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风水理论中的地理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卡 《周易研究》2006,(4):92-96
风水理论作为我国古人生产生活的依据之一,具有盲目迷信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古代人民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古代人民伟大智慧的凝结,包含着丰富的地理学思维和合理的科学内核。本文认为:风水理论产生和发展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风水理论充分关注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议题,体现了古人的地域综合体的思维;风水学从不同尺度来考察人类周围的环境,体现了地理学的尺度观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光 《管子学刊》2005,(3):105-110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即“气”本体论、“阴阳五行”与“四时五方”的理论.风水的操作性与理论形态实际都是具体化、现实化的生态学理论;其运行的整体脉络,其实就是自然——社会——文化而构型的复合性生态系统;其构筑的是系统整体化和生态化的生存论.风水理论的“美学成分”呈现着生存论视野中的生态审美体认,其生态审美和谐化的表征在于:一是对人的生态化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一是体现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心理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生态化整合,因而还呈现了学科间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3.
风水文化自古以来就和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风水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思想。从地理学的角度科学的认识风水文化,探究风水文化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学思想,对于指导现代城市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读罢《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第5期发表的任重、陈仪先生的信和附文,深觉近年刮起来的风水热来头和影响都不小,须要认真对待。风水是多神崇拜风水相阴宅是多神鬼崇拜,这已经是无需讨论的事实。《葬书》直截了当地说: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势如流水,生人见鬼。”、“藏神合朔, 神迎鬼避,一吉也。”风水对民居的相阳宅,也无一不是超自然的力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道德基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从道德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从道德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是道德主体,承担着全部道德责任,其行为是道德评价的对象。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改造、尊重与利用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风水是道教趋吉避凶的一种信仰和法术。越南北属中国后,风水亦随道教传播到了越南,隋唐时,普遍受到越南地方行政长官的推崇和信奉。越南建立自主政权以后,各皇朝为了标榜神佑族运与君权神授,借助天命维护其现实统治,都对道教风水虔信笃行。值此主流意识的诱导下,道教风水在文人雅士及下层民众中,亦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信奉,并逐渐衍化为一种普遍的民俗习惯。时至今日,道教风水观念仍在越南民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达到藏风纳气、平衡阴阳、聚集运势、家道兴旺的目的,现代城市的家居设计开始重新重视和挖掘风水学的价值。于是产生了自然经济时代的风水观念如何运用于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环境以及家居设计中这一问题,这也成为家居设计师攻克的难点之一。传统风水观念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服务单元的差异,住宅布局与古代不同,家居陈设与传统陈设不同,以及家装材料的不同等,这就要求当今装修设计的主题应把家居设计与现代风水学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氛围的家庭生活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福建地区的民间资料,探讨近世扶乩活动与风水信仰的人文化的关系。宋元以降,扶乩信仰深刻地影响了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和文化的多元整合。民间的风水扶乩活动显示了以“敬天法祖”为基础的神灵崇拜与风水信仰的情景交融。特别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与人格追求更是透过内化的风水信仰与外在的扶乩仪式获得了有效的演示。  相似文献   

9.
一、一条惊人的信息报载:南京某著名大学易学研究所和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等联合举办“建筑风水文化师”培训班,并将在国内首次开展“建筑风水文化师”认证,经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的“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师)”职业资格证书。这就是说一向被视为搞迷信活动,以相宅基、点墓穴为职业的江湖术士们可以“加冕”了, 可以冠冕堂皇地挂牌营业了。某些笃信“风水”、为保佑官运亨通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们,以公费“埋单”、请风水先生选址建办公大楼的行为也无需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的主线是白、鹿两家争斗,然而如果去掉风水的情节,故事就说不清了。该小说告诉人们,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设法搞到一块风水宝地,并把自己的先人埋在那里,而有了罗盘就可以找到风水宝地。找不着空地就要争抢了。可如果风水能够影响埋在其地下尸骨的后人的运气,那没有好风水的找着也得不到;如果不能影响所埋尸骨后人的运气,那就更不必找了。  相似文献   

11.
胡治洪 《周易研究》2001,26(2):20-29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涵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是经由曾子(<天圆>)而达致<中庸>、郭店儒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语丛》"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大概是现存最早和最明确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命题。《易》的"所以会天道、人道",表明"天"、"人"之间的关系实为一内在关系,二者是不离相即的,而西方哲学则以"外在关系"立论。《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探讨"所以会天道、人道"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天文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同构,一直以来被中国画坛视为创造绘画美的不二准则,是历代画家的最高审美追求。基于这种观念上的绘画既不是摹仿客观外在的自然现象,也不是表达主体内在的情绪意念,而是在更高层次与"一气运化"的契合照应。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绝非一般意义的技艺,而是与天地间四时同运、阴阳和合的"真道"。这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观和美学观,深刻反映了《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理论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呼唤着新的范畴体系的建构。本文分析了已有范畴说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范畴建构的几条原则,最后详尽解说了在天人合一背景中的以人性为元范畴所构建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它向人们展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脉络,精深内蕴及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运行来具体展现的.医、<易>皆注重"时"的作用,但<内经>更注重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易>则更重阴阳之间的对待与流行.<内经>理论与八卦"卦气"说有内在的联系.医、<易>皆注重天人合一,但前者更注重人与天的自然的合一,注重天地自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注重本天道以立人道,开天文以立人文,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两种"天人合一"的思维理路非但没有根本的矛盾,而且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可以同时追求人与天的自然的与人文的合一.  相似文献   

16.
《管子》天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系辞>等传中论及人性及其与天道之关系的文字,古今学者的理解各有心得.作者认为,行<系辞>论性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了完成和显现.并且认为,<易传>、<中庸>、<孟子>实际都是认为"性自命出,命从天降"的,都是在人性与天道有一致性的意义上肯定人性善的,故否定<易传>有性善论,以为<易>、<庸>、<孟>的人性说致思路数不同的观点,都是不合实际的.作者又认为,将天道赋予人道正义的意义又返而以支撑人道原则,自<易传>已然,宋儒的天道性命学说与此是一脉相承的,故否定理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也是不合事实的.作者还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宣扬性善论的主题是弘扬理性,强化人们对人道的自觉与自信,其中凝聚的积极善良的正气,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元神.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德本性 ,是传统伦理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和最根本的特征。它固然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失 ,但又极富思辨性 ,对伦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提供了自己的解答。这对于我们今天探究这些问题 ,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