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雪鸿 《佛教文化》1996,(3):41-41
我喜欢让一个老人理发,老人在道旁露天营业,收费低廉,人又健谈。初次见面,他习惯地问:“你是干啥的?”我说:“当小官儿的。”他又问:“一个月挣多少钱?”我说:“运气好时能挣万儿八千的。”当他知我尚未成家时,问我老家在啥地方,一听“甘肃”,他眼一瞪,“五百里不见一根草,别去了,到这儿成个家”。接着为我出谋划策,最好“进门”,找有女无儿的人家,房子,老婆现成,他保证愿为我找个“好主地”。第二次他依然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打工的。”他很关心,“打工苦不苦?老板好不好?”我说:“的确很苦.老板有时好,…  相似文献   

3.
莱维纳斯是现代法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 ,他关于“他者”思想的提出 ,以及解构传统本体论 ,重视伦理、推崇责任的努力和尝试 ,对当今的西方哲学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启示。莱维纳斯认为 ,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本体论传统 ,而西方文化在这种传统中出现了危机 ,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恶果 ,其原因就在于对“总体性”和“同一性”的追求中遗忘了“他者”。莱维纳斯认为有两种他者 ,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他者” ,可以转化为同一或自我的他者 ,如黑格尔的“他者”之于绝对 ,海德格尔的“共在”之于“此在”。另一种是他自己强调的“彻底的他者”或“…  相似文献   

4.
他,曾拥有千万身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初二时IQ指数只有75,被人称为“傻帽”。当家人为了争夺家产而勾心斗角苦心算计时,他毅然选择净身出户。凭借着自己的一股“傻劲”,他从一名快递员不断成长为一名月薪2万元的电脑工程师,演绎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励志大片。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青年社交宴会上,见一个青年人的《自传》上只有3个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一个句号“。”,他解释说:“一阵子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见他如此消沉,立即拿起笔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问号“?”巴尔肯鼓励这  相似文献   

6.
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他人的问题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ean,1901-1981),在批判“我思”哲学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独特的经验,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现象学、又不同于存在论的主张绝对他性地位的“他者”理论。本文拟从自我与他人、主体与“他者”及无意识与“他者”等问题出发,探讨这一绝对的“他者”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房赢 《天风》2008,(10):44-45
这是一位看似平凡而又极其不平凡的弟兄。平凡的是他与我们大多数弟兄姐妹一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不平凡的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基督徒、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他不断地在用他那弱小的身躯传扬着环保的精神。他就是被许多媒体誉为“科研痴人”、“环保狂人”、“新时代的铁人”的刘宝敬弟兄。  相似文献   

8.
一种伦理观可以理解为给诸如“正当”和“错误”这类道德术语的意义,提供一种多少有些系统化说明的尝试,这样,人们就完全可以把伦理观与一种道德观区别开来,道德观在于把“正当”或“错误”这种术语应用于人的行动的一定实例中。如果某人说“正当”意味着“有助于人的幸福”,他可能是表达一种伦理观。如果他说,讲真话是正当的,他可能是表达一种道德观。也许我们可以在各种伦理观中作出下列最广泛  相似文献   

9.
买望真归真近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于脑际。几次想为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因我年高笔弱,终不能成。我总在暗暗举意在他归真一周年之际,抖擞精神为他撰文,以了心愿。我的家乡沁阳北倚太行,南临黄河,古称“怀庆府”,可谓钟灵毓秀。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绝句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宋朝明相李邦彦.  相似文献   

10.
某家大工厂有一位对科技知识和安全常识一无所知的、混了多年的安全科长,为了在改革中不被刷下来,在管组织工作的厂党委副书记的直接帮助、批准下,填了一张“评定科技人员职称登记表”。他在“有何特长”一栏里填了“电子专业”,在“通晓何种外语”一栏里填了“日语”。(实际上他根本不懂电子学和日语。)于是摇身一变,成了“助理工程师”,跻入科技队伍,由外行变成“内行”了。有人去质问那位党委副书记:“他凭什么评上助理工程师?”副书记回答说:“他装过半导体收音机,不懂得电子  相似文献   

11.
被尊为“中国最有个性的生意人”的SOHU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有句口头禅:生意人就是善于“生出主意的人”。当时他还在“公家”的单位里上班,“改革”、“开放”这些新词儿、新观念就深深吸引着他。一天,他帮单位里新分配来的一个女大学生领办公桌,她左挑右选一个多小时。潘石吃说:“差不多就行了,不就一张办公桌嘛!”  相似文献   

12.
在马加爵家乡的屋内,挂着一幅水墨画,并写有一个极大的“忍”字。他如此看重这个“忍”字,恰恰说明他内心存在着许多不能“忍”之事。他出生农村,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正是他的自卑使得他对于别人的任何一句的话都感到敏感,并把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戒备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极端张狂、残忍的手段报复他人。  相似文献   

13.
“自律”与“他律”的哲理辩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学术界关于“自律”和“他律”问题有着两种不同观点:一是片面强调道德上的“意志自律”,认为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本质,甚至提出“他制他律与自制自律是臣民与公民的根本区别”这样一个情绪化命题,主张彻底抛弃“他律”;二是认为在现代社会,伦理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利安当是最早反对中国祭祖拜孔礼仪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他也反对用“太极”和“理”来表述天主教的“天主”,但是,在他晚期所著《天儒印》一书里,他以天主教义理为基础对《四书》进行了大量索隐式的解读。本文从“天主”的表述、“天主”的属性、基督徒的德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牵合式“印证”解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淡定的格调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经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祟尚“知行合一”,更崇尚人生的格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淡定让他成为继“万世师表”两千年后的又一位“孔仲尼”。  相似文献   

16.
曾颖 《思维与智慧》2009,(10):30-31
1954年10月1日,他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加之与共和i国同生日,他的童年充满了优越感和“革命”的自豪感。然而,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父母被隔离审奄,他从10岁开始辍学并独自生活,而且日夜胆战心惊,连街都不敢上,怕被人打。1969年他15岁那年“走后门”当了兵,成了海军航空兵的一名电器员。因为几年的“饥寒交迫”,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明确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问题,但其所谓“重建”是建立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范畴和原理的误解之上的。例如,在他那里,历史唯物主义的“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经典”常常混为一谈。同时,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工作,也是完全服从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替代模式———“交往行为理论”的需要的,因此他对历史唯物主义所持的思想态度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本文所提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绝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施行一番“解构”,以一套理论上的替代模式去试图“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而是针…  相似文献   

19.
“种”佛法     
老和尚要“圆寂”了,弟子们围拢在师父周围,为他“助念”诵经。 一位年长的弟子,想请师父做最后的“开示”,他俯下身,在师父耳边轻声地说:“师父,您功德圆满,将往生极乐,弟子请您开示,如何觅得佛法真谛。” 老和尚平静地看着眼前的弟子,眉宇之间一派慈祥。他略一沉吟,便缓缓说道:“庙的后面有一片空地,你们开上一片,播些种子,看看能不能把佛法种出来。”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之双重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琳 《世界哲学》2008,(4):48-60
本文旨在对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之双重关系的复杂性做出尽量公允并具有说服力的评估。大部分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出现在德文文献中,几乎从未被研究。本文首次对有关资料进行合乎情理的论述。此外,本文揭示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两度鲜为人知的相遇。一次是1960年,他询问梵文中对应于“存在”、“存在者”、“揭蔽”、“遗忘”等的哲学术语。另一次则是1958年他与日本学者久松真一在弗莱堡共同主持的“艺术与恩想”论坛,其中他问及日文中关于“艺术”的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