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这个字,在词典中解释,一种是二分之一的意思;另一种是中的意思;再一种是不完全的意思。若将它运用得当,那独特的涵义,却透出神韵,令人叫绝,以致有人把它作为“半”字文化。古人称见过一面者为“半面之交”;人品高者为“半天朱霞”;年纪较大但尚存风韵的妇女是“徐娘半老”;做事不彻底叫“半间不界”;彼此不分上下的称“半斤八两”,还有什么半生半熟、半青半黄、半推半就、半信半疑、半真半假乃至半途而废、半身不遂云云。诗词中的“半”,描绘出神奇的景姿。色如:“一道残阳落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峨眉山月歌》);声如:“锦城丝…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后现代思潮”的衰退,一种重访过去、回归宗教、瞩望形而上境界的趋势日益显著。一种“新灵知主义(new gnosticism)”思潮构成了“后现代心灵(postmodern mind)”的一个显著维度。①复兴的灵知主义同其历史先驱构成了一种传承而又对话、延续而又颠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播放过“奥林是天然饮料,天然饮料是奥林”的广告,语言学者宋玉柱先生曾认为后半个分句“不合语法,也违反逻辑”(见《语文月刊》1994年第2期第9页)。后来来先生的一位日本留学生提出“这个句子表面看不合语法”,“但广告制作者是有深意的,天然饮料有许多种,只有‘奥林’才是最好的,其他都不足道”。(着重点系笔者所加。下同。)宋先生很赞赏这个观点,由此改变看法,认为这“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现”,是一种语用方式的“创造”:“用看似荒谬的语言达到排他的目的”。笔者的看法是,广告的受众跟诗的读者在接受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回首过去,是一份对生活的品味,是一种对人生的咀嚼。风华渐渐横秋,岁月年年见老,我在回顾之中,总会发现自己留下的有些脚印往往有些不合时宜,“走”得不够理性,也并不科学。以前我总爱马不停蹄地工作,不知疲倦地劳作,写文章也力求“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追崇深意,  相似文献   

5.
林倩 《法音》2001,(8):10-13
佛典中常见的“自性”一词,对应的是梵文Svabhāv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sva”表示“自己”(self)或“自己的”(one's own);后半部分“bhāva”意为“存在”、“有”(existing; being)。二者结合,表示事物特殊的、不通于其他的存在状态。在中观派看来,这个词与“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同义语,表示众生对事物所执取的本体、本元,一种实在性的存在。 龙树在《中论·观有无品》中,着力破除“诸法各有性”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若法有自性,应是“自成”的,不应从因缘生,不应待他而有。其论中说:“众…  相似文献   

6.
<正>杨维桢,字廉夫,“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由于后期生活动乱,异族掌权,一生仕途坎坷,最终对朝廷失去信心,转而醉饮交友,题书作诗,在“醉墨半醺”间感受生活的美好。下面以《元夕与妇饮诗》为例,浅谈杨维桢行草书中“醉”的具象体现和风格特征。一、“醉”的体现1.复古出新。“醉”是喝了酒的一种醉的状态,它在艺术创作中是某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功能,有时必须借助酒力才能使作品呈现自然之趣,  相似文献   

7.
李学勤 《管子学刊》2009,(2):124-124
孙开泰先生把人民日报出版社排印的他的新著《诸子百家读本》拿给我看,我近半年多以来工作极忙,几乎没有读书的时间,然而这部书稿却深深吸引了我。牾读一遍,我确实感觉到,这虽然是一种普及性的“读本”,其内容之充实,功力之深厚,决非一般率而操觚者可比。过去人们形容难得的作品,常说如“空谷足音”,现在出版物充斥市场,固然不是“空谷”,但这样作者投入大量心力的书,也还应该是大家期待的“足音”。  相似文献   

8.
做人的境界     
很多年前看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作者周励在形容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儿女半聪半矫嗔,工作半紧半悠闲,生活半丰半勤俭,读书半洋半轩辕,心情半佛半神仙。”  相似文献   

9.
只要求一半     
很多年前看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作者周励,在形容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儿女半聪半娇嗔,工作半紧半悠闲,生活半丰半勤俭,读书半洋半轩辕,心情半佛半神仙。”  相似文献   

