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更始(公元23-25)年间,天下大乱。有一个人叫刘平,带着亲逃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有一天,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刘平只好把母亲藏在一个低洼地带,只身一个人出去找吃的。  相似文献   

2.
聪明的选择     
一名叫郭栓海的安徽宿县小伙子去北京一所大学食堂打工,由于工作卖力,攒了些钱。这时.原先的承包者因为利润微薄不想干了,学校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承包者。这名小伙子迎难而上,接管了食堂。真正想经商、发财的人好像没有对大学食堂感兴趣的,但这个小伙子偏偏选择了没人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3.
只要你聪明     
日本的厂家的确高明——他们极善于创造顾客!  相似文献   

4.
一等聪明     
看到一个民间故事。 说的是清朝末期,上海闸北区有一家梨膏店,生意做得很大,店门口写着“天知道”三个大字的牌匾。  相似文献   

5.
聪明女性与漂亮女性肯定不一样。有经验的男子汉大多有体会。与聪明的女性交往,可以从她们那采撷灵感,获取安慰,感受智慧,领略情趣。与漂亮女人相处,则未必有此种运气,她们因习惯了赞美便习惯性地“趾高气扬”,于是男人特累。与聪明女人交往,男人亮出的是自己的本色,并不断收获着同样本色的宽厚与温暖。与漂亮女人交往,男人则必须时时刻刻念叨“小心轻放”,于是久而久之,也就可怜兮兮地得了“神经衰弱”。聪明女人上了节课,便教会了男人如何挣钱。漂亮女人也上了节课,便使男人学会了花钱。与漂亮女人在一起,男人学会了欣赏时…  相似文献   

6.
智力开发的聪明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聪明理论是一个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通过训练个体信息加工过程的认知基本成分,开发智力的理论体系。从智力开发、认知发展、认知基本成分及其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等角度阐述了聪明理论的观点。聪明理论的训练系统可用于开发智力潜能、设置教育计划和课程,进行心理与临床诊断等多个实践领域。聪明理论是一个崭新的密切联系实践的智力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7.
谁傻谁聪明     
多年前,马云在美国讲述他的宏图大略时,有人嘲笑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就像要把万吨轮船抬到喜马拉雅山上。  相似文献   

8.
一次,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在书房里不慎把花瓶打碎了,但他并没有把碎片扔掉。细心的雅各布·博尔观察过这些碎片.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为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难得糊涂     
糊涂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贬义词,其实,每个人都有糊涂的时候。自以为绝顶聪明未必是件好事。有时,糊涂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尊重,每个人也都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不是流于嘴上的唯唯诺诺抑或无端夸赞,更不是溜须拍马的曲意迎合。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把对方当回事,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1.
对于如今一些父母亲,笑吟吟地“接纳”别人赞扬自己子女的聪明和有作为的镜头,不知怎么地,让我总会忆起东坡先生的((洗儿戏作》诗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当然东坡先生非凡人,治国经邦都有建树,著文作诗名冠天下,其作派已到了“总与儿童谈平和”的境界,作为有着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来说,他的弦外用意,自是颇有深意。  相似文献   

12.
她天资聪颖,曾就读于著名的拔萃女书院,是香港第一届十大杰出学生。中学毕业后,她考获奖学金,到意大利进修,后到伦敦大学主修意大利文学,除了国语、粤语,还精通多国语言。她才艺俱佳,活跃于课外,征文、朗诵等奖项不胜枚举,舞蹈、钢琴、古筝、双簧管都达到专业水平。她,不是哪个著名的学者,而是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莫文蔚。1994年,莫文蔚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3.
婉拒之道     
  相似文献   

14.
表演快乐     
人的心,不喜欢按牌理出牌。 一个人,如果他觉得自已是最幸福的,那么,他真的在享受幸福。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是最聪明呢,还聪明吗?还最吗?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16.
事后聪明式偏差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后聪明式偏差是指人们在得知事件结果后,会因记忆扭曲、对自身预测能力或事件发生必然性的需要的诱发,而表现出过高估计自己在事前预测能力的现象。许多研究表明,该偏差普遍存在于实验和真实情境中,很难通过实施策略而减小。该现象的理论模型主要基于认知过程和社会性动机,影响因素有研究方法、个人特质、能力变量、年龄因素、个人相关度和事件效价,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对理论的整合以及校正策略在应用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相传,一些阿拉伯人为了给牲畜提供牧场,居住在沙漠里。他们习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们中的一位男子,他有一个年迈的母亲,老人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老太太由于年事已高,大部分时间丧失记忆,对儿子时常胡言乱语,不允许他离开自己。老人年老昏聩,言行怪异,使得儿子苦不堪言。儿子认为,如此下去,他将在族人中毫无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两个人每人都有一桶水,当对方从我们的桶中舀走水的时候,我们是不愉快的,同时这种不快也会引起对方心里的不踏实;但假如这些水是我们主动给予对方的,对方欣然接受,我们也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19.
不妨结伴     
有个人在沙漠行走,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这时他遇见了另一个人,于是他问对方:“先生,我迷了路,你可以告诉我怎样走出这片沙漠吗?”“对不起。”这个陌生人对他说,“我也不知道怎样走出去。但也许我们可以结伴同行。一起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20.
自然本体化之误吴国盛在中国当代的哲学文献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说法:探究自然界本身如何是本体论的工作,探究人们如何探究如何把握自然界,是认识论的工作。本体论与认识论课题的划分是一种元哲学的工作,但它同样基于某种哲学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倾向由来已久,在我国哲学界亦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出现“自然本体论”的旗帜,但自然本体论的一切观念都已被接受,并且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人大胆探索,修改甚至突破原有的哲学体系,但大都没有意识到自然本体化倾向对他们的制约,因而表现出在哲学创新上的不彻底性。自然本体论者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终极的实在图景,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使人成为一个派生的、偶然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鲜明的指出,自然本体论的要害在于消灭“人”,把“人”降低到“物”,把“人”“物”化。应该说,中国哲学界过去十多年的人本化哲学运动正是为了拯救“人”,突出和强化“人”的因素,它的最终目标是与自然本体论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自然本体化倾向没能得到彻底的清除,相反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人本化哲学运动因而极不彻底,作为人本化哲学运动之中坚力量的实践本体论和认识主体论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