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7月河南偃师汉墓出土的肥致碑,因涉及东汉早期道流活动,故颇为道教研究重视。今从碑例、碑文、本事三方面,并结合此碑的出土情况,对其真伪详作考辨,认为此碑系民国年间伪造。  相似文献   

2.
《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立于元代至元元年。学者在研究使用该碑时发现,碑文所载的玉虚观教派归属难以定论,而立碑时间亦模糊不清。本文通过碑阴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推断出当时的辉州玉虚观当属全真派,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证出立碑的具体时间。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4.
大同善化寺是迄今保存相对完整的辽金佛教寺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是辽金佛教文化的宝库.善化寺内保存的朱弁碑,既是辽金碑刻及书法艺术的杰作,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就朱弁碑文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人物、史实、历史背景等进行细密考察,其中关于丁暐仁和孔固的情况、朱弁的身世经历,以及他与佛教的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或有新的发现和见解,或添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王伏天 《美与时代》2016,(9):127-129
《祀三公山碑》碑文字体于篆隶之间,方圆结合。其笔力遒劲,书风古茂,清代书家多有临摹,艺术价值颇高。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作品为例,分析结体的篆隶结合与"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展现此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通古思今,《祀三公山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自内而外、由形及神地在书法意识形态和书法创作意识觉醒两方面产生影响,扎实的传统功力与抒情性、视觉效果并重,才是符合时代主题与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南山寺的天王殿前立着一通青绿色石碑,碑额上雕龙戏珠,下有龟趺,石碑通高4.65米。碑身阴面镌刻: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大承天护圣寺主持,前五台大万圣佑国寺主持、宝云、普门宗主、广慧妙树德宗弘教大师印公碑铭。额题:光前裕后。碑文内容是记述弘教大师的生平和业绩。勒石时间为大元至元五年八月吉日,大万圣佑国寺主持智安立石。因此,人们认为此碑是元代石碑,距今已有656年的历史。人云纷纷,说此碑是五台山现存最早的一块元碑。 近日,我受省文物局古建研究所的委托,调查五台山的有关文物,就此碑作了重点调查核实。在抄录此碑的正、背两面的碑文时,发现正面碑文题为“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重建万人碑记”。值得注意的是额题系重建万人碑记,时间为“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年孟秋月朔日立”(即公元1883年)。与背面勒石时间晚544年。  相似文献   

7.
“清真月碑”现存于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据碑边文记载,系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所立,碑文用阿拉伯文撰写,撰写者姓名不详,据西安穆斯林口碑相传,碑文出自当时大寺教长——时人称之“小西宁”的阿訇之手。碑文引经据典,字体隽秀,旨在说明有关出入斋月计算方法的一些见解。现将译文刊出,是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名碑赏读     
山西省晋城市东关清真寺礼拜殿北侧,树立着一座高2.2米,宽0.7米,用行楷书体刻写的石碑。碑文是庞士谦、金吉堂两位著名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1935年6月)为马自成阿訇撰写的传记。碑文一千字,扼要阐述了马阿訇生平,内容翔实,语句通畅,事迹感人。现在常有人前往观赏,并三五成群地站在碑前指点、评说,它已成为该寺留给后人的良好教材。现将该碑全文抄写如下,以飨读者。(为便于阅读加上标点符号并改用简化字抄写)。马自成阿衡传阿衡姓马氏,名诚,字自成。父忠朝公,原籍陕西大荔,先烈白彦虎抗清之役,尝仗剑以从,失败后,寓居…  相似文献   

9.
正碑刻与碑文《高良太清观碑》是存于石碑王庄西坑塘北岸碑楼中的一通元代碑刻。石碑王庄属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位于牡丹区的东部、定陶区的北部,距牡丹区、定陶区均30公里。《高良太清观碑》坐东朝西,通高363厘米,其中碑首高95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195厘米,宽95厘米,厚29厘米;碑的龟趺座长230厘米,宽100厘米,高63厘米。碑  相似文献   

