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过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无法适应,总感觉他是照例去村小教书,或昔像往常一样到地里莳弄庄稼,抑或出一趟远门,很快就会回来。这些想法,给悲伤的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纱,好让我与世隔绝,沉浸在与父亲的天伦之乐中。  相似文献   

2.
心存美好     
我八岁那年的春天,家里那头小牛犊也近两岁了,长得还算健壮。母亲说,可以让它下田犁地了。 于是,在一个大清早,哥哥叫上村里两个有经验的叔叔,牵着家里的牛犊去地里“驯牛”了。我跟着去看,因为这头牛犊,平时都是我放看的,我对它有一定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褪色时光     
正总是在梦里,才会想起那段远去的青春,那已经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想起全校跑越野赛,我累得喘不上气,便狡猾地偷懒,在没有几个人影的中途,赖了一个去地里锄草的农民的车子,缩头缩脑地坐在后车架上。是在快到终点的时候,我才跳下车去,而后假装"气喘吁吁"地穿过众人艳羡又吃惊的注视。还有班里的"黄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八年某日广西某县钓鱼村的村民正忙着在自己承包的田里收小麦。村民陶木生和欧冬苟也正在赶收,天色已晚,还剩一部分没有运回家,两户人都把剩下的麦捆集中好,堆在各自的地里,准备第二天一早拉完回家。第二天天蒙蒙亮,欧冬苟到自己的田去挑麦捆时,发现麦捆少了十二捆,又到隔壁田的麦堆里看了一下,就直奔村治保主任罗福才的家,对治保主任说:“我田里的麦捆少了十二捆,我一查看,发现就是旁边田的陶木生拿走了。他把我的麦捆、混在他的麦捆堆里,这个人真不要脸,快帮我去解决。”  相似文献   

5.
起点与目标     
正1前不久回老家,隔壁人家的姑娘要去留学的消息在村里"轰炸"个不停。她已经拿到博士学位,马上要去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这几年,附近十里八乡到城里读书的不少,但像她这样出色的还绝无仅有,村里的人们都交口称赞:看,"人家的姑娘"多出息!她的家境我再熟悉不过。以前,她父亲身体不好,只能走街串巷卖点小物件,母亲扛起了地里的庄稼活儿,还要插空做些缝纫活儿来补贴家用。加上他们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紧多了,一年到头饭桌上见不到几顿肉。  相似文献   

6.
听雁     
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嘎嘎”、“伊啊,伊啊”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天冷了,树变瘦了,高粱地里只剩下了茬子,黄昏或傍晚的冷云在酝酿着秋雨,正是“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的时节。  相似文献   

7.
服侍基督     
徐玉兰 《天风》2008,(11):16-17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相似文献   

8.
正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像极了一棵树。你说,人会行走,树会吗?我说,树也会行走,只不过,人的行走,在看得见的地上,而树的行走,在看不见的地里。人用脚在地上行走,而树用根在地里行走;人用脚站立,而树用根站立。人的身体,就好像树的树干和枝条,树的树干和枝条是向上  相似文献   

9.
有些人总爱把或是表象,或是片面的东西当真理。 那是一个仲夏的早上,我与父亲去赶集。当我们走过邻村一片稻田时,见到南边一块地里的水稻宛然乌云一般,呈现出一片黛绿色,那叶片,宽大而肥厚,叶与叶挨挨挤挤,密不透风。而北边一块呢,叶片之间却要疏落得多,整个稻田绿中略透出一丝橙色。我对南边的水稻赞赏不已,说它一定高产。父亲却说:未必,说不定只收一把稻草呢,倒是北边的才是一地好苗子。  相似文献   

10.
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变卖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旦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玛十三,44—66)  相似文献   

11.
爱的生命     
杨云利 《天风》2007,(6):35
去年国庆节放假回家,我曾一直在地里忙碌,因为那时正值农民播种小麦的季节。我们那里大多是在国庆节以后开耧,一亩地播种十几斤,来年可收获上千斤,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记得主在圣经里讲了这样一段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  相似文献   

