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6,(5):105-111
本文通过探讨死海古卷、斐洛的希腊化寓意解经、《密释纳》与《塔木德》及其与希伯来圣经之关联,呈现了早期犹太释经及其发展的概貌。圣经正典的合法化,第二圣殿之后犹太人的希腊化,以及不同犹太社群之间的身份冲突,都影响了早期犹太的释经活动。随着犹太人流散于各地,犹太释经传统受到当地文化的塑造。除了希腊七十士译本外,还有亚兰文译本塔古姆。独特的犹太释经进路与早期希伯来圣经译本的出现,对后来漫长的圣经诠释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南阳 《学海》2014,(2):184-190
一般认为,公元一世纪末,犹太拉比制定异端祝祷咒诅基督徒,以便把基督徒驱逐出犹太会堂,这是导致基督教在二世纪初从犹太教分离的关键因素。而近期研究对异端祝祷最初的谴责对象,以及拉比何时建立对犹太会堂的控制,都有争议。本文对上述争议进行分析,探讨异端祝祷的最初文本、谴责对象,并结合拉比权威在犹太社会中确立的过程,评估异端祝祷实际产生的影响,认为异端祝祷不足以作为基督教与犹太教于二世纪初分离的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3.
希伯来先知是"轴心时代"图景中以色列宗教的代表,其言行和经典对于犹太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犹太传统对待先知的态度和阐释方式不同于基督教,明显地呈现出一种从重视到冷落的转变。先知在早期犹太传统中居于"显耀"地位,然而,经过后世犹太教拉比的刻意处理,最终导致先知在犹太传统中几近消失。犹太传统中长期占据主流的"律法中心主义"是拉比有意采取措施对主张伦理改革的先知进行颠覆和解构的决定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乃基督教文学。这不仅是说那里有但丁、歌德、艾略特等无数倍受景仰的上帝的赞颂者,而且是说就连伏尔泰、尼采等上帝的反对者,也同样被上帝所照耀,从那儿获取营养。艾哈特说:“只有基督教文化,才能造就伏尔泰和尼采。”可以说,西方文学全体沐浴于神之光,从西奈山上,从十字架上分享着上帝的荣耀之美。 然而,这里立即引出一个问题:怎样看作为西方文学一部分的希腊文学? 狭隘地看,希腊文学无疑是异教文学。它对奥林匹斯诸神的崇奉同基督教的一神信仰、它对尘世之乐的爱同基督教的圣爱都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斐洛的划时代贡献在于用柏拉图哲学阐释圣经神学,将希腊的逻各斯精神注入希伯莱的上帝信仰,提出关于作为上帝与世界之中介的神圣逻各斯的学说,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神圣逻各斯作为上帝的自我显现,是上帝的创世之道,同时是上帝的救赎之道,因而是全部基督教神学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魏鲁男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英译文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道教核心概念“玄”、“道”、“一”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观,探讨其操作手段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根源.本文认为,“玄”、“道”、“一”作为道之本体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可视作同义项,但这三大概念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里已有明显不同,译者将“玄”、“道”、“一”与“上帝”绝对等同,并在译文中按目的语文化习俗借基督教“上帝”概念的多种赋义对应解读,这一缺乏“文化自觉”的宗教阐释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时代已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7.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道与逻各斯     
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救恩的核心是神与人的同在.上帝是一位与人同在的神,是以马内利的神.这是上帝的应许,也是上帝救恩的行动.当福音从犹太经小亚细亚传到以希腊哲学为主导的罗马世界时,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概念被借用来说明上帝如何与人同在.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逻各斯、上帝的话成为人,是无限的超越的上帝进入有限的物质的世界,为要与人同住...  相似文献   

9.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英译本的Word、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利奥·拜克通过对保罗的思想、福音书传统及其内容和耶稣思想的犹太本源性的历史考察反驳了哈纳克对两教渊源关系的否认,论证了基督教的犹太教历史起源;从犹太教的一神神圣信仰及其伦理本质特征等几方面进一步阐释了犹太教作为神圣信仰来源的含义,体现出现代犹太学者对犹太教的伦理神本质特征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和发扬,确证了犹太教和犹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敏敏 《宗教学研究》2008,2(1):122-126
本文讨论了现代基督教三位一体神学的巴特和托伦斯的基本框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其上帝观的基本内容(1)自我启示的上帝与内在三一/经世三一的关系;(2)内在三一/经世三一和homoousia(本质同一)的关系;(3)现代基督教上帝观与古典基督教上帝观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救恩的核心是神与人的同在。上帝是一位与人同在的神,是以马内利的神。这是上帝的应许,也是上帝救恩的行动。当福音从犹太经小亚细亚传到以希腊哲学为主导的罗马世界时,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概念被借用来说明上帝如何与人同在。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逻各斯、上帝的话成为人,是无限的超越的上帝进入有限的物质的世界,为要与人同住。  相似文献   