10.
正今史书多未记北京延庆地区的元代史实,幸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隆庆志》完整收录了元代《天成观碑》碑文,碑文中记述了真大道教史迹及多处古地名,这对于研究真大道教发展演变及北京元代历史地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只对碑文中与真大道教有关的部分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1.
正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有人在陕西西安城附近建造房屋时,发现了一块大石碑。该碑长九尺余,宽四尺,厚一尺余。头端为金字塔形,面上刻有十字,周围绕以荷花,形似在梅丽亚包城中圣多默宗徒墓上的十字架。十字架又环于彤云,下有中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9个大字,排成三列,碑的正面皆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后经洗涮一新,来瞻仰者不计其数,官府知悉,命人砌以碑基,妥为保存。后又李之藻之友摹拓一幅,以保存为研究备用。碑文中有许多景教司铎及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初,笔者有机会去了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久仰的《景教碑》,使我感慨万千。兹结合历史与现实,作一报道如下:一、景教碑的发现 景教碑高236公分、宽86公分、厚25公分。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见附照)。碑面正文有1695字,上下款67字,侧面有人名、职名76个。汉文、叙利亚文并列。碑文上端饰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碑身呈墨色,显然是历年来墨包拓印的结果。如今碑身四周有玻璃  相似文献   

13.
黄佳 《中国宗教》2018,(11):72-73
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相关文史资料对"景教碑"之《序》作了详尽的注解,并对颇具东方"象思维"神韵的景净神学理论作出了诠释。  相似文献   

15.
陈翰彬先生应新加坡道教文化中心邀请,于2004年冬,用楷书写成《老子道德经》一部,用时40余日写就。新加坡道教文化中心在中国福建特选上等石材,经名匠雕刻。竣工后,运往新加坡,经过组建安装,已于2005年秋落成于新加坡三清宫道观门前。碑长16余米、高3.6余米、碑首为“老子道德经”五个嵌金大字,碑尾为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雕像,碑文全部为嵌金楷书,碑体、碑文光亮夺目、交相辉映。碑座高0.8余米,上雕人物花卉图形,线条明快。碑檐、碑脊、碑顶用整体石材雕成,碑檐卧瓦滴水,通碑整体色调和谐,庄严肃穆,极为壮观。其规模之巨、品位之高、制作之精…  相似文献   

16.
自1849年起,美国东方学会发起了一场有关《大秦景教碑》真伪的讨论,裨治文、麦嘉缔、伟烈亚力、丁韪良等众多传教士和一些美国本土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历时十余年。其中,伟烈亚力摆脱以往西方学术视野的局限性,转而利用资源丰富的中国金石文献及其他史料典籍共计三十九种,以大量的事实与细节有力驳斥了种种质疑,成为真伪之辨的关键人物。相较于以往欧洲传教士和学者的各自为战,美国东方学会在此次争论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与推动作用,进一步确立了《大秦景教碑》的真实存在,使得西方学界长达数百年的质疑趋于终结。  相似文献   

17.
山东长清灵岩寺大元国师法旨碑是元代现存唯一一面藏汉双语国师法旨碑刻。此碑单以辰属纪年的立碑年代引后世学者对其诸多考证,分别有沙畹、王尧、祖生利、中村淳的1341年说,冯承钧、蔡美彪的1305年说,常凤玄的1365年说,清代金棨《泰山志》以及《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的不确定年代之说。碑文落款蛇年与定岩长老是判定年代的两个依据。通过灵岩寺墓塔林所立的《慧公禅师道行之碑》与《方山璧公禅师寿碑》,可以推知定岩1335-1348年间住持灵岩寺,据此断定大元国师法旨碑立于1341年。文章首次提出定岩长老住持年代的下限,从而补证沙畹等人主张的1341年立碑之说。  相似文献   

18.
包兆会 《天风》2018,(1):38-39
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唐朝首都长安,时称景教。景教入唐传播之说得以确立乃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命人在长安城义宁坊修建寺院(教堂),用于安顿景教教士。起初该寺被称为'波斯寺',到了天宝四年(745年)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藏一件唐造像碑。刻有观音化现众生形貌。其下所刻《高王观世音经》是早期经本,于此经校勘很有意义。文中还联系东魏高王寺造像等,发掘观音文化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晋 《中国宗教》2018,(6):76-77
《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