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俊升  丁雪辰 《心理科学》2012,35(2):384-390
摘要:用同伴提名和班级戏剧对小学4年级至初中二年级787名儿童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同伴接纳与社交淡漠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淡漠在一年时间内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测试时间与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一年时间里,小学男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减少、女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增加,而初中男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增加、女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减少;(3)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关系模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测的社交淡漠可以显著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而前测的同伴接纳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社交淡漠。女生则呈现完全相反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颖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14,37(4):894-901
摘要:对787名小学4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一学年的追踪研究,考察社交淡漠对其后同伴接纳、同伴欺侮的预测,以及学习成绩对上述预测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前测社交淡漠可以负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正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欺侮;(2)前测学习成绩可以正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欺侮;(3)社交淡漠对同伴接纳、同伴欺侮的预测受学习成绩的调节,较高的学习成绩会弱化社交淡漠对同伴关系不良的预测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社交淡漠的青少年免受同伴的消极对待。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同时考察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及偏差对社交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儿童完成同伴评定、知觉评定、社交自我知觉和班级戏剧量表。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同伴接纳知觉越来越准确;儿童的同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四年级男生的异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低于女生;(3)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正向预测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但对活跃退缩不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6.
刘儒德 《心理学报》1997,30(2):166-171
对58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下自学加法法现(规则学习)以及应用法则进行简便计算(技能学习)时学生学习控制水平(即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步调的适当性)与元认知监控水平(即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规则学习中,CAI学习控制水平与元认知监控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在技能学习中,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2)规则学习的学习控制水平显著高于技能学习。(3)CAI学习控制水平和元认知监控水平两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时间两者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消极退缩、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不同水平同伴关系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其中,处于同伴关系个体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分别为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质量和群体接纳水平的同伴接纳,而处于人际交互水平的消极退缩在控制了其他水平同伴关系变量的影响下,并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以215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学生知觉教师期望与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正向预测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的发展;(2)同伴接纳分别在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与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生知觉教师期望消极反馈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因此,同伴接纳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伴提名法获得215名早期青少年(5年级、7年级)的同伴地位(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分数,采用关系网络问卷(NRI)获得友谊支持分数,以学生期中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的班内标准分的三科平均分作为个体学业成绩的指标,分析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同伴接纳和友谊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女生的学业成绩高于男生,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友谊支持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同伴拒绝均显著负向预测5、7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7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可以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尽管高同伴接纳并不能补偿高同伴拒绝给学业成绩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它也是个体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必要条件;在5年级和7年级,友谊支持都不能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韩仁生 《心理学报》1998,31(4):442-451
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选取普通学校小三、初二、高二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采用等组对照设计,一为实验班,一为控制班。实验分前测验、教育干预、后测验三个阶段。各班均参加前测验、后测验,教育干预阶段实验班接受归因训练,控制班不接受任何训练。结果发现:(1)归因训练可使学生的成败归因、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积极方面转化。(2)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3)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坚持性水平。(4)短时间的训练对高  相似文献   

11.
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王振宏  刘萍 《心理学报》2000,32(1):65-69
以119名高中学生为被试,测量研究了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内在动机、掌握目标、学习策略、智商分数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外在动机、业绩目标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负相关。智商分数、学习策略、动机因素与学业成就存在着因果关系,智商分数(β=0.476)、学习策略(β=0.220)、自我效能(β=0.207)、掌握目标(β=0.185)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并直接影响学业成就。而内在动机(β=0.184)通过直接影响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12.
以43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总体影响,其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且主要是通过认知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产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学习策略这个中介变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成就目标定向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策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教师期望评定量表、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量表,就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业成就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对教师期望水平及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业成就动机也有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感和学业成就动机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ACHIEVEMENT MOTIVE: ANALYZING THE VALIDITY OF THE WOF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ence and Helmreich developed the Work and Family Orientation (WOFO) Questionnaire as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and career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a unitary construc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as not sufficient to account for broad patterns of behavior in varied situati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idence for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WOFO questionnaire based on data from a large group (N = 3, 727) of men and women with high educational and career aspirations. Evidence presented includes factor analysis of the WOFO subscale dimensions, subscale reliabilitie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gender and masculinity-femininity on achievement motives. The research confirms new insight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motives and sex roles for women and men.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the status of male and female American pupils were compared. 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 predicts that male pupils would have higher status than female pupils and, therefore, be more active and more influential.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predicts that interaction with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would result in a process of acceptance characterized by equal status of male and female pupils. Seventy-five sixth-grade boys (n = 43) and girls (n = 32)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cooperative conditions and one individualistic condition stratifying for sex, ability level, and original classroom.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for 55 min per day for 14 instructional days.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ulted in greater retention and higher level learning than di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Although there were initial achieve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nd although boys gained in status over girls in the individualistic condition,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in the cooperative condition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chievement, verbal participation in the group, perceived leadership, and statu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 The results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in male-majority, female-majority, or equal-sex groups.  相似文献   

16.
17.
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和量表法考察了原有知识、学习策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结论如下:(l)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2)原有知识、学习策略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高中生学业成就出现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原有知识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学习策略和非智力因素;(3)智力通过原有知识对学业成就发挥重要的间接影响;(4)非智力因素还通过原有知识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围棋活动对小学生智力与学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和林  孔克勤  胡瑜 《心理科学》2006,29(4):852-856
研究采用瑞文高级推理测验和GITC测验对围棋特色学校小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并与其他学校相同年级学小生进行比较,同时比较4组高年级被试的语文、数学成绩,结果表明下围棋具有很好的益智作用:从事围棋活动能促进小学生总体智力水平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数学成绩的促进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学习成绩与社会行为的交叉滞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考察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在21个月中的学校适应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同时性测量中,由教师评价获得的中小学生的社交领导能力、定向耐挫能力、果敢性社交技能得分和同伴积极提名分数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他们的攻击破坏得分、学习适应不良得分以及小学生的同伴消极提名分均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在前测中的社交领导能力得分、攻击破坏得分、定向耐挫得分、学习适应不良得分、果敢性社交技能得分同伴积极和消极提名得分均可以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对中学生来说,这种预测关系只在攻击破坏行为、定向耐挫行为中存在。中小学生的害羞抑制得分和焦虑抑郁得分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既没有同时性的相关关系,也没有滞后性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