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凯 《法音》2008,(2):6-11
中国佛学的创造转化,是基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主要经论的诠释,消化、融合印度佛教,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法华经》、《般若经》、《中论》等大乘经论;接  相似文献   

2.
哲学家冯友兰与梁漱溟是好朋友。当年,梁漱溟给他讲过《印度哲学》。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在美留学的冯友兰给梁漱溟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见。梁漱溟很感动,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风民俗等方面,它传入西方不久后就被译成英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英国大卫霍克斯所著译本。本文选取第二十八回为倒,通过对比研究,结合译本中出现的实例,总结了译者常见的一种错误——字对字翻译错误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对后来者翻译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汉学家李克是中国典籍《管子》的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的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的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张中的生平,缺乏记载。根据其著译三书《克里默解》、《归真总义》、《四篇要道》的序跋文字,以及苏州丁家巷瑞凝礼拜寺的一种碑刻文字(张中译,原石已佚)和张中表弟周士骐撰《〈修真蒙引〉弁言》等文字,可知他名中,字君时,或又字时中、志中,号隐斋,别号寒山樵叟(寒樵、寒山叟),苏州府吴县阊门外丁家巷瑞符里人。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崇祯间至南京,从临潼经师张少山、印度经师阿世格学,笔录阿世格所讲成《归真总义》。明末清初回到苏州,不久往扬州,在清真寺授徒,由学生笔录成《四篇要道》。约顺治十五年(1658年)后,回到苏州,整理并刊刻《归真总义》,刊刻《四篇要道》。顺治十八年(1661年)还在世。在张中一生中,授徒教学一直是主要的内容,三种著译大约都是教学时的教材。  相似文献   

6.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相似文献   

7.
对比《管子》两个英译本对《牧民》《权修》《立政》《枢言》《法禁》五篇中7处包含“耻”字的语句的翻译,不难看出,中国典籍英译中应该注意核心术语的翻译,对于核心术语,应尽可能采用语义翻译,而且应尽可能保持术语的前后一致;不能采取语义翻译的部分,应根据上下文内容保证译文的语义合理性;对句子与篇章的翻译,应符合目的语即英语的语法规范,保证语言的地道流畅,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从事印度教圣典的翻译,或从事印度教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徐先生选译了印度教的重要文献奥义书,巫先生译释了吠陀神曲,黄先生以他的《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世界十大宗教》(主编,其中有黄先生撰写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著作全面展示了印度教  相似文献   

9.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10.
<正>法显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他历经万险,西行到达印度,取经译经,又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有《法显传》(又名《佛国记》)。由于王邦维《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1]已经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内外法显及《法显传》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展望,为避免重复,本文  相似文献   

11.
后人说解《周易》时,常常从今古文的角度立论.其实,这当中多系误解:秦焚书而儒门《易》传之不绝,《周易》只有师法、家法之争,并无纯粹的今古文本之争;用扬雄之言证明河内女子所得逸《易》一事,则是对扬雄《法言》断章取义的误读;《汉书·艺文志》说《费氏易》与古文同,是说其字之多寡同于中古文,无脱缺,并不是说《费氏易》一直用古文字传播;许慎《说文序》中列出包括《孟氏易》在内的书目,是说他引用的这些书中的某些字的用法合乎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古文经,“皆古文”三字是针对《论语》、《孝经》而言,是说这二书用的是篇章、词句与今文本有不同(但字体可能都是今文隶书)的古文本.  相似文献   

12.
慧仁 《法音》2003,(3):19-24
近年来有人对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的翻译提出质疑,认为大师在几处重要概念的翻译上不符梵文原义,由此造成整个文本在唯识基本原理上有违原义。由于此论在玄奘唯识学中极其重要,故似有对整个玄奘唯识思想产生怀疑之架势。目前这种意见声势日盛,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认真探讨。《唯识三十颂》由印度唯识学派创始人之一世亲菩萨(公元四至五世纪)晚年所作,是其唯识思想的一个总结性论著。世亲菩萨本人未及对此论作疏释即逝世,后人争相注释,著名者有十大论师。此论对当时印度唯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3.
陈志华 《天风》2013,(3):47-47
在圣经的翻译中,不少名词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因很难翻译,因而采取了“音译”而非“意译”的方式,所以,读者常会不明白这些较为特殊的名词的真正含义。如《马太福音》5章22节:“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五字)。  相似文献   

14.
《威克里夫圣经》是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它在英国的宗教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它的译者历来有三种意见:威克里夫独自翻译了圣经;他与其追随者合译完成;以及威克里夫未曾参与实际的翻译工作。虽然尚无法知道确切的翻译者,但威克里夫对于该译本的诞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激发了圣经的英译;他本人积极倡导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威克里夫与可能的译者之间关系密切。《威克里夫圣经》重大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推动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进步,同时它质朴典雅的翻译风格为确立英国本土散文传统的主导地位树立了典范。《威克里夫圣经》的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5.
一位朋友成为《读者》杂志的签约作家之后,好运接二连三.先是被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然后,从一名小出纳,摇身一变,成了文学院的教师。那一年,他28岁.已有近60万字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月称《清净句》龙树《中论》第22品注疏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考察。根据月称《中论》传本,重新翻译了龙树此品颂文;对《中论》此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进行了比勘;详细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对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关于《中论》第22品分章问题,给予重新检讨和分析。希望藉此研究,推动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中观学派思想史研究走向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18.
宏度 《法音》2008,(5):7-10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的〈习应品〉第三之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  相似文献   

19.
墨岩 《佛教文化》2011,(4):12-19
王连茂站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巨幅“海交图”前,指点着昔日僧人们往来泉州与海外的线路。“公元562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舟至泉州,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原本他是准备在此换乘大船去马来半岛的。”“因为找不到更早的材料,所以把拘那罗陀来此弘法,作为泉州海外交流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他的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主要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也源自壮志难酬的苦闷。对于杜甫诗英译的分析,后人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其创造的山水诗当中,而鲜少关注其他五言律诗的英译。本文旨在许渊冲“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赏析杜甫《佳人》DavidLunde和WitterBynner两人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