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具有丰厚的国内理论资源,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国外理论资源。其中,国外理论资源既包括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受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我们对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资源关注得较多。如今,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葛兰西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典型。它启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要探寻本民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继承与更新,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自觉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任务是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总体性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的一种战略性考虑;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给予全面深入的清理、总结与整合;这种进展主要体现哲学主题转换、哲学观念发展、哲学思维方式跃迁、哲学视野拓展、哲学内容丰富、哲学研究方式变化、哲学发展新路径和哲学功能提升、哲学本体重解和哲学形态建构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路径.探索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是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精神家园"路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哲学堂》20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是以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中介经由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来完成的。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非一帆风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要求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关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各流派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更新其内容改变其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沈志远是中国早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他编撰出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创办了多份马克思主义期刊,较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作了研究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著书立说,对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在深入研究沈志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贡献时,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发掘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贡献,努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建设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哲学现代化问题,在我国哲学界讨论得很热闹。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主张进行哲学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但有的同志不赞成哲学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法,理由是:(1)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就不应再针对它提“现代化”,免使人产生怀疑,误以为它过时了;(2)自然科学的发展历来都是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具体结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只能起这个作用,谈不上什么哲学现代化。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顺利发展,还有必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静 《哲学动态》2012,(5):27-31
前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身主体内容的苏联哲学也出现了根本变化。但是,苏联哲学的终结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前苏联的解体也许为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带来了契机。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动向,尤其是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李达是中国现代史上少有的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重要的贡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其他重要代表人物相比较,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独特理论个性。考察、揭示、把握和品味李达哲学探索的独特理论个性,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内在规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尚庆飞 《哲学动态》2023,(2):118-1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推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诉求。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立胜研究员通过撰写《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等学术论文,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建构、学术研究范式的更新;通过组织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并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推动学界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学者将其理解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被赋予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一研究出现了同一概念走向不同解读的复杂格局。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林元教授早在21世纪初就关注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表了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并与他的团队撰写出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刊委托南京大学哲学系尚庆飞教授深度访谈刘林元教授,试图在进一步辨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就其产生与发展机制、目标使命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凭借其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实现了对旧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实践观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理论的中间环节,即马克思的现实观。作为科学实践观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间环节,马克思现实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原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原则的原初形态;它既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创新,又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别讨论了这一哲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七个方面和随之而来的这一哲学“泛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九个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泛意识形态化”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来说,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和值得充分研究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5.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解间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达到客观准确的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解释学的研究,有两个要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问题,它们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理解间距问题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值得问题作出比较深入的探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必须清除两种错误观点或认识。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凝固化的理解。这种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个所谓不变的“原意”,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7.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不断追求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理论风格和最为突出的理论特色。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站在实现了"认识论反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科书体系",孙正聿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从"学说""学术"和"学养"的统一来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孙利天先生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是在"中西马"哲学的比较和会通中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落到实处",而贺来先生的《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则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来挖掘和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这四本书共同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从"教科书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书讯     
近期,由华侨大学杨楹、张禹东教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大学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系列成果《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本书立足于“生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创新命题。在此基础上,多维度的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辩证思考,试图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本书分三编十章内容,收录文章近80篇,70余万字,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