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家,母亲照旧做了我最爱吃的手擀面,诱人的香气从泛亮的油花上飘腾开去。忍不住!一端上桌便伸长筷子,吸溜吸溜地一阵狂吃。母亲乐得合不拢嘴:“瞧,还是那猴样儿!”我嘴里塞满,含糊回应:“嗯,还是那个味儿!”  相似文献   

2.
焦英  董飞飞  李军 《天风》2013,2(2):25-27
我2岁半时父母离异,年幼的我跟着母亲相依为命,23岁结了婚;我25岁时,浑身是病的母亲被查出胃癌,进行了手术、化疗,死里逃生,3年后,母亲又得上了原发性宫颈癌,绝症反复光临,母亲受罪受够了,全家人赔罪陪够了,厚道的丈夫出力不少,但和母亲摩擦不断,身心疲惫的我企盼平安。  相似文献   

3.
海默 《思维与智慧》2009,(10):52-52
小时候家中栽有一棵香椿树,一到春天,香椿树都会冒出一丛丛绿中带紫的香椿叶,远远的就可以闻到一股怪怪的味道。我有些不解地问母亲:香椿叶气味这么难闻,为什么还叫“香”椿啊?母亲笑着回答我:你闻着味道怪,可是别人闻着可能很香。我不满地嚷道:香椿叶都快把我熏死了,你快把它移到别处去吧!母亲用食指戳了我脑门一下:闻着臭,吃起来香,回头在饭桌上就怕你见了它谁也顾不上!母亲边说边摘香椿叶,摘完后还是把香椿树移到了院外的菜园子里。  相似文献   

4.
正给母亲打电话,似乎感觉母亲的嗓音有些异样,一问才知道母亲感冒了,而且有一段时间了。提早下班回去看母亲,母亲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走,我陪你去医院开点儿药。"我伸手去拉母亲。母亲摇摇头说:"我不想吃药,你爸给我买了药,太苦了。""良药苦口嘛!不苦怎么能有效?"我拿起一包药递给母亲。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相似文献   

5.
正成家立业之后,越发懂得了作为母亲的不容易,所以这几年,但凡出去旅游我都带着母亲,我想让她看看外面的风土人情,想让她尝尝各地的美食。可是上一辈的人,是不喜欢外食的,不是嫌贵就是吃不惯。母亲更喜欢亲自张罗一桌菜,把我们招呼在一起,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母亲的厨艺是真的好,她了解我们的喜好,每个人都能吃到最爱吃的菜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建议出去吃,也让母亲轻松一下,母亲却坚决反对:"外面的不卫生,还贵得要命,不去不去,我给你们做好吃的。"  相似文献   

6.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6):47-47
看不见了一对基督徒母女第一次坐高铁,途中吃香蕉解饥。母亲刚吃了一口,此时火车正好驶入漆黑的隧道。母亲惊问女儿:"你吃了香蕉没有?"女儿答:"没有啊!"母亲说:"你千万别吃了,我才咬了一口,眼睛就看不见了!"[提示]时间上前后发生的事,不一定都有因果关系。神圣晚餐一位受洗不久的张先生,第一次听见牧师宣布下个主日礼拜后有圣餐,请大家预备参加。"  相似文献   

7.
出家杂谈     
向你介绍我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信佛,母亲的母亲也信佛。这就是我早早就接触佛法的缘起。 我93年毕业于家乡县城第一中学,那时我19岁,在家乡小学里作代课教师。但年少轻狂的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年后,我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个去了北京,想想那时真是盲目,做了很多违背母亲意愿的事。四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也是因缘成熟了,家乡居士  相似文献   

8.
苦瓜与黄连     
小时候,每到夏天,苦瓜是我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母亲会把苦瓜做成各式花样端上来,可无论母亲变多少花样,父亲费多少口舌,我断断是不肯尝那道叫苦瓜的君子菜,父母也奈何我不得。十二岁,一场大病,让从不尝苦味的我吃尽了苦头,记得父亲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黄连,黄连那个苦啊,是从味觉到五脏的渗透,喝过之后,那怕口中塞满了糖,依然苦不堪言。病好后,我对苦味甚淡的苦瓜开始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城市两个家,一家在城这头,一家在城那头,虽相隔不远,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和家庭的兼顾,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平时很少回去,只有到了周末才能抽空前去。父母以前住惯了院落,即使是拆迁换成了楼房,还是按照老习惯总是敞开着门。接近中午,母亲开始忙乎,我对母亲说:"简单做些菜,别太多。"母亲随即回:"不多,够吃才行。"我想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目光     
算起来,我参加高考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然而一切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我家在农村,高中在县城念,高考的时候父母自然不在身边。那时,我常常羡慕县城的同学,每天早读下课,能吃到父母送来的营养早餐。晚自习下课晚,父母都来学校接,鞍前马后的,幸福得很。我们这些住校生呢,每天只能吃着玻璃罐子装的酸菜,想着远方的父母,生活和学习都靠自己打理。相比之下,甚是可怜。  相似文献   

