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伴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技术已经而且必将愈来愈显现其巨大的作用。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是苏南地区经济上新台阶,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90年代要加快发展,加快改革,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抓住时机,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努力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传统工、农业的技术改造,形成以高新  相似文献   

2.
一 为了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沦和实践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所和河南新乡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召开了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经理和经济师等实际工作者共40余人,聚集一堂,互相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共同研讨,切磋我国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为繁荣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
去年一月和四月间,钱学森同志曾就建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问题给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郁文同志写过两封信;郁文同志为此于去年9月给我院写了“一条建议”(已经院务会议讨论同意实施)。本刊征得他们的同意,将这两封信和“一条建议”摘要发表出来,意在引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更大注意。近些年来,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不断发出呼吁:建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并且已经成立了以钱三强同志为主任的“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应该说,这是一个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极富远见卓识的建议,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性考虑。我们认为,由科学家们在当今发出的这一呼吁,绝不是老生常谈,也不仅仅是为了科学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基于他们对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富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深谋远虑。人们都还记得,在我国现代史上,“科学救国”曾经是一些前辈仁人志士的热切希望,然而在没有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政权,没有改造旧生产关系和建设起基础性的产业体系的时期,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现在不同了,历史走过了它应走的阶段,一个新的阶段到来了。党中央在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并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开始向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时,又适时地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争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实现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这也就是说,科技兴国今天已成为现实的时代课题和全民的历史任务。当然,科学兴国决不能理解为“科学救国”的旧话重谈。这不但是说,政治前提已根本不同了,而且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也远非昔比,科学技术已经被提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已经成为国家独立、民族兴亡的关键因素。同时,科学本身也再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然科学了,科学必须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能再相互隔绝,这是社会实践的迫切要求,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为一门科学,这已不仅是一种预测,而是一个实在的趋势了。不言而喻,要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解决认识上,组织上的许多问题。作为-起点,建立某种形式的科学团体是必要的,在初始阶段,两大科研系列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借鉴某些方法、手段,也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它不能停留于这些工作上,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势必要涉及到科研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从社会科学领域说,更是如此。在这个重要的时代课题面前,是否需要考虑在科研组织管理、科研方向和课题选定、科研成果评价、人才培养、干部教育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呢?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元可回避的问题,而具有强烈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这一领域的科研领导组织工作者)也不会不严肃地深思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洪流冲击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了实现“科技兴国”,党和国家、广大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要真正落实党中央“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的重大决策,必须把改革开放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社会关系的调整产生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从而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受到理论界的重视。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已构成新的理论热点。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被提到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关系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自然科学光芒四射,价值不言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技术发展周期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态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技术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周期性。我们认为,从这个角度来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是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弄清科技发展和技术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社会机制。这对于深刻揭示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现代化关键在于社会科学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觉得是还没有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真正放在首要位置,还没有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个任务,就是要研究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科技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研究怎样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研究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机制,研究新科技革命的社会意义。这些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值此《医学与哲学》创刊 2 0周年之际 ,我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以空前巨大的速度和规模与人类社会对其的需求相结合和统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将向综合集成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的思维规律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知识创造的价值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主要位置 ;在科学技术与文化之间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将成为强大的潮流 ,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得益…  相似文献   

9.
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于如何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大家议论很多,有许多文章,我读了也很受启发,很受教育;也促使我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人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学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按照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精神生活里,在国际意识形态的论战中,人们把法兰克福学派理解为一种哲学流派和一种社会政治观点。这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政治观点明显反映在 M.霍克海默尔、T.W.阿多尔诺、H.马尔库塞的著作和后来 J.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此外,A.施密特、H.施威本豪塞、H.施奈德巴赫、A.魏尔迈、O.内格特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信徒。法兰克福学派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同时以解释马克思和批判马克思自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成立STS研究中心艾理最近哲学研究所成立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其目的是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促进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合理的决策思路。STS是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传统观念不同,不仅把科学看作“认知过程”,把技术看作“建造或生产过程”,而且把二者都看作“社会过程”、“社会事业”,要研究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其它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它不再不加疑问地认为科学技术是“绝对地好的”,“纯粹进步性的”,而是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取得物质进步的同时往往要付出人文心理方面的代价;只有把这二者协调解决好,才能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STS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②环境、能源、人口等全球问题;③对作为社会事业的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④STS教育。在STS产生以后的短短20多年间,引起了美国社  相似文献   

