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工作的地方离老家只有一百多里路程,工作不是很忙的时候,我总要抽空回去一趟,去父亲的坟前看看,对父亲说说心里话。跪在父亲的坟前,我不知道,长眠在泥土里的父亲,一个人会不会孤单。我也不知道,当我无数次梦到父亲那清癯的面容时,他同样是不是也在土地的深处,挂念着他的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的逝去都会促使我对生命进行无解的思考:亲人们离开了我们世俗意义上的村庄,住进了那些在贫瘠田野中,用泥土垒成的村庄里,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念与他们不同世界里的亲人。他们能够感知我们对他们逝去的悲伤和思念吗?  相似文献   

2.
元旦。我收到父亲寄来的380元汇款,“汇款人简短附言”栏里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这个冬天你要回家。”父亲一辈子认不了几个字,写起来肯定不如他儿子写诗那样轻松自然。但这简单的字里又包含了多少他对儿子殷殷的期待啊!那天,我对自己说:“这个冬天我一定回家。”  相似文献   

3.
薛峰 《思维与智慧》2010,(12):48-49
谭传华出生在重庆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木匠,常年漂泊在各个村庄,给人家做门窗桌椅什么的,收入不多,生活艰辛。他上不起学,平时做小工,或在家千点杂活。  相似文献   

4.
稿费     
正赵阿大在一家单位的传达室上班,每天在分发单位的报刊时,他总忙里偷闲地翻看一下报刊内容,尤其是文学副刊,其中他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诗歌,別看短短几行,字不多,但颇具深意,韵味十足。看得多了,赵阿大也萌发了写诗的欲望,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赵阿大竟然写了一千多首诗,但不知何因,投出去的诗没有一篇能发表。  相似文献   

5.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     
赵朴老的诗、词、曲是名闻通途的。人们都称他为诗人。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当然也是因为作诗。但是他自己说:“诗歌不是我的本行。”三百六十行中,作诗算一行么?大概不算。我个人以为职业诗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职业诗人的话,他自己满意的那几首一定是“业余”写的。赵朴老曾谈到过自己写诗的因缘,他说:“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年龄稍长,渐懂世事,用诗歌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意…  相似文献   

7.
敬安禅师(1851-1912),又称寄禅、八指头陀,是声望卓著的奇僧,德高望重.他先后担任湖南六寺和浙江一寺的主持,出任中华佛教总会的首任会长.他凭着刻苦求学和诗歌创作的天赋,从23岁开始写诗,历经39个年头,写了1900多首诗,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八指头陀诗续集》八卷、《嚼梅吟》一卷、《白梅诗》一卷,成为海内外著名诗僧.  相似文献   

8.
轻狂的底气     
自古少年皆轻狂,林清玄便是一例。 林清玄刚刚八岁的时候,父亲问他长大以后做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长大以后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就会把钱寄给你。这个轻狂的少年,终于惹怒了父亲,父亲也是不假思索地给他狠狠的一巴掌。在他父亲的眼里,  相似文献   

9.
1819年5月31日,他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5岁那年,他们全家搬迁到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在那儿做木工,承建房屋,他在那儿开始上小学。由于生活穷困,他只读了5年小学,便辍学在印刷厂做学徒了。工作虽然辛苦,却没有阻止他爱上浪漫的诗歌,他发疯一样,没日没夜地写。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位置     
我父亲是个船工,每天摇着橹,驾船从南岸到北岸,再从北岸到南岸,每天都在一条宽宽的河流上重复着相同的日子,天天、月月、年年。父亲就住在村口的河流岸边、麦秸草、土炊具、小木屋。二十年转瞬即逝。黑黑的肌肤,深深的皱纹,怄倭的身子,船夫生活的过度艰辛和清贫早早地烙上了他的容颜,他才是40出头的人呢!记得父亲用木船把我从村口送到外面的世界时还是个多么挺拔的壮土呵,那时我想,哪天我有钱就好了,我可以让父亲挪挪窝,再也不让他驾船了!事实上,自我踏入社会就一直未曾放弃这种努力。终有一天,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父亲身…  相似文献   

