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人类认识史上和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基本阶段,是必要的。但是过去流行的观点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实际上是把二者截然分开,绝对对立起来。它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生理学上讲的第一信号系统,等同于动物式的感性直观;把理性认识等同于第二信号系  相似文献   

2.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段。武步云同志的文章认为认识过程划分为由实践到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发展认识的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理性认识阶段;并认为这三个认识阶段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我们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欢迎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并撰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同特点、二者的本质区别和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公开争论不多,其实,在具体理解上却有着种种分歧。梁映东同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初探》),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新的探讨。我认为,其本意是要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依赖和转化,反对那种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但是,由于作者未能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  相似文献   

4.
顿占民同志在《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顿文”)一文中,对认识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讨论深入是很有益的。但是对“顿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顿文”认为,知性思维“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并且认为,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反映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反映本质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样,他就只能认为知性认识应该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了。我认为,这样来看待知性在认识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似乎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得到顿占民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5.
认识过程究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是一个涉及主客体关系、思维规律以及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三阶段论(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同感性——知性——理性论);也有不同的二阶段论(即不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同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知性作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小阶段,一是把知性作为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形式。这  相似文献   

6.
认识过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哲学研究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研究涉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中的阶段、环节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以及认识全过程的正确表述问题。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虽然还须作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已有的研究也并末取得一致的意见,但那种简单重复认识公式的状况毕竟已经改变,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现将这些见解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是由认识规律所决定的,这也是在宗教学研究领域深入领会并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每一循环都较前一阶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于宗教的理论、观点就是我们的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现就掌握的部分资料,对讨论中的几种不同意见归纳如下: 一、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论有些同志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有的同志提出,认为一旦形成概念、判断就进入理性认识,就反映了本质,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有大量的概念、判断只反映了现象,并未反映本质。另  相似文献   

9.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朱焕滇同志在1983年第5期《国內哲学动态》上发表了《试论感性认识的非直接性》一文;对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了探讨;读了很受启发。但我们觉得该文对认识主体的概念和中间环节的理解有欠妥之处,对感性认识直接性完全否认也失之偏颇,因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朱焕滇同志商榷。一、关于认识的主体朱文得出感性认识非直接性的结论,首先同他对主体概念的理解有直接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我们应把主体性原则纳入认识论,建立一种反映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相结合的广义的认识论体系。按传统的认识分类法,人的认识根据其发展水平的不同,被划分为感性认识阶段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理性认识阶段的概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求知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认识与求知(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关于天人关系、心物关系、形神关系方面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求知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试对这些观点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3.
阐释,是一个贯彻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过程的活动,又不简单地等同于这一过程。因为实际的思想阐释活动既发生于感性观察之中,又不止于理论抽象、理论概括。并且,思想阐释,当它作为阐释的思想,它便是阐释感性材料的意识主体;当它作为思想的阐释,它又在更高的理性层次上成为被自我所阐释的意识客体。此外,主体在进行这些阐释的过程中,还总要借助社会的经验与理性力量去完成,这又会派生出一个对社会思想意识在阐释活动中的再认、再造和运用的问题,进而会在更深层次上发生阐释思想背景、思想本文与阐释感性经验、感性客体之间…  相似文献   

14.
归纳与演绎在病案分析中的应用西安医科大学研究生(710061)符民桂病案分析是临床诊断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认识的主体,通过辩证思维,将对客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病案分析中常用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其中,...  相似文献   

15.
1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经验医学、西医学的区别 从本体论上说,任何认识都是经验认识,任何医学形念都是经验医学,因此,笼统地将医学分为现代科学和经验科学是欠妥当的。也有经验科学的说法,这主要是从理论的表述方式说的:经验科学主要是由感性认识等非现代科学认识形式表述的自然科学形态,而现代科学则主要是理性认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两点论”、“两分法”是毛泽东同志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解释,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概括。进一步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一辩证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运用毛泽东同志“两点论”的辩证思想,指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我认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作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不存在理性因素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则表明,理性因素对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部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主体的知识经验在感性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的知识经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它也是贮存在人的生理系统中的信息。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产生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当各种感官把刺激信息(外信息)沿神经系  相似文献   

18.
1984年2月11至14日,吉林省哲学学会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讨论了:一、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几个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应用学说”的贡献;三、三中全会以来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光沪:有一句流行语,就是“跟着感觉走”。上次我比较明确表示,如果仅仅从感性来理解“跟着感觉走”,它就忽略了理性的一面。这个“感性”,就是凭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就是凭感官来了解世界。对感性搜集的外界材料,要动脑筋分析整理,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如果再上升一层,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回到具体,那样就会对世界把握得更好更完整。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说感性是指后一个意思的话,那么它是可以洞察真  相似文献   

20.
1.1 传统语义学认为,词义(词汇义)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即由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构成。其中,理性意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确定的概念内容,是词义内容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而色彩意义则是词义中的附属意义,是指感情态度的那部分内容,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评价和感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现代语义学把词汇义分为基本语义和附加语义。基本语义就是传统语义学所讲的词的理性意义,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现象、情况、变化的理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附加语义是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成果。所以,现代语义举认为理性意义这样的名称不妥,它认为有的附加语义也是理性意义。 1.2 传统语义学把词义内容划分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