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从科技活动与德性发生的相关要素和环节出发 ,具体地分析了科技活动与德性生成的共生性、科技活动的发生对主体感知道德义务的调发性、科技活动过程对科研主体养德的砥磨性、科技活动要求与道德规范内容的一致性。科学中虽然不包含关于善恶的道德判断 ,但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目的、动机、情感却可以调发出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相关道德命题。从事科技活动有助于砥砺主体意志的顽强性 ,提高主体内在的自制性 ,锤炼道德选择的决断性。  相似文献   

2.
陈爱华 《学海》2003,3(4):39-44
所谓德性素质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道德德性 ;二是理智德性 ,三是审美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科学创新人才道德德性培育至关重要 ,因为道德德性决定科学创新人才自身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 ,是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理智德性的培育则有利于提高科学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素养。而审美能力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综合则可以使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能领悟自然美 ,产生科学 (技术 )美 ,而且能引发其对科学职业的尊崇感 ,进而义无返顾地献身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3.
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关系问题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理智主义立场只是一般地坚持并主张了理智德性在道德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和积极作用,但是,却很少讨论到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之间的具体关系,尤其是理智德性中五个主要的环节在道德选择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和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与文本紧密结合的深入而具体的论证。从这一理论需要出发,通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诠释,可以论证存在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各环节之间的体系性的关联,尤其是明智在沟通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一般和具体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看市场活动的道德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爱华 《学海》2002,3(2):152-155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 ,在对市场活动加强法律规范的同时 ,也应当重视道德调节。市场活动的道德调节体现在市场活动的各个环节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上并通过市场机制发生作用。市场活动的道德调节还包括对市场活动主体价值取向的引导 ,以促进市场活动主体德性品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中有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但没有专门研究德性问题的德性论.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而且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系统的回答.因此,应该建立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德性论研究什么是德性以及如何形成德性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德性论与价值论、规范论一起分别从人的品质、目的、行为方面解释和回答人生问题,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共同给人生提供伦理学原则并研究回答人生的伦理学问题.德性伦理学属于德性论的研究,但德性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伦理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我们认为,公民德性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社会的善,正确行使一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而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体现在道德、理智和实践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资源,这些德性资源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德性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12,(5):104-110
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人生境界,根据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进行的旨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指通过这种活动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水平.从人的个性特征看,修养可以划分为观念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和品质修养.此外,还有为了获得智慧所进行的智慧修养.品质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品质成为有德性的,因而品质修养也可以说是德性修养.德性修养是指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养成和完善自己德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整个人生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人生修养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使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基础.德性教育与德性修养之间必须实现和谐对接和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两种活动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真正取得德性养成和完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徐竹 《世界哲学》2017,(3):73-80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相似文献   

9.
现当代是否只适合发展规范伦理,而德性伦理注定趋向衰落?本文在分析德性伦理与道德特质、中国古代与西方德性伦理传统、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德性伦理以及如何应对德性伦理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德性伦理在现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仍是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幸福.属人的幸福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可实现的最高善,即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灵魂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又包括实践的理智和沉思的理智.以合于沉思的理智的实现活动为目的的生活是沉思的生活,以合于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为目的的生活是政治的生活.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但它是属神的生活,不是属人的生活,人只能以其神性的部分来过这种生活.政治的生活是第二好的生活,并且它是属人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值得我们追求,但现实中只有部分人能够实现;政治的生活带来的是属人的幸福,它与城邦的善联系在一起.此外,即使一个人过着沉思的生活,也同样需要拥有明智的品质,做符合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以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囿于定义论思维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厘清技艺德性、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辨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陷入的困局,并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德性论的转向以来,德性论是否可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许多学者认为德性论由于强调通过人的习惯行为养成德性,因此,德性是与特殊的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相对主义的特征,不具有普遍的性质.对于这些质疑,以孔孟的德性论为例观之,孔孟的德性论不仅有一个社会性的维度,还有一个人性论的维度,这为德性论超越具体的社会条件的局限而具有普遍的性质提供了可能.而德性培养过程中的智能的作用恰可起到联系特殊与一般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具有与理论科学中的普遍性不一样的特征,具有大体如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德性     
德性是人优秀品质中的一种,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通常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好)的道德意义上的善(好)品质,即道德的品质.它具有指向性、意向性、多维性、统一性、稳定性和普适性等主要特征.德性从直觉的层次看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但从批判的层次上看则根源于人更好生存的需要.德性一般都体现为德目或德性要求,因而具有规范性,但德性规范是构成性规则,与作为规范性规则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活动的德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其他人类的活动一样,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要层次不断丰富,进而科学活动的范围与内容不断的扩展和深化。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活动已成为由基础研究、运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大类活动构成的庞大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活动体系。因此,科学活动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所谓科学活动的德性本质,本文特指科学活动对科学活动主体道德认知的启迪、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磨炼,从而为人的品性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认为政与刑不能在德性养成中起积极作用。他认为,政制禁令和刑罚惩治的威慑,虽可令人不违反法律,行为合乎规范,却正好成为德性内化的障碍。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养成的见解与之恰成对照,他认为德性的养成要依赖习惯和训练,同时也离不开法律的教化与惩罚的威胁。两种不同的见解促使人们思考政治与刑律对于德性养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郁乐 《伦理学研究》2013,(2):50-53,141
纯粹实践理性动机的理论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定言命令的奠基意义不仅局限于规范伦理学,也为解决德性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基础;德性法则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对感性产生作用,使人在德性法则面前感到谦卑,因而对德性法则产生敬重;敬重作为"能被先天认识的并看出其必然性的唯一情感",是德性唯一纯粹的动机;敬重概念还确立了人所能够达到的德性层次——出于对义务的敬重而行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之“善”最深层次的内涵乃是现代科学在本性上所具有的“优越”,而科学的自成目的使一种纯粹的科学活动成为可能,这是科学因其自身而固有的善。科学之“福利”与科学之“德性”(智慧),是在“对人有用”或“令人愉悦”的意义上而成为“善”的。在科学之“善”的概念内涵中有异常明显的两难。只有当我们真实地注意到那在科学的实际进展中愈来愈令人不安同时又是不可回避之物之时,科学才可能是优越的、自由的(自成目的)、有用的、令人愉悦的。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意在说明何为正确、何为错误行为的理论,那我们就无法赞成当代哲学界近年来普遍认同的伦理学理论的"三分"格局,即"效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的三分主张。事实上,伦理学理论是"效果论"和"义务论"的二分。"德性论"只是义务论的一种形式,即与"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相对的"不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而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说明德性的道德价值的理论,把焦点集中在德性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关注正确行为的概念,那么,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的某种人的理论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德性伦理学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传统.但自近代以来,德性伦理学先后发生了两次规范化运动.一次是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取代了德性伦理学的主导地位;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德性伦理学复归运动中,德性伦理学内部阵营中出现的规范化的理论动向.德性伦理学的两次规范化运动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论上的批评.德性伦理规范化引致的理论思考是:在现代社会中,德性伦理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