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解释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接近于各方面潜力的完全实现,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自我实现者时,提出了6个理由,其中,他探讨了人们的“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旧约》记述:约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这本来是一桩神圣光荣的使命,而且也正是实现他多年夙愿的最好时机。但是,面对这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  相似文献   

2.
翁溯利 《天风》1995,(3):41-42
约拿 蓖麻树 却不能 掩住你的自私 窄狭 怯懦 尼尼微人谦卑了 你呢 约拿 自暴自弃 抑或  相似文献   

3.
蓖麻与虫子     
陈志华 《天风》2012,(9):48-48
读过《约拿书》的人都会对书中的大鱼印象深刻,在发出不可思议之惊叹的同时,并很自然地认为是大鱼改变了约拿不服上帝的刚硬之心。大鱼确实改变了约拿的行程,把他从往他施的路上带到了尼尼微。细查经文,约拿虽然到达了尼尼微,  相似文献   

4.
比约拿更大     
潘智力 《天风》2006,(16):8-9
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 (太12:38-41)  相似文献   

5.
海外消息     
《天风》2016,(3)
正"拿撒勒人基金"拯救伊拉克尼尼微城基督徒近日,一架A321私人包机,措载149位被迫害的基督教难民,自伊拉克库德斯坦地区起飞后,降落在斯洛伐克(Slovakia)的科希策(Kosice)。机上这群基督徒,原是伊拉克历史性的基督教城镇——尼尼微平原上的居民,但在2014年8月间遭受恐怖袭击,一切财产、生计和未来都被夺走了。这项撤离与安置的事工,是由"水星一号"(Mercury One)基金会,以"拿撒勒人基金"(Nazarene Fund)名义私募,由每位捐助者奉献100美元集资赞助。"拿撒勒人基金"于2015年夏天设立,迄今已募得逾1200万美元,主要致力于合法撤离、  相似文献   

6.
首先让我们看一则著名古希腊神话故事:有一位名叫纳喀索斯的英俊少年,一天他在碧蓝的湖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便一见倾心,再无心顾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最终憔悴而死。后来心理学家便以纳喀索斯来命名自恋型人格障碍。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公主失恋的故事:阿燕失恋了,这是她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她这个公主般漂亮聪明的女孩竟然会被人甩了?男朋友和她分手时说:我可不想一辈子侍候你这个“刁蛮公主”。没错,阿燕从来就是家里人宠爱的公主,她父母和两个比她大很多的哥哥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对她百依百顺。也许因为她聪明伶俐和出众的漂亮,…  相似文献   

7.
迎刃而上     
余方伟 《天风》2008,(2):19-19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迎刃而上,那么我们如何知道选择逃避还是选择迎刃而上呢?透过圣经,让我们一同来领悟神的教导。一、罗得——该逃的不逃因着所多玛的罪恶,神要审判所多玛这座城,因着义人亚伯拉罕为罗得的代求,神在毁灭所多玛时,就对罗得施怜悯,让天使催逼罗得逃离这罪恶之城,  相似文献   

8.
对于海森堡来说,物理学和哲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相信,好的物理学会不知不觉地被坏的哲学所毁灭。所以在海森堡创立量子力学之后不久,他就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弄清楚这门科学的哲学结论,并让那些非物理学家也知晓这些结论。海森堡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致力于探索真理、想对世界有广泛理解的人。自然科学于他,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最好的手段。在哲学上,他深信现代物理学为柏拉图的观念提供了依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Gyrgy Lukacs,1885——1971),一生写了大量哲学论著,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注意和认真研究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理性的毁灭》一书,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将要论述的《理性的毁灭》一书中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1930年,当时任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院长的梁赞诺夫,让卢卡奇看了尚未正式发表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读罢激动不已,以致于使他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10.
想一想番茄的种子。一株健康的番茄苗长成以后可以长出近百个番茄。为了让这株番茄苗能长出这么多番茄来,我们必须从一粒健康的种子开始。那粒种子看上去并不像一株番茄苗,它的味道也不像番茄苗的味道。在你不能肯定它是不是番茄种子时,你宁愿相信它是。你把它种在有肥料的土壤里,你给它浇水,让阳光照耀它。  相似文献   

