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及与其年龄和阅读能力相匹配的儿童为对象,要求他们朗读或默读正常呈现或以词间空格形式呈现的文本,采用眼动仪记录儿童的眼动轨迹,目的是探讨词边界信息的引入对三组儿童朗读和默读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较于正常儿童,阅读障碍儿童需要更多的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更短的平均眼跳距离;与默读相比,所有儿童在朗读方式下的阅读加工更困难;相较于默读,词边界信息更多促进了儿童的朗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年级在汉语儿童阅读模式影响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内部机制,对933名小学2~6年级儿童在不同阅读模式(朗读、喃喃自语、默读)下的阅读理解进行测查,并采用三分钟阅读测验考察儿童的阅读流畅性,探讨其在上述调节模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喃喃自语比默读更有利于小学汉语儿童的阅读理解;(2)年级在阅读模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二年级儿童朗读和喃喃自语时的阅读理解成绩高于默读;喃喃自语比默读更有利于四年级儿童的阅读理解;五年级时,喃喃自语成为绝对优势,好于朗读和默读;(3)年级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阅读流畅性这一中介变量而实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和补充了维果茨基内化说在阅读发展中的应用,启示不应盲目纠正儿童自然的阅读模式(如阅读中的喃喃自语)。此外,重视儿童阅读流畅性的训练可能有助于促进儿童阅读的内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仅凭视觉从书面语言符号中去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比之朗读,默读更具应用范围广、阅读速度快、理解深刻、记忆牢固等优越性.儿童具备了默读能力和习惯,便可以独立自主地看书读报,向人类知识宝库中去吸取个体成长的养分.默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又是写作的基础,它在语言这个完整的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默读的研究,不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默朗读”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儿童进入小学高年级、尤其是中学后,学习的科目日益增多,兴趣渐趋广泛,由于接触到大量新知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心理发展阶段。为了早日形成独立阅读和自学能力,以适应学习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技能并使其日臻完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四年级要学会默读,五年级要养成默读习惯。但是,由于十年浩劫,给我国教育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学生目前的默读水平,远远低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据一些教师估计,在现在的初中毕业生中,真正具有良好默读习惯和熟练技巧的还不足半数。而阻碍学生默读技能形成的原因中,“默朗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何谓“默朗读”?如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词边界线索对不同阅读方式的作用,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颜色交替的形式标记词边界,比较了词边界线索对一年级儿童朗读和默读语篇的影响。结果发现,词边界线索显著提高了一年级儿童朗读的阅读效率,且这种促进主要表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和信息整合阶段,但对默读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与默读相比,颜色交替的词边界线索对朗读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我国语文大师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1962年4月10日文汇报)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是独立阅读能力的两要素,也是衡量阅读能力的尺度。对课文篇章结构是否善于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加工评述的工作,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则是独立阅读技能形成的标志。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朗读与默读。国内外以往研究和实践表明,默读速度快于朗读;默读应用广于朗渎,成年人生活和工作主要应用默读。就小学生而言,随着年级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者对默读过程中的副中央凹加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探讨这一加工进程在朗读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通过改变移动注视窗口的大小来操纵副中央凹获得的信息量(1字窗口、3字窗口和正常阅读),探讨在中文默读和朗读条件下副中央凹获得的信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朗读比默读占用更多的资源,与默读相比,朗读时的注视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重要的是,副中央凹信息可以提高朗读和默读过程中的阅读速度.然而,与朗读过程相比,副中央凹信息的促进作用在默读过程中更为明显.因此,副中央凹信息量对中文朗读和默读都起着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49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两年的追踪研究,在控制了一般认知能力、语音意识以及所关注变量自回归效应的情况下,探讨默读流畅性在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语素意识、默读流畅性及阅读理解随时间均有显著发展;(2)一年级下学期儿童的默读流畅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语素意识影响二年级上学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而二年级上学期的默读流畅性在一年级下学期语素意识影响二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默读流畅性在早期语素意识与之后的阅读理解中发挥跨时间点的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随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阅读疗法:概念、机理及运用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阅读疗法是指人们通过默读或朗读书面文本或电子文本,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具有治疗、预防、发展三种功能.阅读通过从外界摄入"负熵",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使人获得高峰体验,改变人的气质多种途径来实现其心理治疗上的目的.运用好阅读疗法,必须注意把握好阅读材料、时机、方法、习惯等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产生效应指朗读的记忆成绩好于默读的,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发音动作和声音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fNIRS技术,考察大学生朗读、唇读、默读三种阅读方式时的记忆成绩和大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1)朗读和唇读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默读的;(2)朗读和唇读时在初级运动皮层、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激活程度均显著大于默读时的;(3)朗读时在威尔尼克区的激活程度显著大于唇读时的。这表明,发音动作相对声音在产生效应中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八个班的二年级汉语儿童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追踪,深入探索了朗读流畅性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篇章朗读流畅性与学生的多项言语和阅读能力正相关;在控制了年龄、瑞文推理、汉字识别和口语词汇量之后,只在三年级时发现了篇章朗读流畅性对同时期的阅读理解有独特解释作用,但未能在二年级时找到类似的横断证据;但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之后,二年级时的朗读流畅性对一年后的阅读理解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这表明朗读流畅性在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预测作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81年和1982年,我们先后在上海市两所小学的三年级进行了“小学生默读技能的培养”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默读技能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经过一学期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初步掌握默读技能,可以正确默读300字左右的短文(平均),好的学生还能比较流畅地阅读380字左右的文章,默读一遍后,基本能正确复述.