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持是必要的。从梦的实验研究发现,“梦剥夺”的人反而会出现精神不振等不良反应。许多睡眠障碍患者由于对梦的错误理解而焦虑、紧张,他们频繁地使用各种安眠类药物,但是无济于事。通过梦的分析治疗,使他们对梦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不再害怕做梦,结果因为“心安理得”而安然入睡。由于梦主要发生在眼球快动睡眠期,这时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依然在活动,但因这些兴奋的脑细胞群之间的联系已不能正常进行,所以梦的内容往往是离奇古怪的。做梦这种现象就像夜晚大部分人都要收工休息,而少数特殊行业的人却要在夜间上班工作,这些夜间工作的人就是…  相似文献   

2.
梦境谈     
中国有“痴人说梦”的成语,似乎告戒人们,梦是不可问津的事情。然而当今时代心理科学探究人的一切行为,对于梦境过程也不例外。反省自己做过的梦,您可能同意,梦境永远存在于半醒半睡的状态。人们在熟睡的时候是没有梦的,而在深沉的睡眠逐渐浮起时,才会进入到梦境之中。做梦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P.Cicogna等人进行的一项睡眠实验中,将27名被试分别从四种睡眠状态中唤醒,记录被试所报告的梦及由梦引起的联想回忆,对梦报告如梦联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支持以下这一有关梦的认知活动的假说:在不同抑制程度即睡眠的不同阶段梦的激发具有相同的认知运行机制,具有同一成梦系统,只是在不同的水平操作而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白明 《天风》2023,(5):57-58
<正>有一个我们都容易忽略的事实:以人类平均寿命计算,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总共会花6年的时间做梦。梦是我们最熟悉但也最陌生的一种经验,它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记忆、情感、认知甚至属灵的层面。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5.
艺术梦思     
人的思维有三种类型,睁眼思维、卧思和梦思维。梦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是通过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里随机性。每个人每夜都会做梦,只是各人情景不同而已。根据生理学研究,睡眠是脑神经的抑制过程,大部分抑制中又有一部分在兴奋,便是梦中思维。那么,梦思对文学创...  相似文献   

6.
李德明   《心理科学进展》1986,4(2):57-59
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睡眠包括两种类型的事实业已得到公认。这两类睡眠是慢波睡眠(SWS)和快波睡眠(FWS),通常前者还可称作非快眼动睡眠(NREMS)或同步睡眠,后者还可称作快眼动睡眠(REMS)或异相睡眠(PS)。成年人的慢波睡眠又包括4个分期。慢波1期的EEG特点是α波降低并呈现若干θ波;慢波2期在θ活动的背景上呈现σ梭形波“K-复合体”波;慢波3和4期的特征是高振幅的δ波,差异是4期的δ波指数较3期更高。快波睡眠的EEG特征与觉醒时相似。两类睡眠是哺乳类普遍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宋国萍  苗丹民  皇甫恩 《心理科学》2004,27(6):1454-1456
睡眠和记忆是人类重要的功能.人们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感兴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睡眠和记忆之间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动物和人的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并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有关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成像等的研究成果.在有关人的探讨中,进一步讨沦了快波睡眠,慢波睡眠、睡眠的组织、睡眠缺失等对记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孔华 《天风》2011,(4):18-19
经文:创37:1-20"无梦"的人生空跑一场;"失梦"的人生迷失方向,"有梦"的人生充满希望。约瑟一生围绕着一个"梦"字,是梦"害"了他,也是梦成就了他。在父家做儿子时,他是"做梦的人",因两次做梦招致哥哥们嫉恨,结果被哥哥们出卖沦落异邦;在埃及护卫长波提乏家为奴时,他是"追梦的人",敬畏神不甘堕落,情愿蒙受不白之冤,承受牢狱之苦也不放弃心中的"梦":在监狱为囚犯时,他是"解梦的人",为膳长和酒政解梦的他,  相似文献   