11.
正"慢点,慢慢吃啊,没人跟你抢呢。"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疼爱写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劝我慢点吃,我却充耳不闻,只顾狼吞虎咽。待到杯盘皆空,肚子饱饱,立刻飞出家门,与死党为伍,留下母亲收拾残局。小时候,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慢点,再慢点。我呢,除了玩还是玩,没工夫理会母亲的"慢",一天又一天,慢慢地长大。  相似文献   

12.
正好不容易离开父母到外地上大学,我轻松了许多,整天忙着打游戏,心思一点也不放在学习上了。有一个周末,我和舍友在网吧打游戏忘了时间,回到学校大门已经锁上了,沮丧的我就在朋友圈发了条说说。母亲看到后,苦口婆心、声泪俱下地教训了我一顿。一怒之下,我就把母亲给屏蔽了。没有了母亲的唠叨,果然自在了许多。有一天,一个叫小雅的女孩加了我好友。她好像特别关心我,变天了她会叮嘱我加衣服,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我十几岁时,因父母要工作,假期里便由我负责在家做饭。有时母亲会帮我把炉子生好,有时则需要我自己生炉子。那时,生炉子对我来说一直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炉子生好。炉火在母亲手中总是燃烧得很旺,可我用得远没有母亲那样得心应手。尽管知道母亲常念叨的"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道理,可依然常常出状况,有时父母回来,不仅饭还没做好,炉火也快被我弄灭了,而我则是  相似文献   

14.
粒粒橘米香     
小时候家里穷,仿佛只有吃,才是唯一的慰藉。 而我的贪吃也是出了名的,胃口也很好,开饭时,母亲总是将家中最大的粗瓷大碗盛饭给我,我端起,呼噜噜,风卷残云,便来了个底朝天。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父母亲最小的孩子,从小倍受父母宠爱。我与新中国同龄,出生时,父母已过不惑之年,我记忆中的父亲永远是慈爱的、宽容的、好学的。1949年秋,父亲结束了华北革命大学的学习,举家去了京南保定。一个月后,母亲生下我。当时父亲已在保定回民小学任教,靠每月230斤小米的薪水养活全家。母亲生我后大出血,病倒在床,父亲除上班外,伺候母亲和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6)
<正>[网易新闻]母亲节当天,武汉工商学院新闻中心就"你对自己母亲了解多少"在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进行调查。在发放的500份问卷中,有71.8%的大学生不知道母亲的年龄,67.4%的大学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调查中,一位学生说:"我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菜,因为她都是按我的喜好做菜。没给妈妈买过衣服和鞋子,所以不清楚尺码。"[随感]如今,80后、90后都已经长大,到了应该回馈父母的年龄。然而,对十余所高校进行调  相似文献   

17.
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1个谎。2、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  相似文献   

18.
顾兆诚 《天风》2004,(5):40-41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相似文献   

19.
夕阳西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在田里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收拾好农具,走在蜿蜒的田埂上,往家里匆匆走来。我站在屋前,着急地向远处张望着。当看到母亲的身影后,立刻张开双臂,兴奋地喊着"妈妈——"然后向母亲飞奔过去。母亲看到我,也加快了步伐,等我跑到她跟前,她蹲下身子,把我抱在怀里,然后在我额头上亲了一下,说道:"好孩子,在家等急了吧。"说罢,从篮子里拿出一块饼,递给我:"饿了吧,快吃吧。"我接过饼,大口地吃着,觉得这饼好香、好甜。我不知道,这是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亲     
感谢上帝的带领,使我走上了这条奉献传道的道路,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家时,总是母亲硬逼着我多吃点,小时候的我总是体会不到离家的无助和艰辛,渴望早点摆脱母亲的照顾,盼望有一天能挣脱她的“羁绊”。就这样的心情一直保持到我上神学院的那一天。如今蓦然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