12.
平人凡事     
二十多年来,我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总的来说,从幼年一直到初三上学期,我一直处于蒙昧状态。自初三下半期即公元1987年末,开始了我有意义的人生。小学及小学以前,我家生活一直处于困顿状态;留在记忆中的除了饥饿还是饥饿。贫穷的生活塑造了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性格,也培养了不怕苦的精神。记得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全家人都到地里干活了,我害怕冷,一个人躺在被窝里,一觉醒来,家人已劳动归来,我第一次想,这么冷的天,父母们是怎样度过的?!几年后,在我上初中时,又一次这  相似文献   

13.
回到起初     
<正>小学三年级暑假前夕,学校教导主任号召学生帮助尚未完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捡拾麦穗。他的动员会开得相当成功,大部分同学都热血沸腾地表示要积极响应。怎奈那时放暑假的我们大多会被父母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去地里摘菜、在家帮忙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等。要想全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费了不少口舌说服奶奶替我照顾弟弟,好腾出时间参加活动,这让那些与父母几番较量仍不能如愿的同学好不羡慕。  相似文献   

14.
正酷热的夏日,乡村男孩喜欢的虫子有两种:知了和蝈蝈。知了躲在树上,蝈蝈藏在庄稼地里,它们高唱低吟,烘托着时节的气氛。知了没法养,它细细的管状嘴巴吸取树汁,离开树就活不了几天。蝈蝈像蚂蚱,长着一对强劲的大牙,可以吃叶子、花瓣、瓜果,只要好好养它,能活上好多天,比知了更有乐趣。养蝈蝈先要去庄稼地里逮,不同庄稼地里的蝈蝈长相和性情也不一样。大豆地里的蝈蝈浑身碧绿,谷子地里的蝈蝈像生了一层铁锈,红薯地里的蝈蝈介于两者之间。铁锈色的蝈蝈被我们叫作"铁皮蚰",活泼好斗,只要对着它吹一口气,它就会架起翅  相似文献   

15.
朋友在乡下有块地,确切地说,是他大哥的地,因为他大哥前几年举家赴南方打工,地没人种了,他觉得荒废了可惜,于是就揽过来自己种了。近来,每逢周末,他都会驱车赶回乡下,忙地里的农活。因为惊蛰过后,田地需要翻耕。我没事时,也跟着他去,呼吸一下乡野的新鲜空气,与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他的地,在一个水库边上。而这个水库,也是他哥承包的。库边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纫期的某个夏夜,母亲在地里干完活后,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但她还是一步一步挪到家里,结果她刚走到卧室门口,便疼例在地上。最终,她撕心裂肺的叫声唤来了左邻右舍,大家七手八脚将母亲抬上床,又找来一个据说经验丰富的产婆,为母亲接生,而后便各自敞开,去忙自己的事情。父亲对于母亲的这一次怀孕,并未太过上心,  相似文献   

17.
我时常静静地沉淀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角落里,寻找着美。寻来寻去,终究无果。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最开始。“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1]在自我的世界里审视着美,那种美的直觉让我莫名安心、简单和幸福。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该与不该随心而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领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发掘、感知我们的“真心”;并到找到“真心”的“真我”中去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8.
牵牛的智慧     
小时候,有一次母亲让我把牛赶到地里,准备耕地。我就牵着牛绳往前走,为了走得快些。我把牛绳往肩上一背,使劲地拉着牛鼻子往前走,谁知这一拉不要紧,这家伙不但不快走,反而前蹄一蹬。向后一坐,和我僵持起来,一步也不走了。这时,舅舅赶来,他接过牛绳,不是拉紧而是放松,回身把牛让到前头,和牛肩并肩,用绳头轻轻地往牛背一打。牛像遇上了知己疾步向前。  相似文献   

19.
小张的同事A和B常搭小张的车回家,返程时,一接到小张的电话,A就说:"哥,我在家等你,你来接我吧。"B一接到小张的电话就说:"哥,您在家等我,我马上去您家。"小张说:"每次我去接A,我得在楼下喊他,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仿佛我就应该做他的司机。每次我去接B,他已在路边等我了。所以,我非常乐意去接他,如果我让B步行到我家里,我良心都  相似文献   

20.
一朋友的母亲病了,血样化验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南京的一家医院。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忽然想,去的人是我该有多好。我忽然又为自己产生这个想法害怕,我害怕到那个城市,害怕真的见到他。在矛盾中我竟然看到了朋友几乎是乞求的眼神:“你能替我去吗,我这里实在离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