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小说《封神演义》中所载的火神为考察点,将其形象与文献和考古发掘中出现之祆神相比较,证明了小说中之火神与文献记载之祆神在形象、姓名和文化意义方面十分相似。因此佐证了陈垣先生的结论,宋元以后祆神与中国火神信仰已经融合。本文还引用佛经记载,解决了为何唐宋典籍均将祆神比附与摩醯首罗之疑问。  相似文献   

2.
<正>敦煌火神庙,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寿昌北路的中医院北街分院(也是敦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大楼东侧的后面,是河西地区现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建筑。据清道光辛卯年(1831)版《敦煌县志》记载,敦煌火神庙始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现仅存大殿一处(图1)。关于敦煌火神庙的研究文章有日本学者小川阳一的《敦煌における祆教庙の祭祀》和姚崇新的《"火神庙"非祆庙辨》~1,以及胡同庆的《敦煌  相似文献   

3.
二郎神之祆教来源--兼论二郎神何以成为戏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郎神为诸多戏神之一,其产生与形成,学术界尚争论不一.其中二郎神为李冰、赵煜等说较为流行,在民间也较有影响,而该神与祆神之关系,则不甚为人所知.本文主要论证,二郎神出自四川,其形成与流行于四川与祆教神系有一定关系.元明清以来流传之二郎神形象颇受祆神形象之影响.祆教所以流行四川,则与五代十国前后蜀王室对此教之信奉有很大关系.从中可见祆教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所起之若干作用.而二郎神所以成为戏神,又与大量胡人充当乐官有关.从中亦折射出中国古代音乐与戏剧曾深受胡乐影响之事实.  相似文献   

4.
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画将古老的哲学意趣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注重情感的表达与人格的体现。中国哲学所提倡的“写心论”、苏东坡曾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论中所提出的“逸品为上”,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强调了这一个问题。历代画家的作品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18~20日,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与杭州师范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举办全国性的关于梁启超的美学和文艺思想的专题研讨会.参会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学者及梁启超先生的后人.现将会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唐宋之际的佛、道两教文献中有关九曜和十一曜的资料出发,首先考察了源自密教星占术的九曜概念和它们的天文含义,然后通过对唐末五代的九曜醮词、罗天醮词等文献的解读,确认了对九曜和月孛的崇拜已经成为当时道教醮仪的组成部分;文章对宋元学者认为的十一曜源自《聿斯经》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十一曜星命学是由中国本土术士在九曜星命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天神崇拜后改造而成;文章还指出宋真宗崇道刺激了十一曜星神崇拜的流行,民间术士和官方历算家都为这种流行的信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胡治洪 《学海》2007,(6):38-44
邓晓芒先生《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一文之"答胡治洪教授"部分,非但没有澄清笔者在《指"误"者之误》中对他的《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中存在的理论矛盾、概念滥用、文本误读、常识缺失诸问题的质疑,反而进一步暴露了其逻辑悖谬和理性迷失,由此反映了邓先生缺乏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化问题的资质.与他所谓"由于我而把这一场半生不熟的讨论引向深入"的"宏愿"相反,当前这场关于"亲亲互隐"的讨论已经无可救药地被他导向了"浅出".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首先由张岱年先生明确提出的"综合创新"论已经有了三个发展阶段.张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创造的综合"论,80年代继续发展为"综合创新"论.经过包括方克立先生在内的诸多学者的阐扬和论证,"综合创新"论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方克立先生高度评价了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赋予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并在2006年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论,把"综合创新"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并多次强调这个思想应归于张岱年先生.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鲁迅先生颇含贬义的所谓“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被某些道教学者误读为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一个科学的论断”,“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这种做法虽然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反而愈演愈烈,成为道教学界的主流性观点。不但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一定混乱,而且还以讹传讹,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事实上,如何理解鲁迅先生这一“名言”,已经成为一桩必须认真对待的学术公案。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research conducted in Québec,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hape of the social life, apocalyptic ideology and authority structure of the Ordre du Temple Solaire (OTS) or Solar Templ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ary Douglas's typology of ‘group and grid’. The pollution fears and purity rituals of this controversial new religious movement are analy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ir decision to orchestrate a religiously‐motivated mass suicide/homicide, explained in their suicide documents as a ‘transit’ (a magical feat of soul travel) to the Star Sirius. Douglas's insights into how the human body becomes a ‘natural symbol’ for small, persecuted groups, mirroring the social body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its exits and entrances vis‐à‐vis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are applied to the alternative patterns of sexuality and parenting in the O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gical aspect of the mass suicide expressed a concern for purity and for protec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community.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ritual homicides in Morin Heights resemble the ‘witch‐hunts’ characteristic of Douglas's ‘small society’ that conceives of itself as the perfect, impermeable vessel.  相似文献   

12.
“以庙为家”是每个道教徒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对于十方丛林中的全真道士来说尤为重要。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中国道协第六届代表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目前少数道教徒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衣冠不整、道不像道。”①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道教的形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少数道人缺乏“以庙为家”的观念。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呢?对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宫观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十方丛林也就是十方常住,是道众陶融品性、学习道教规法威仪的场所,它应当有…  相似文献   

13.
郁永龙 《中国道教》2009,(5):50-52,56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宋代杨备诗赞“吴郡名山第一峰,翠微心在碧霄间,林泉潇洒烟岚秀,直拟结庐终老闲”。此山钟灵萃秘,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可谓“云构万山窟,楼阁千余楹,花落碧云静,药长名山灵”。穹窿山海拔高341.7米,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  相似文献   

14.
勤劳、朴实、智慧的西藏人民,在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生产劳动中,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民族文化,也创造了多彩的科学技术.今天给人们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的是西藏建筑的魅力和藏医药的神奇.  相似文献   

15.
16.
The survival of the cosmos is said to depend upon proper performance of the complex daily liturgy in large Hindu temples. This paper describes such daily worship in the Murukan temple at Kalugumalai, South India. After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al stages—unction, decoration, food‐offering, and lamp‐showing—in the pūja rite which forms the basis of worship in Saivite temples, it seeks to understand this liturgy with reference to Hindu metaphysics, iconography and mythology, and notions of divine sovereignty. It is argued that such multi‐thematic analyses, which combine ethnographic and indological approache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Hindu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玄妙观位于苏州古城区的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点开放的道教官观之一。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苏州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玄妙观管委会在宗教事务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市道协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增实力、管理求实效、道风创特色”的目标,全面加强宫观管理,不断提高道  相似文献   

18.
19.
道教庙会是一种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型庙会,它产生于两汉,形成于唐宋,繁盛于明清.在其长期的产生发展中,它呈现出了大众化、狂欢性以及官方与民间的互动性等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20.
钟声祈福虽然不算宗教活动,但毕竟在宗教场所举行,由寺庙住持祈福。过多地强调钟声祈福的意义,把寺庙敲钟祈福活动当作党委政府行为,把明天的幸福寄托予祈祷之中,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