可以想象,如果坚持训练、培养下去,到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定能大大提高.可是,据了解,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默读技能的训练并未引起中小学教师的普遍重视,不少中学生的默读技能还很不理想.详细情况究竟如何?本实验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察初中、高中生的默读能力发展水平,并与上述实验班(到小学五年级毕业前夕)的学生进行比较,以考察影响默读能力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教学条件,为教学改革提供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196名小学二年级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测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了儿童字词阅读流畅性和篇章朗读流畅性等不同层面口语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一般认知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知识、快速命名和自回归效应之后发现:(1)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作用的单向预测模型,儿童二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三年级的阅读理解,以及三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四年级的阅读理解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双向预测模型,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同时,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也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只存在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的单向预测关系,而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这一发现支持了认知资源和自动化理论,并对阅读的交互-补偿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张明哲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22,45(4):794-802
通过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采用2(呈现条件:同行呈现、跨行呈现)×2(词频:高频、低频)×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词频和阅读方式对词跨行呈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呈现条件、词频和阅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跨行呈现、低频和朗读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呈现条件之间在凝视时间上的差异,高频词大于低频词;呈现条件之间在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的差异,朗读大于默读。结果表明,词跨行呈现干扰了阅读,且这种干扰作用受词频和阅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产生效应指朗读单词的记忆成绩要好于默读单词的记忆成绩。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和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2(学习次数:1次,3次)×5(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初二,大学)的混合设计,探讨中文词汇产生效应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年级的主效应显著,大学生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五年级、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的;(2)阅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朗读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默读的;(3)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3次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1次的;(4)阅读方式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朗读的记忆成绩上,小学三年级的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但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学生的和大学生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朗读的记忆成绩在小学五年级趋于成熟;在默读的记忆成绩上,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学生的均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与大学生的无显著差异,表明默读的记忆成绩在初二年级趋于成熟。初一学生的产生效应大小与大学生的无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产生效应的特异观。  相似文献   

16.
产生效应是指朗读单词的记忆成绩要好于默读单词的。目前存在特异观和强度观两种理论解释,特异观强调朗读的相对特殊性,强度观强调朗读单词的编码强度高于默读单词的。为了检验两种理论,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将阅读方式分别设置为被试内和被试间变量,通过两项实验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中文词汇的产生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被试内设计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产生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2将阅读方式设置为被试间变量,采用混合设计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产生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阅读方式的主效应和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产生效应未随着项目编码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支持特异观。  相似文献   

17.
阅读有两种基本模式:默读和出声阅读。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两种阅读模式差异的研究成果:(1)不同阅读模式下阅读的行为差异; (2)不同阅读模式下阅读的认知机制差异; (3)不同阅读模式下阅读的脑机制差异。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1)出声阅读向默读转变的具体阶段; (2)两种阅读模式发展过程中眼动行为的差异; (3)语音和背景音乐对两种阅读模式下阅读的影响; (4)两种阅读模式下儿童的脑机制差异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篇章朗读任务,探讨了词汇的获得年龄与句子长度对10名阅读障碍儿童与10名普通儿童阅读流畅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流畅性比普通儿童差,表现为朗读时间更长,准确性差,出现更多的省略错误、替代错误、添加错误。词汇获得年龄和句子长度对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流畅性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单字词加工难度增加,句长效应被放大。词汇获得年龄影响替代错误的发生,句子长度影响省略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阅读时,思维有时会游离到所读内容之外,此时人们的目光虽然还在沿着所读材料移动,但认知加工却游离到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内容上,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心不在焉"。本文总结归纳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个主要理论假设: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注意解离假说。分析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种影响因素:第一,阅读方式,即被试采取朗读或默读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时是否有时间限制等;第二,阅读材料,即材料难度、阅读兴趣与词汇特征;第三,被试的年龄、元觉察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最后提出了一些目前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敏  李琳  向慧雯  隋雪  Ralph Radach 《心理学报》2017,(11):1357-1369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