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宗教中,民间宗教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的下层民众信仰组织,它留给中国历史的记忆,是基于率真的"挽劫救世"的宣教和解脱民众于倒悬的信仰运动以及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运动."挽劫”是路径,"救世”才是目的,而"救世”则始于"救己”,中经"救人”,最后达致"救世”.  相似文献   

2.
张佳生 《学海》2015,(4):184-188
咖啡馆曾是近代早期英国文明性的公共空间,但18世纪末英国的咖啡馆却走向衰落,而报纸、俱乐部和政治等对其衰落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报纸首先成为新的公共空间,俱乐部则将公共空间区别化,而政府的政治监控却使公共空间私密化。同时,面对18世纪末的阶级对立,家庭也成为英国社会中上层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街坊文教馆是19世纪后期在城市贫穷地区出现的旨在改善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社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慈善机构,但是其工作范围和影响要比慈善活动要广泛得多.它的产生不仅反映了英国社会一些重要宗教派别和宗教人士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它对英国工业化以来城市落后街区民众的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改善、职业教育和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及英国社会改革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文媛  佟玉兰 《学海》2012,(4):191-199
威廉·科贝特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最具影响的激进派之一,其思想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宪章运动的走向。科贝特继承了英国传统激进主义思想,致力于维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争取议会下院改革、扩大人民代表权。科贝特生前与民众激进运动关系密切,去世后他的遗产通过科贝特俱乐部和生前著作这两个媒介传递给宪章派。科贝特的激进主张和策略在宪章运动中被广泛传播和吸收,对宪章运动这场19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运动始终坚持政治斗争的路线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2,(2):64-64
英国Christians Against Poverty(基督教反抗贫困组织)在一些教会开设基础理财课程,不但让民众免于负债,而且教会与小区结合拉近关系。课程教导民众如何运用智慧,处理个人信用卡、现金的花费,学会储蓄,避免重复债务的累积等。目前,至少有2万人参加课程,越来越多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理财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奥运跳水健将米尔斯与队友合作在里约奥运会中拿到了男子双人三米板金牌,这也是英国历史上首枚跳水金牌,也打破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长达12年的冠军垄断。如果仅仅是夺得金牌、打破纪录,似乎在本届奥运会上并没有什么新奇。但这枚金牌在英国多家报纸上牢牢地占据头版。米尔斯的金牌来之不易,七年前,他的生命原本走向了尽头。没  相似文献   