9.
漫步在旅游工艺品市场和古旧书摊,发现有不少旅游工艺品和一些非法或合法的出版物上都印有<周公解梦>、<孔明解梦>等内容的文字,从而不得不使人相信,时至今日,梦这一"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表象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由于它的来无迹、去无踪,神秘莫测而始终引起人们各式各样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我出生在四川峨眉山脚下的一个普通农民家,要说做梦,从小就做,也做过许多不同的梦,但无论怎样,也不会梦到会有今天……高考落榜后的第一个梦就是从军梦,但没能实现。第二个梦就是作一名普普通通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这个梦实现了,而且被升华了。由于家族上几代人信仰天主教的原因,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考进了西南地区联合开办的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这是改革开放后开办的第一期神职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11.
多梦人生     
常听人说,女人爱做梦,男人爱打鼾,这一逻辑不知源于何时,也无从考证它的准确性能占百分之几。总之,我们俩口儿就恰恰相反:老婆爱打鼾,我却爱做梦,而且几乎天天有梦。这不是因为我爱幻想,恐怕是因为儿时撞上了自然灾害,导致生活太差而引起的身体虚弱。 不过,我认为常做梦不一定就不好。有时梦里  相似文献   

12.
梦的启示     
人在熟睡之后往往要做梦,依据弗洛依德的观点,做梦是人的潜意识活动。人的潜意识,实在不好捉摸,它或许产生于人在现实处境中的某种感受,或许完全出自于一种联想,抑或是毫无根据的妄想也说不定;也或许是人的大脑在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混乱的思维,更可能是人在受  相似文献   

13.
用脚去做梦     
“用脚去做梦,有梦,脚步就不能停下”,一句平常却有力度的话!一句能够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它不由让人想起那英的那首歌:“不管与你的路有多苦,擦干眼泪告诉自己不准哭,再多的伤害我都不在乎,只要你我坚持永不认输……”  相似文献   

14.
用脚去做梦     
“用脚去做梦,有梦,脚步就不能停下”,一句平常却有力度的话!一句能够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它不由让人想起那英的那首歌:“不管与你的路有多苦,擦干眼泪告诉自己不准哭,再多的伤害我都不在乎,只要你我坚持永不认输……”  相似文献   

15.
以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考察了173名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和可控性的理解。结果表明:(1)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的理解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认为具有与某事物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人更有可能梦到该事物,而4~6岁儿童在偏好如何影响梦的的理解上与成人不同。(2)与4~5岁儿童比,有更多的6岁儿童认为梦具有弥补没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未达到成人的水平。(3)4~6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梦是不可控的,表现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做梦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的过程,并认为个体的意愿能够控制做梦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的各个环境中,人们在欣赏建筑周边美景的同时,也会有能够找到一个能容纳他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空间的需要。而能够满足他们使用需求的空间可以是"灰空间",这类空间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人们会在这个场所中逗留时间较长,在这个环境中它能够满足人们一般的行为需求、活动目的以及各种对私密及安全相关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消退学习受损,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用脚去做梦     
"用脚去做梦,有梦,脚步就不能停下",一句平常却有力度的话!一句能够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它不由让人想起那英的那首歌:"不管与你的路有多苦,擦干眼泪告诉自己不准哭,再多的伤害我都不在乎,只要你我坚持永不认输……"梦想只是一种愿望,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上人间,也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从头到脚的长度。  相似文献   

19.
电影与梦     
关于电影与梦想相类似的观点由来已久.而详细谈论电影与梦之间关系的是博德里、克里斯蒂安·麦茨和孔采尔.博德里主要谈论了电影状态向梦靠近的机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在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三大主要区别:做梦者不知道他在做梦,电影观众知道他在电影院里;电影状态是一种真正的知觉状态,梦是一种幻觉现象;电影比梦更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构造因素.同时,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虽然电影状态会出现退化和幻想,但是主要依据白日梦的规律.他指出,电影占据和协调着意识的三个层次:梦的层次、白日梦的层次和知觉的层次.而这种对梦、白日梦和知觉的协调,从而规定了电影能指的性质以及其与观影者的关系.而孔采尔更多的是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运作的概念当作一种阐释策略,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综合以往的释梦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对焦虑梦的运作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种结构化的释梦方法.研究结论:焦虑梦的梦境是由多个相似焦虑事件的记忆元素建构而成,并由梦者睡前所体验的"半成功"地压抑了的焦虑感受所触发.通过对构成梦境的记忆元素进行分析整理,能发现做梦者在做梦前一段时期内比较重要的、重复出现的焦虑主题,从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