君主实现国家控制为惟一目的 ,强调君主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以造势 ,以暴力作为最基本治理手段 ,首先以阴谋权术控制群臣 ,进而通过臣以严刑峻法控制民 ,建构金字塔式高度集中的权力格局。“法治秩序”是君主专制秩序、绝对的人治秩序和恐怖秩序 ,是进入政治权力圈的士人为君主集权需要进行的功利主义精心设计。它完全排斥历史、理性、伦理的价值与依据 ,只要求以恶制恶方法的有效性 ,虽能收一时之效 ,却难得一世之功。  相似文献   

17.
明君之道——韩非君主论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汲取和改造了老子之"道"理论,将之用于政治领域,借道释君,认为君是"道"在人间的体现,君主只有体道,才能成为明君圣主。他提出了明君之道的基本原则:三守、虚静自处、用人之长、不依仁义,并从反面对君主提出了告诫,期待有明君、圣主能采其言且行之。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1)
作为帝王之学代表作的《大学衍义》提出:"心者,人君之本。"这个"心"指的乃是君主的主导思想。君主要领导好他的国家,需要君主有一个正确的主导思想。而为了保证君主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真德秀提出了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阐述了康德伦理学的人学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指出世界公民的预设揭示出康德需要论证之人的社会历史底蕴 ;启蒙之人的假定则揭示出他需要论证之人的现实特性。其次 ,分析了康德“人为自己立法”的道德人学的基本座架是文明的、社会的理性自由公民 ,道德立法服务于“人之重造”这一现代理论。在康德强调的道德命令 (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是出发点。再次 ,透析了康德伦理学起点上引发的现代性基本难题 ,启发人们必须从生活的整体或实践的总体性中去思考和把握当代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战国后期盛行的黄老思想对韩非子的政治学说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但黄老思想在韩非子政治学说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考察可知,黄老思想中的因循之道启发韩非子要求君主"缘道理""因人情"而立法,其无为思想则被韩非子用来告诫君主不要凭个人的聪明和能力治国,而要依靠法度;黄老思想中的阴柔玄妙、以柔克刚之术在韩非子学说中既可以被君主用来防范大臣专制,也可以被法术之士用来控制和驾驭君主。总的来说,黄老思想在韩非子政治学说中起到了减弱君主专制成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