13.
“上帝”考     
上字既有时间在先之义,亦有空间在上之义。帝字本义含源头之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上帝"可能指早先的先帝、先王。从先秦与秦汉文献来看,上帝与天是不同的。汉末开始称天为天神、天帝。此后,上帝成了天的"别名",人们用天取代了上帝。近代以来人们以上帝来指称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成了西方之神。故,人们通常误以为上帝或指天,亦或指西洋神。中国先秦时期的上帝应该指先帝。  相似文献   

14.
由希腊罗马思想与犹太主义和其他中东宗教成份的融合所造成的基督教哲学的兴起,在伦理学史上展现了一个新纪元,虽然它是出斯多葛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所准备的。斯多葛学派关心和自制,新柏拉图主义寻求与万物之源重合为一体,这些在早期基督教哲学家中都与犹太教对于人格化上帝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圣训是道德权威的本源,圣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伦理标准的两个源泉:人的理性和神的意志,都并列在一个伦理学体系中,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在对于神学原理的种种互相抵触的宗派阐释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国基督教的精神熏陶、听人讲授《圣经》和反复阅读《圣经》等五个方面,说明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背景。认为对耶稣容忍精神的体认、对耶稣人格的崇高评价、关于上帝的独特见解等方面构成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胡适早年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以上帝为人之至极,人为具体而未臻之上帝"以及耶稣的容忍精神,对胡适的一生有长远而重要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早期基督教传统形成的过程中,连续性是最重要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其与犹太教甚至与希腊古典文化之间的连续性,也离不开使徒之间的连续性.离开了这种种形式的连续性,就不会有早期基督教传统的形成,也不会有基督教传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连续性就没有基督教.  相似文献   

17.
以公义为核心的慈善活动是犹太教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犹太教教义中,行善是上帝的诫命,是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富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犹太人自圣经时代就发展出十一税等许多救困扶贫的慈善活动,到拉比犹太教和中世纪时期,犹太人又逐渐发展出众多慈善组织和机制,犹太人的慈善传统日益走向成熟。犹太慈善传统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到之处,这不仅对于犹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积极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保罗《腓立比书》中困扰历代释经者的一句话"死了就有益处",试图从古典修辞学、古典文学与古典哲学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从而展现早期基督教复杂的思想来源。在其中重点关注罗马斯多亚哲学对保罗的影响,通过考察二者对待生死问题的异同,说明初生的基督教虽然深受古典哲学的影响,却在人生根本问题上彰显了与哲学迥异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9.
在颓废观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中,犹太-基督教的时间-历史观念的意义甚为重大。有别于柏拉图于存在与生成维度赋予时间-历史观念的本体论解释,犹太-基督教末世信仰所形塑的线性时间观视没落为世界终结的序曲,没落与新天新地相涉而具有新质。没落非为悲观、绝望的堕落一维,而是内含展望末世的希望可能,由此表现出强烈的欣悦感。没落亦非为柏拉图意义上现象界的非真实存在,而是实存于现实世界中的时间面向。而犹太-基督教末日临在的时间或然性导致没落的危机意识加剧,以致其时时竭力抓住现在,准备放弃未来获得救赎,由之对近代审美现代性之于世俗时间的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近代以降犹太-基督教没落观念的历时性播散并与进步观念的悖论性存在,不仅表明其时间-历史观念没落与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借此可以深度反思将没落与进步视为对立所造成的现代世界之殇的极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希腊、罗马文化中古典修辞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对使徒保罗、特土良、安布罗修、奥古斯丁等基督教布道家的影响,并着重指出了基督教的讲道与古典演讲术在本质上的不同:讲道是福音和上帝恩典的宣讲、是圣灵的工作。好的讲道和讲章的关键,在于讲道者对福音和真理的信奉与委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