7.
赵文媛 《学海》2015,(2):211-216
威廉·科贝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激进思想以传统主义和宪政主义为核心,主张通过温和政治改良变革"腐败的旧制度",引导劳工大众放弃地下密谋支持激进主义,从而推动民众激进运动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现。科贝特在19世纪英国的激进运动和社会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转型时期社会弊端的批判为近代英国政治社会改革和成功逾越转型期陷阱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城市景观从"雾都"逐渐转变为今天郁郁葱葱的景观。而这则得益于19至20世纪中的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其中,较为著名的则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CPRE)这一环保组织。19世纪城市景观的变化触发了英国民众对乡村景象的怀念,而这也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的起源。CPRE的发展伴随着英国生态观念的转变,其立足点最终着眼于城市,乡村的发展是为了城市更好地复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了解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冲突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CPRE对此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严宾 《学海》2013,(1):165-171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伯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伯林的自由观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观基础之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一词,近年来或见于报纸、杂志、电视及立体媒体,或出于各级领导干部之口,或现于普通民众之街谈巷议、茶余饭后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甚至某项具体工作均套用上“和谐”二字,可谓铺天盖地,群起而趋之,已成为最时髦之话语。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政治正当性根源于民的政道观,儒家要求为政者以仁心行仁政。而道德层面的“仁(心)”并不以现实层面的政治分界为限,在必要的时候,亦将寻求超越甚至摧毁现实政治的界限,以改善暴政之下的民众的人道境遇,是为王道政治的道德基础。这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价值优先的政治观念。然而,此种政治格局并非常态。一旦进入华夷之辨的语境,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张力就将无可避免地凸显出来。在民族国家意识普遍觉醒的现代世界,二者之间的缠绕、撕扯势必更加复杂。有鉴于此,在现代语境之下,传统儒家王道理想可能需要某种更温和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2.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面向普通民众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提供,政府到了19世纪30年代才插手小学教育,对部分学校进行经济援助,由此开始了英国政府创立国民小学教育体制的进程.但是,围绕着教育控制权,教会和政府展开了长期的斗争,阻碍了国民教育体制的形成.直到1870年教育法的通过,教会最终退出世俗教育的舞台,政府成为普通小学教育的承办者,英国国民教育体制才正式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盛文沁 《学海》2014,(1):177-184
"品格"是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对当时英国社会转型的回应:在经济上,做一个品格良好的人就是拥有道德信用;在道德上,品格观念反映了善恶斗争,自由主义者担心商业会使人堕落。在政治上,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阶层之挥霍放纵的愤恨。他们在一种"品格"观念相互斗争的伪装下提出政治挑战。而提升工人阶级的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则是为了避免民主的暴政。约翰·密尔在诸多著作中深刻探讨了品格的形成、扭曲、重塑及其条件,将品格培养作为个人自由、政治发展、道德进步的目标。然而,这种品格理想源于自由主义者将资本主义市场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理想化,从而乐观地认为,个人自由所体现的人类能动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展。其观念内容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家、商人、店主和工匠的社会经验基础之上,但却日益与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不符。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初,一条新闻登上世界各大报纸头条,詹姆斯·戴森以138亿美元的净资产成为英国首富。儿童时期,戴森就喜欢动手拆装东西,玩具、家电、餐具,凡是能拆开的,他都要试着拆拆装装。戴森常帮妈妈干家务活,但吸尘器令人讨厌,这个家伙的过滤网时不时会堵塞。每到此时,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8,(17):48-48
非洲教会领袖赞扬中国为刚果带来希望;美国葛福临牧师向朝鲜民众宣讲重生的福音;英国普世圣公宗兰伯会议在肯特大学举行;亚洲跨宗教会议关注艾滋病感染儿童的权益;韩国摄理教教主郑明析判囚六年;宣明会旧书回收义卖——支援四川灾区学校重建;  相似文献   

16.
名人与麻将     
在中国,最普及、最受人喜爱的游戏恐怕应该是麻将了。麻将被名人胡适尊称为“国戏”。因此,古往今来,我国有不少名人与麻将结下了不解之缘。郑和不但是一个知名的政治家、航海家,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明宣德年间,太监郑和率船队直驶西洋群岛。十几日乃至几十日的海上生活,水手们感到无聊。当时的郑和在船上就设计了一种叫竹牌的游戏,以此来安排水手们的“业余生活”。这种所谓的竹牌游戏就是今天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麻将”。据说维新派领袖人物梁启超在主编报纸时,报纸上许多社论、时评,都是由他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他曾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7.
1921年夏英国报纸上刊载了关于在剑桥召开的近代放牧人员大会的长篇报导。在大会上所提出的论文有许多都是非正统性的;它们是对于新约和基督教的某些基本教义所进行的历史的和哲学的探索的成果。对学者们来说,其中所讲的并没有什么特殊新奇的地方,但由于某些发言者的显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戴安娜的爱     
1997年9月6日,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沉重的钟声直达天庭,一个灵魂上路了。600万人沿途为她祈福,20亿电视观众直面相送;世界知名人士纷纷致辞,各种媒体更是猛力炒作,使戴安娜之死连续数月成为世界头条舆论。转瞬之间,一年过去了,可关于戴安娜的话题依然不淡。最近英国一家著名的报纸,其至把戴安娜与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三十年间(1860-1895),尽管教案频发,但英国和加拿大基督教会在台湾进行的传教事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与此同时,基督教会在台湾创办了近代教育,设立各类学校,推广白话字、创办报纸等.教会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和方式,客观上对晚清台湾教育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去年10月底,传出一条消息:被称为“车中之王”的劳斯莱斯汽车厂,因财务不佳,有意出售。今年3月30日,英国维克斯集团宣布,决定以3.4亿英磅的价格,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售给德国的宝马公司。德国沸腾了,德国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等全国性的报纸,还发表了评论文章。与之相反,英国人更多的则是无奈与惋惜,这将预示着,英国将再没有自己的名牌车厂,而大不列颠的形象也将又一次受到打击。一位在劳斯莱斯公司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工人责问公司:“德国人在二战期间轰炸过我们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