10.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26-27
教育是充满生机和灵性的鲜活过程,教育涌动着生命之流,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境,培植着理性之魂。……在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有一所以幸福教育闻名的学校——蒲江中学实验学校。这是一所堪称奇迹的学校,建校短短7年,却蜚声全国,成为教育部“全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首批项目学校,荣获“首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四川省川派名校”、“成都市新成长型学校”、“成都市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悟道诗,禅味很浓。说的是人的本心、本性,一旦“鉴开”之后,便心接天地,胸容万物,“天光云影”任其徘徊。人的本心,也就是一个小宇宙,和万物同感,与天地同流。清如水似的“心”是流动的,所以才有源头活水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12.
把杯子放下     
一名心理学家在教室里给观众上一堂《压力管理》课。她举起一杯水,每个人都预想被问“半杯满,半杯空”的问题。然而,心理学家笑着说:“这杯水有多重?”各种回答都有:8—10盎司。心理学家回复道:“绝对的重量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3.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4.
箴言25章11节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句话的原意不是很清楚,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概的意思不难意测。前半节的意思清楚,后半节是一种暗喻,在描写“合宜”两个字,关键在于“金”和“银”的相称,两者配合起来显得很合适。两者都是贵重  相似文献   

15.
健美的欢悦     
“没有一种财富,能胜过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过内心的喜悦”(德30:16)近些年来,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生活中、报刊上,都在议论这个问题。归纳议论现代人生病的起因,大致有两方面,一个是饮食,一个是心理。饮食导致的病因,一般好理解,即所谓“富贵病”,就是喜食肥甘,摄取无度,嗜好烟酒,缠绵情懒。另一个心理导致的病因,恐怕知之者甚少。其实现下成年人疾病的一大半起因,来自于心理,医学术语称为情志。圣经说:“不要使你的心灵深陷在忧愁里,也不要因无谓的思虑,而自寻苦恼……因为忧愁害死了许多人,忧愁对…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七年我在《法音》写了一篇《佛教在美国──纽大教学十年记趣》,客观地介绍美国的“佛学”和东方热,特别是关于佛教文化和道德观念。较早于一九七六年在芝加哥大学《宗教史》学报发表的《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台湾慧炬中有译),也格于研究限制,不涉“感应”。老同学社会学者方民希认为“美中不足。”佛教究竟是一种身体力行,以奉献为宗旨,置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观,教导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破除迷信,凭自己坚固的信心、愿力和行为,在“苦恼忧悲满世间”的短暂人生中,面对现实,“悯己复怜他”(《水忏》)的走出一条自在…  相似文献   

17.
张文良 《哲学研究》2023,(10):48-55+128-129
《敦煌秘笈》中的“不知题佛经义记”中频出的“体义”一词构成“体用”概念的重要过渡概念。而这一概念之所以被“体用”概念所取代,与“体一义异”的命题不如“体用相即”命题更适合表达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关。“体相用”概念的直接来源虽然是6世纪前半叶问世的《宝性论》和《金刚仙论》,但自5世纪末开始,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体-功-德”“体-用-义”等三字一组的范畴显示出,中国思想界已经力图超出“体用”二元思维的限制,创立一种三元思维的概念框架来更深刻地界定客体的内在属性和动态机制。“体相用”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交涉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淡定的格调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经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祟尚“知行合一”,更崇尚人生的格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淡定让他成为继“万世师表”两千年后的又一位“孔仲尼”。  相似文献   

19.
︽摩诃止观︾片论之二王雷泉四、念佛、持咒、读诵、忏悔与四种三昧智的早期著作《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将禅定分作“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等四类禅法,《摩诃止观》则与此不同,整合为“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  相似文献   

20.
一只小鸟渴了,它看见田野里有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就飞了过去,可是嘴巴够不着。聪明的小鸟衔来了一些石子放到瓶里,于是瓶里水涨上去,小鸟喝到了水。与此同理,劝说他人,也是将“热心”、“道理”等一块块“石子(有利于说服的因素)”,送到对方的“瓶”里,到了一定程度,对方就被你说服了。1.赞美“闪光点” 劝说他人时,首先褒奖对方的优点,使对方得到一种心理满足。等他兴高采烈的时候,你再讲出你的意见,他会愉快地接受你的劝说。某售货员上门推销化妆品,女主人说:“这些化妆品我都有了,暂时还不需要。”这位售货员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