11.
父亲     
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充满阳光的诗,是一支无忧无虑的歌。而我快乐童年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就是父亲。父亲是村里唯一读过高中的人,他有很多连环画、小说、还有当时流行的《晋阳文艺》、《鸭绿江》杂志。其中武侠小说最多,那是父亲的挚爱。父亲睡觉之前都要看书,否则无法入睡。那些书被父亲翻了无数次,变得蓬松起来,书角卷起来,怎么都捋不平。  相似文献   

12.
为父之心     
黄幸平 《天风》2016,(6):42-43
有了儿女,这才“升职”当上了父亲。儿女是父亲的喜悦和荣耀,是上帝赐给父亲的礼物。圣经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有了儿女之后,你就是父亲了,但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则是每一个为人父、尽父职的人都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贺(790~816),唐朝著名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一位早熟的天才、不幸的诗人。他七岁时就工于辞章,韩愈听到这个消息,专门前去看望,李贺当场赋诗《高轩过》,名噪京华。他的父亲当过县令,而李贺却因父名“晋肃”,与“进土”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经过韩愈的帮助,仍然只能当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27岁就快快而死。李贺虽生命短暂、仕途不顺,但在诗坛声名远扬,他是韩愈周围的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韩愈对他刮目相看。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李贺道诗中的神仙世界是借助诗中的神仙传说,或道教…  相似文献   

14.
慈父恩师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小学的时候教过我。所以,他既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在他教我之前,我的成绩很一般,那时的我特别淘,贪玩,不爱学习。可是等到父亲教我后,我的成绩便直线上蹿,他并没有特别的“关照”我,待我和别的学生一样。因为怕他,所以认真学,凡是他的课,我都不敢有小动作。虽然那时,我不愿意在父亲的班里,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实在是一件好事。如果父亲能一直教我,我肯定会顺利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5.
慈父恩师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小学的时候教过我。所以,他既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在他教我之前,我的成绩很一般,那时的我特别淘,贪玩,不爱学习。可是等到父亲教我后,我的成绩便直线上蹿,他并没有特别的“关照”我,待我和别的学生一样。因为怕他,所以认真学,凡是他的课,我都不敢有小动作。虽然那时,我不愿意在父亲的班里,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实在是一件好事。如果父亲能一直教我,我肯定会顺利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照片     
父亲要去麦加圣地朝觐的那天,阳光是格外的灿烂,第一次要走出国门的父亲,头天晚上和母亲缝制了一面小国旗贴在随身携带的行李上,在父亲看来,即便是远离祖国,也要和祖国一道同呼吸共命运。他常念叨:一个不热爱自己国家的穆斯林,即便是完成了朝觐的功课,他也犹如一片脱离了枝条的枯叶。在亲人的期盼和祖国的召唤下,父亲完成了穆斯林心目中最神圣的朝觐功课,经过四十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这片养他的热土,在哈密的穆斯林群众自发举行的欢迎仪式上,父亲道出了他藏在心中数十年的真心话语:做一个中国人真好!父亲没有给我们从麦…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村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开。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她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从村庄东边掠过的凉风让母亲神清气爽,而道路两旁盛开的野菊花,则让年轻的母亲欢喜不已。但很快,贫穷而闭塞的村庄  相似文献   

18.
“春蚕到老丝方尽,人到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老人曾以这首《自勉》诗,鞭策自己的晚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他伟大革命家的一生。用这首诗去观量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名誉主席、海门教区郁成才主教,竟觉得这诗像是专为他描画的一幅写照;用诗的旨趣、意境,去印证郁主教,也是如此贴切、契合,打造得如量体裁衣一般。 郁成才主教现在驻跸在南通市南郊狼山脚下的海门教区主教公署内。老人现已八十有四,尽管岁月的风霜己使他白发如雪,然而,他腰不弯、背不驼,脸色红润…  相似文献   

19.
爱的怯懦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一个名叫阿扎斯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个有18个孩子的家庭。父亲埃斯德是一名普通的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却只能换来薄薄的几张钞票,买米的钱都不够。生活尽管窘迫逼人,然而这个家庭中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