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化是生活的主旋律,对变化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决策,那么人们如何判断变化呢?本文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化大小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四个研究对比了人对自己和他人变化的判断,发现提及自己的变化和他人的变化时,人们都想到积极的变化,并且认为自己比他人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相比判断他人,人在判断自己时提升动机更强,希望自己不断变好,从而认为自己的变化大于他人。  相似文献   

2.
刘德茹 《美与时代》2014,(11):33-33
连续的雾霾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更可怕的是它蒙蔽了人们的心,人们感受不到在迷雾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雾霾笼罩着整个天津,人们看不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对整个城市越来越陌生……没有根源的城市景观风格,让人们的灵魂无处安放。  相似文献   

3.
净土的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是与人们对它的信与不信相联系的。因为人们以信乐为基,而行愿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感受到净土的存在。否则,人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相信过,更没有修行过,人们当然就领略不到净土的庄严和净土的存在。因为,即使它存在,那也只是诸佛的存在,同人们自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为那毕竟不是人们自己的净土。  相似文献   

4.
火花     
成功和失败,就像人类的左右手,都有各自的用处。人们实际拥有的东西永远比人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多。人们拥有的东西永远比人们想拥有的东西少。狼的凶残是建立在人们对它们的厌恶之上的。人们对老鼠行为的容忍,是因为它没有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石头能碰破鸡蛋,却对水没办法。一些人的出名,是一些人对他们的讨厌。  相似文献   

5.
火花     
成功和失败,就像人类的左右手,都有各自的用处。人们实际拥有的东西永远比人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多。人们拥有的东西永远比人们想拥有的东西少。狼的凶残是建立在人们对它们的厌恶之上的。人们对老鼠行为的容忍,是因为它没有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石头能碰破鸡蛋,却对水没办法。一些人的出名,是一些人对他们的讨厌。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主张、主义或某个人极度信任,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或生活的指南,并为之奋斗终生。这里,我们不讲其它什么信仰,只讲讲对天主的信仰。对天主的信仰就是人们对他召叫的回应,把他作为唯一的真神去信奉和跟随,并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生命...  相似文献   

7.
走过童趣、走过年青,募然回首时,人们记忆中沉淀更多的是青春的风采和火热。当然在人们体味记忆中的甜蜜时,也同时会感受到丝丝青涩。人们会对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我现在一定会更……。”为什么人们无一例外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懊恼呢?那就  相似文献   

8.
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张迁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甚至报怨自己的命运。这样不好,因为这样既无助于事物的改变,还会加重自己的苦恼,同时,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同情。《古兰经》教导:“我使气运周流于世人之间,以便真主甄别信道的人,而以你们为见证—...  相似文献   

9.
    
修道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知被多少人问过。修道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为什么?人们常讲到天主是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始越拉越选。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标,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心灵的那份欲望。我们作为修道人是否被这一切所同化呢?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漠不关心,我们的心正在慢慢的偏离耶稣交给我们的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人们总爱说“自得其乐”,意思是快乐时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快乐的心情是自己营造的。那么,天下什么人最快乐呢?  相似文献   

11.
续宪光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79-82,68
文化生活是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的基础需求之一,他对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大影响。人正是在文化生活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肯定得到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12.
李丹 《心理科学》1998,21(3):250-253
1引言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人类是环境的主宰?还是环境中无可奈何的仆人?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给人以什么样的刺激,人们就会有相应的行为反应,从一个角度说明环境对人的作用,认知学派强调人对环境的认知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着重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行为主义学派还是认知学派,不论是被动接受刺激,还是主动认识环境、适应环境,都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密不可分。人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分子,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13.
亮丑     
对于不良行为甚至可耻行为的自我曝光,即亮丑,是为了以后少犯或者不犯。但是,这样是否会使自己的名声扫地呢?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在他的自传性著作《忏悔录》中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过错,甚至把自己说过谎、行过骗、偷过东西等等行为,都毫不留情地抖落出来,接受人们的批评与监督。卢梭这样一个很有名望的人,敢于公开亮丑,非但没有名声扫地,反而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巴黎的伟人公墓,受到人们的敬仰。  相似文献   

14.
月下思月     
人们赞美月亮,是因为人们向往光明而憎恶黑暗。 太阳和月亮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太阳把温暖带给人间,月亮把光辉洒向大地。但月亮总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月亮却悄悄地退到山后。  相似文献   

15.
月下思月     
人们赞美月亮,是因为人们向往光明而憎恶黑暗。 太阳和月亮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太阳把温暖带给人间,月亮把光辉洒向大地。但月亮总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月亮却悄悄地退到山后。  相似文献   

16.
认知负载转移是指为了降低自身的认知负荷,个体使用外部媒介来改变任务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种策略(如设置手机提醒)。研究发现,个体对认知负载转移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是不理性的,表现为人们更愿意选择进行认知负载转移。这可能是因为人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记忆能力,提高个体的元认知监测能力可以优化个体的认知负载转移过程。未来研究应深入揭示人们偏好于进行认知负载转移的原因,并形成能促使人们最佳进行认知负载转移的系统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朱荣珍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6):81-83,108
本人从嫉妒的含义、消极影响及调节三方面剖析这一心理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危机并向人们呼吁重视嫉妒心理的调适,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人的成功离开自信都将无法兑现,而自信便意味着肯定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要求:人尽其才。这对于鼓励人们树立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也是最伤人的东西。每个人心中都存着一份对爱情的期盼和对激情的渴望。从儿时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海枯石烂、白头携老,无不隐藏着人们对爱的呼喊。人们为了爱而幸福、欢欣、人们也为了爱而痛苦、惆怅。“爱”究竟是什么?“爱”何来如此之大有魔力?可能谁也元法说清道明。不过,要想知道自己将来的爱情之路如何,了解自已的爱情之后,也就略知  相似文献   

20.
道德失范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失范的经济根源陈金和(四川内江市师专)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经济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对策已有不少探索,本文试从经济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道底……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