12.
论说明、理解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说明、理解、反思,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涉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哲学基本特征的判定,对科学一体化的多层面研究,以及实现哲学对现代科学大跨度综合的可能性与现实途径的探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在考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作者有关说明、理解、反思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以期对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一、关于自然科学及其说明的“发生学”与“遗传学”考察要了解自然科学的“说明”,它的初始内涵与演变,必须从“发生学”和“遗传学”的角度,对自然科学的生成发展进行考察。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社会发展的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尝试对近代以来发展哲学的]变理路进行探讨,揭示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层根源,理解马克思发展哲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科学世界观与近代发展真理论主流以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对发展哲学进行界定,可以把发展哲学划分为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这种划分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是理论倾向性所体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如在马克思的发展哲学那里,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就是“一体两面”地统一在一起的。发展真理论的形成与近代科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及其社会效应,自然科学成了近代…  相似文献   

14.
1.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难怀疑、否认社会发展规律性(Gesetzlichkeit)的人常有的说法是:社会的、历史的各种现象不同于具有“法则性”、“规律性”的自然现象。因为它带着“独特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和“非周果性”,因此不能认为其中有像自然现象那样的“法则性”、“规律性”。如所周知,十九世纪末,新康德派的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面对来自自然科学的攻势,为了维护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16.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对立、冲突早已有之,这种争论以及两大思潮在当代逐步相互靠拢、吸收乃至谋求融合的新发展,在我国思想理论界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已逐步成为大家共识的情况下,这类问题的讨论愈益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亦应看到,正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一样,两大思潮谋求融合的新动向归根到底反映了西方工业化以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危机及其演变,其中所蕴涵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恰是实践难题、历史难题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而在西方的社会框架与思维框架内,两大思潮的冲突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的,其谋求融合的趋势不过表明了实践难题、历史难题及思维难题需要解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难题转化为正面研究的课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拓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诸如:怎样正确认识和有效地处理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科学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关系;如何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中,充分认识马克思所提出的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打破旧式分工和不合理的学科界限,切实有效地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如何认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对计量、概率、模型等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与自然科学研究中人文因素、价值因素的增强的关系,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以给我国的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强有力的支持与推动,怎样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有效地避免、克服西方工业化和科技发展过程所出现的消极后果;如此等等。无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从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高度,科学地阐明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服务于当前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的需要。通过冷静、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才能真正透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及其某些新的变化,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及解决途径,也才能真正克服两大思潮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技术干预和增强人类道德的系统性实现,引发了人们的希望与恐惧、期待与不安、支持与反对的对立。增强派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人类完全有权利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与自由意志、社会公平、人格特性等问题并不冲突,并能助人以达到"行善"境界。反增强派则主张人类无权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是一种"扮演上帝"的行为,会限制人类自由、扩大社会差距、人格同质化,甚至引发个体安全和社会风险等问题,道德增强的交锋实质上是传统道德自然主义与道德非自然主义两派博弈的理论翻版,它把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引向深入,有助于人类探寻道德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阿尔都塞,把受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系统方法、结构方法、模型方法的影响而在人文科学中形成的一种新思潮——结构主义,用于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解释,提出主导性结构、结构性因果观等一系列“新”概念,强调社会的总体性和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1.在我看来,所谓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应当是相互的,但在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单向性的“渗透”过程:人们将科学技术的成果或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和哲学,试图以科学技术的理想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