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刚经》中的"无相"思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根所取之六种境界在心境中形成的相,破除佛及佛法在心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境的空境,证悟只有佛才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并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空性。心境达到了空境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就具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宇宙观、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大智度论》的宗旨是宣扬菩萨行,主题是“般若波罗蜜”,禅观也围绕般若而展开。般若所行之境为“实相”,故论中主张“禅定是实智慧之门”①,即求证佛教真理的方法,称为“实相禅”。禅是般若的助缘,以般若正观为尊导。禅修的基本原则是“从空法起禅定”,即以“不可得空智”和合诸法而修。论中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实相观:空假观。  相似文献   

3.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4.
达照 《法音》2012,(1):13-22
一、前言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  相似文献   

5.
对于佛教“涅槃”说,其内部的各个派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涅槃”说。其中,尤以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说而独树一帜。中观学派以“缘起性空”为出发点,提出了以“实相为涅槃”的“涅槃”说。其于强调(涅槃的)“实际”同“世间际”的毫无差别、二者均为“性空”(无自性)且不可执著的同时,亦将涅槃之理想境界的追求立足于对世间事物之实相及其空性的把握和体悟上。而于“空”的理解则离不开“二谛”之“观”。因此,若从世间际到实际是为通向“涅槃”之必由之路的话,那么,“二谛”之“观”则可谓是该“必由之路”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6.
将释此经,先简单谈谈此经的宗旨大义。此经既名为“般若经”,当然是说明般若教义的。般若的教义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也就是世间、人生的真理实相。怎样才能体证这种真理实相?此经文简,只提原理,未广宣说。今依大经、广论略加说明。佛教认为,世间、人生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有。这因缘和合的道理就是缘起法则。换句话  相似文献   

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篇幅很小,短短二百六七十个字,但流传很广,影响甚巨,历来被视为《般若经》类的纲要。其中观世音菩萨通过“六度”之一的般若这种照彻一切诸法实相的智慧,体察到“五蕴”皆空的真理,并将之告诉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色蕴,其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世哲学中的“物质”一词。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基本元素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和合而成的,随着条件的变更,这些元素便会分散,物质性的存在也就要走向消亡。物质的这种“无自性”决定其本  相似文献   

8.
“一念三千”是智领大师受到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的启发,根据《智论》的“一心三智”和《法华经》的“十如是”及《华严经》的“唯心偈”创造出来的一个宗教哲学概念。它是说“一念心就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或者说一念心中就具足一切诸法性相”。其既有宗教、伦理、哲学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10.
佛法沉思录之一──略论佛教本体哲学胡晓光本体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质,因而一切学术都有其与之相关的本体观念,佛教的主旨在于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本体。不过佛教的本体现与一切世间学术之本体观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称得上与世间法不共,才称得上是究...  相似文献   

11.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12,(2):139-144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庐山慧远对大乘般若实相的理解是一种实在的法性论。本文通过对《大乘大义章》中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梳理,以及鸠摩罗什对其思想的批评,展示了本体论思路与实相论思路的各种歧异,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体论执着诸法有一个实在的体性,从实在论的角度做出或有或无的独断。般若实相论否定有任何实在法性,实相是远离有无两边的中道。但是罗什的这个重要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却都很少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2.
空性是宇宙的根本实相,佛学、老子、量子论各依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三方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哲学上的相似性。由此说明了她们对宇宙根本实相的认识具有深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  相似文献   

14.
一、对立同一律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规律 对立同一律是辩证逻辑的最根本的思维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4、281页。重点是引者加的)  相似文献   

15.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16.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占先成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因隋代智凯禅师于此习静修学,著书立说,融合三教,破斥南北,而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说,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揭示了“一念三千”、“三无差别”、“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殊胜的佛教义理,发展了僧肇的“立处即真”、慧文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慧思的“诸法实相”等理论,从而奠定了一宗的哲学思想体系,故称智凯为天台大师,其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天台九祖湛然曰:因其是“以《法华》为宗旨,《智论》为  相似文献   

17.
对于物质世界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空性。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客观上存在融通及相似之处,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及哲学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程群 《法音》1998,(12)
佛教的慈悲观、布施观与福田观智慧与慈悲是佛法的两大基本精神,佛陀在以佛眼之智洞彻诸法实相的同时,慈愍三界火宅众生,甚于父母念子。“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大无量寿经》)慈者,与一切众生乐;悲者,拔一切众...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问曰:五波罗蜜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不?若是般若波罗蜜相,不应五名差别;若异,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亦同亦异。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檀名舍内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罗蜜心行施,  相似文献   

20.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的异同关系是天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学界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和剖析,本文认为智顗实相思想不仅没有违背龙树确立的中道缘起的实相原则,还使这一原则超升至“妙有”之境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实相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