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君毅先生,乃巴蜀高士硕学唐迪风先生之哲嗣,幼承家学薰陶,早慧,多奇想,从十五岁读中学时发表《荀子的性论》起,笃学精思数十年如一日,终以德慧双修,教泽广远,成就辉煌而流誉海内外学林,成为现代中国卓立不苟,自成一家之言的一代哲人。  相似文献   

2.
正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有了这个基础,此后的  相似文献   

3.
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程颢为邵雍作《墓志铭》说: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李、穆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淳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自得者多矣。既然邵雍之学得自其师李挺之,当从李挺之之说中...  相似文献   

4.
浅论《春秋》三传在西汉的不同命运战化军《史记·儒林传》说,高祖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难顾庠序之事;文帝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武帝即位,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6.
论道家和道教的人性观姜生“人性”乃是人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之性的基本特征。人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而善恶问题则是人性观中第一性、核心性的问题。因而早在先秦诸子中,中国皙学家们已对这一问题多有论述。孔子之言人性,不以善恶论,而以“性相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解。  相似文献   

9.
“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貌女子不雷是异性倾慕,同性也会青睐。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诚然,它不是对所有美女的定命之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美貌女子命运多舛,生活不幸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麦金太尔关于"启蒙道德筹划失败"的断言可能导致两种相反理解。麦氏认为,情感主义者放任道德分歧(多),须对无休止的道德争论负责。启蒙筹划虽然寻求普遍性方案,然其背后却深藏不可公度的前提,同样导致不可公度的各家之言。只不过,后者仍试图用理性来解决,而前者则"坦率地"放弃这种努力。为缓解道德分歧,麦金太尔引入传统合理性。但亦存在问题。生活境遇的改变,使我们须悬置先入之见,通过对话重新圈定道德普世性(一)与道德分殊性(多)的话语范围。  相似文献   

11.
忠言逆耳     
思恩 《天风》2007,(4):27
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特别是对于为官者而言,往往顺耳之言听得多,逆耳之言听得少,偶尔有人敢说上一句两句不中听的,必然觉得大不敬,非但不觉是良药,反觉是鸩毒一般。因此,能做到听逆耳之言而不恼,吃苦口之药而不烦就不是一般的等闲之辈了。画中体现了一个像似为官者的人正在听取下属的建议,其中下属的建议都是好的、积极的、正面的言词,因此,那为官者正听得津津有味。的确,往往在别人说好话时,说顺耳之话  相似文献   

12.
汉章帝建初年间。 四川绵竹武都山,距严仙观一里,有一座小桥。据传:这年桥下有乞丐数人,煮石为食。过路人问道:“石可吃否?”答:“石本地母之骨,煮而食之,强筋健骨。”路人笑而不语,暗思:“痴呆之言,疯癫之徒!”须臾,数乞食尽顽石。  相似文献   

13.
陈志华 《天风》2012,(5):59-59
审判和安慰是先知信息中的两大主要内容。《以赛亚书》也是如此编排的,39章之前是审判之言,39章之后则是安慰之言,前者对百姓的现状进行严厉的责备和抨击,后者则勾画出以色列将来复兴的景象。在论及以色列将来复兴的描述中,有一处被信徒广为熟知并津津乐道的经文:"看哪,这些从远方来,  相似文献   

14.
原文:   世人烧纸钱,谓纸钱烧化,阴间即为“孔方“.信者死作佛事,供十王像,多烧楮镪为死者赎罪.果如此,则富者虽为恶,亦升天堂;贫者虽为善,亦入地狱矣.贿赂公行,何冥王之鄙劣至此乎!乃世又称阴律严于阳律,谓十王只论善恶,不论贫富.是为恶者有罪不能赎也.信阴律为严,则楮镪无用;信楮镪有用,则阴律不严.世人之言,自违其理;信而不疑,愚人而已矣.……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船山对《乐记》的看法,如他自己所言乃是:…戴氏承其敝缺,略存先儒所论乐理之言,辑为此篇,而乐之器数节度,精微博大者,亦未从而考焉。以故授受无资而制作苟简,教衰治圮,民乱神淫胥此之由矣。——。此篇之说,传说杂驳,其  相似文献   

16.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文化思想绚烂多彩。从思想来说,道家大有襟怀百家之势,于是乎出现以道家为中心而统合百家之言的"杂家"。道家也与方仙家(方仙道)有所交集,为后来黄老与方仙的合流打开通道。当今似乎还没有多少学人注意早期道家与方仙的交集,因此我们以《庄子》为例,初步了解《庄子》吸收改造的方仙之说,以利深入理解东汉时道家与方仙道合流演化出的黄老道(黄老道即是"道教"前身)。  相似文献   

18.
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帛书《易传》的考察,“文”的实义,是指外柔内刚的德性,而表现为谦德。这种意义的德性,称为“文德”,是就政治人格而言的德性。故“文言”是“‘文’之言”的意思,义为“有关为政者(或从政者)德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19.
禅风与禅锋     
渐袭,是时又恐涉世已深,无法回头,而禅如风,润物无声,又如锋,斩断烦丝。名师云:"吃饭,穿衣,皆是坐禅。"是谓悟透俗世,一言一行皆是坐禅,又有如佛拈花一笑,则凡尘俗世皆与之绝,此若非当世之言——欢喜就好。而当人人自危,抱着财富、美人、权力于枕边之时,却常常要烧香拜佛,状若虔  相似文献   

20.
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谦德与慎言都是中国上古相承的德性,是统治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从帛书《易传》中可见孔子言谦德有取于周公之言,慎言之教则有取于《金人铭》。今本《谦·彖》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