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朝王安石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他擅长作谜语,有年春节他就出了一个字谜让王吉甫猜。谜日:“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听了这个谜语,稍稍一想,并不马上回答,他接着也作了一个谜语:“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欣然一  相似文献   

2.
谜语是一种隐语,字谜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谜语总要让人动脑筋猜才有意思。如果人人都能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地说出谜底,那就不成其为谜语了。“立早(章)”、“弓长(张)”不是谜语,因为不是让人猜测,而是使人明确是哪一个zhang字。字谜总是绕着弯子提供必要的线索来影射没有明说的汉字的。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字谜颇具特色,很值得注意。绝大多数字谜对字形作了分析,分析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老师。“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作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学生a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希腊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  相似文献   

4.
诡词妙语     
民间谜语竟有这般奇妙! 它来自大众,不加雕琢,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不仅具有“谜”的性质,而且因语言通俗简洁,音韵和谐,更具诗的特点。 民歌里盘歌、猜歌、问歌的一部分,是特殊形式的谜语,因为它用于吟唱,又叫“谜歌”,比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谜语诗说趣     
谜语古称“度辞”、“隐语”,它源远流长,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谜语语言精炼、生动、富于形象性,常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做出谜面,供人猜测,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埃及狮身人面兽让人猜的谜语是:“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答案是:“人。”因为,婴儿用四肢爬,成人用两条腿走路,老人靠拐杖支撑。这拐杖,就是老年人的第三条腿。缁素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7.
校园拾趣     
结果挨揍 上数学课,老师问亮亮:“比如:你哥哥有七个苹果,你拿了他五个,结果是什么?” 亮亮:“别说拿他五个,就拿他两个,非揍我一顿不可。 高音与低音 上音乐课,老师问涛涛:“什么是男高音?什么是男低音?” 涛涛:“我爸爸训手下时,是男高音,跟领导汇报时是男低音。” 视听反应 老师问强强:“下雨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强强:“因为眼睛在前边,耳朵在后边。” 电话号码 老师问莉莉:“大诗人李白名字后边(701—762)这是什么数字?” 莉莉:“这是李白家的电话号码。” 无家可归 教授问学生:“…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幽默老师:打猎时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学生:如果两只眼睛都闭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会让人觉得好笑呢?显然,学生的回答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思维指向。按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学生应作“是为了更利于瞄准目标”之类的回答,但学生却未遵循这一思维习惯,透过这则幽默,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里面蕴含着两种思维技巧。第一,学生的回答不是正确的,而是用“如果”这一词从反面进行了假设性的回答,正是这一反面假投产生了幽默的艺术效果。学生的这种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从思维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技巧,我…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现场片段一:《有趣的小布袋一跳过施老师的身体》 师:“小朋友们,前面有一只大鳄鱼挡住了去路”。说完施老师坐在地上,将两只脚平平的放在地上,让套有布袋的孩子一个个从他脚上跳过去,时时变换脚的姿势,一步步由易到难。最后他索性躺在地上,再让孩子们一个个从他身上跳过去,显然加深了孩子们跳的难度。在这个环节中看到有些孩子犹犹豫豫,想跳却又不敢跳,怕得是跳不过去会踩在施老师的身上。但是通过施老师的鼓励,这些孩子最后一个个都顺利“过关”,而且是越跳越有劲。  相似文献   

10.
与年轻人在一起猜谜,他们往往对这样一类谜语很感兴趣,就是谜面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猜出来之后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一物生得真奇怪,它是世间一味菜。娘死以后才生它,它死以后娘还在。”这个谜语的后两句看起来实在有些悖理,怎么会出现“娘死以后”还生下它,它死了以后“娘还在”的怪事呢?  相似文献   

11.
制怒     
我读中学时,有一个语文老师,当了我们一年的班主任。老师姓江,很有才气,尤其擅长书法和治印。记得每次上语文早自习,老师就抄一首宋词在黑板上,让我们读。那简直就是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老师的字写得飘洒俊逸,尤其是遇到最后一笔是“捺”的汉字,老师会“捺”得很长很长,仿佛要把内心的洒脱和无羁淋漓尽致地通过那一“捺”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上中专时,我们班主任老师长得很丑:一半脸儿白一半脸儿黑。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教书先生,却有一位很漂亮的太太,这让我们大跌眼镜,也让我们对他们夫妻的结合怀有浓厚的兴趣。年终岁末,班里组织一年一度的联欢晚会,在联欢会上,我们就问起老师的恋爱经历,希望他能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坦白”。  相似文献   

13.
A 一次,学生出了个谜语让我猜。谜曰: 一院隔成两下,五男二女分家。 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省里的业务考试,走进考场时,只见梅的桌子上有三个大钉子分布成三角形排列在桌面上,且冒出很高。不难想象,这不仅会刮衣服,同时也会影响答题的速度。梅一脸的怒气要求监考老师换桌子,可监考老师说:“现在不能换,别违反考场纪律!”梅气得柳眉倒竖,连说:“真倒霉,不考了。”我连忙打圆场说:“有几个钉子算什么!”梅说:“你说的轻松,这可是三个钉子,躲都躲不过去呢!”我说:“你太幸运了,我还求之不得呢!”梅说:“你别拿我开心了,这么倒霉的事要让你碰上,你还能说幸运?”我说:“你知道这三颗…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谬误学》又开始了。多年前,我高中的时候,班主任个子矮小,绰号“矮仔际”;而班中一位同学,身高六尺余,比他高出一尺,绰号“竹篙精”。一天,阮老师准备带全班旅行他的乡村石瀑.出发前他训活:“……屋后有一大潭清水,可以游泳.但千万要小心,水很深,有危险性!”同学问:“老师,水究竟有多深?”阮老师答:“高过头,可以溺死人广同学追问:“高过谁的头呢?老师的还是竹篙精的头呢?”全班大笑.几位顽皮的乘机放肆,大叫:“水很深,浸过竹篙精的头,淹死竹筒精广阮老师目瞪口呆,良久才能开口责各同学.现在我…  相似文献   

16.
下去吧     
有一天下大雨,体育课没法上,老师带我们在教室内做游戏。他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说:“谁再来添几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圆代表太阳?”  相似文献   

17.
与年轻人在—起猜谜,他们往往对这样一类谜语很感兴趣,就是谜面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猜出来之后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一物生得真奇怪,它是世间一味菜。娘死以后才生它,它死以后娘还在。”这个谜语的后两句看起来实在有些悖理,怎么会出现“娘死以后”还生下它,它死了以后“娘还在”的怪事呢?原来谜语用的是障眼法。“它死以后娘还在”,这“娘”显然已经不可能死而复生了,只不过是她的躯体还存在罢了。你猜出了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它就是“木耳”之类的食用菌。因为它生在枯死已久的段木上,便是“娘死以后才…  相似文献   

18.
你很美     
回忆初中时的祁老师,我觉得她送给我的最珍贵、让我受益终生的礼物就是三个字:“你很美。”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现状,企业无不把创新作为安身立命的法宝。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企业文化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创新。下面两个游戏也许会给您带来某些启示。   你还有潜力可挖 !  从 15秒到 0. 5秒   游戏一:十几个学员平均分为两队,要把放在地上的两串钥匙捡起来,从队首传到队尾。规则是必须按照顺序,并使钥匙接触到每个人的手。   比赛开始并记时。两队的第一反应都是按老师做过的示范:捡起一串,传递完毕,再传另一串;结果都用了 15秒左右。老师说:“动脑筋,时间还可以再减半。”一个队先“悟”了,把两串…  相似文献   

20.
趣味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瘦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后来逐渐形成了谜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