11.
卷首圣言     
那时,凯撒奥古斯都出了一道谕旨,命令天下百姓登记户口。这是在季黎诺做叙利亚总督时初次行的清查户口。于是众人各归本城去登记。若瑟因为是达味族一系的人,也从加里肋亚的纳匝肋城,上犹太名叫白冷的达味城去,好同他的聘妻玛利亚一起报名登记,那时玛利亚正有身孕。他们在那里时,她的产期到了,产下头胎儿子,用襁褓裹起来,放在马槽里,因为在客店里没有他们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保安族的故乡保安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保安城知之者甚少,这座土城遗址在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在隆务镇以北约15公里处。然而就是这一土城在明清时期曾经是名震西北、可控蒙番的边陲重镇,更要大书特书的是这一土城孕育了我国56个温馨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保安族,保安族因其城而形成,更因城而得其族名,可谓历史奇闻,对此国人鲜有知者。保安城是保安族的发祥地,是保安人魂牵梦绕的故土,是他们祖祖辈辈心中的热土。保安城与保安族所凝结成的一段历史,叹赞岁月悠悠。面对这一极其普通的农牧交界的土城遗址,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我们想到它曾经辉煌极盛,但悠悠的土城在…  相似文献   

13.
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他们一生的使命是向以色列民传达天主的旨意,他们对天主的命令无不遵从。然而约纳先知却恰恰相反,他与其他的以色列人一样,都是彻头彻尾的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心胸狭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只有以色列人才是天主的选民,也只有他们才堪当获得天主的救恩,其他的民族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资格与他们相比,一同分享天主的慈爱。因此,约纳背命并逃避天主,甚至再三向天主无理的发怒和求死。“约纳”在西伯来文中的意思被解作“鸽子”,他是爱,温良以及和平的象征。可见约纳是一位没有责任感的,缺乏怜爱与和平而且易迁怒于他人的…  相似文献   

14.
他小学时在乡下读书,成绩很优秀,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然而,进了新的学校,他发现他并不优秀,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前三名进人三十几名,这让他非常自卑。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比他要高档得多,吃的也比他要好得多,这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相似文献   

15.
金百合 《天风》2008,(6):20-22
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都有从神而来的爱,爱也是真基督徒的标志.爱是有感染力的,爱心也是可以传递的. 在罗马通往亚洲的地方,有一片美丽的草原,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有一个著名的城--腓立比城,这座城靠近海边,住在这座城里的人大都拜偶像,但是在这些拜偶像的城中,有一位妇人,她的名字叫吕底亚.那个时候,使徒保罗正到处传扬主救人的福音,有一天晚上,保罗在异象中看见有一个马其顿人站在他面前,请求他过到马其顿去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16.
唐琳 《周易研究》2004,(1):25-31
朱震易学纳甲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他不仅继承了京房、虞翻以纳甲注<易>的方法,而且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纳甲为<周易>所固有.他以八卦纳甲数理解释天地五十五之数,这在易学史上是一种独创.他试图将月体纳甲与先天八卦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他作为象数易学家,沿着整合汉宋易学的方向探索和努力.论文从纳甲、纳甲图与先天八卦出发,考量朱震融纳甲与先天八卦于一体之成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远音 《思维与智慧》2006,(11):59-59
我在凯旋门大厦工作。当时的凯旋门大厦在T城很有名。它是T城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之一。每次去都要走南京路,这也是T城最宽阔的马路。走这条路,即使你是第一次去凯旋门大厦,也迷不了路,因为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大厦,它比周围其他的建筑要高出许多。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祥地,国内有文化遗迹一万处,曾繁荣一时,作为丝绸之路中的商队城市哈特拉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伊拉克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还有亚述帝国的中心城市亚述(位于伊拉克北部)和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位于伊拉克中部)等。作为世界文明的摇篮,伊拉克的两河流域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和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古迹,它们都是考古学家搜寻文明起源和圣经学者寻找旧约故事的重要场所。其中尼尼微城是亚述王国的第三个首都。《圣经》把它描述为一座罪恶之城,一副…  相似文献   

19.
太过份的对照会使人的眼睛疼痛。路希特亨德出版社为它的作者乔治·卢卡奇作了一件颇成问题的事情:它在出版了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以后跟着又出版了他的《小说理论》。因为《理性的  相似文献   

20.
心地须常扫     
曾经读过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县城的一座寺院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老和尚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但也不见它衰老。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的一位将军在小城扎营时,突然起了皈依之意,丢下兵丁,拿起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老和尚心中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